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探索答案 告訴孩子「為什麼」

探索答案 告訴孩子「為什麼」

曾茹萍

教育

2012-05-23 10:07

18:15分,會議剛結束,安琪拉匆忙地收拾東西,希望可以趕在18:30安親班關門前接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與目前正在念中班的女兒。好不容易在擁擠的車流中回到家,安琪拉叮嚀兒子先去寫作業,否則不能看電視。兒子反問:「為什麼妹妹可以看電視,不用寫作業?」正在廚房忙著準備晚餐的安琪拉,心裡突然冒出一股無名火,不耐煩地回應:「不為什麼!因為你是哥哥。」兒子看著在廚房忙得焦頭爛額的媽媽,嘟著嘴離開……。

這並不是特例,台灣工時長、工作壓力大,這樣的場景幾乎時常在所有的雙薪家庭上演著。

安琪拉表示,由於是雙薪家庭,平常下班之後,回到家又要忙著準備晚餐、幫小孩洗澡等家務,面對孩子的「為什麼」,有時候真的會問到快抓狂、恨不得叫他們閉嘴,可是,往往到情緒的臨爆點,還是忍了下來,因為後來發現孩子的「為什麼」,除了滿足求知欲外,有時是希望透過與父母對話,感受父母對他們存在的重視。

人為什麼會死?為什麼要上學?

每個孩子都有一萬個為什麼根據研究指出,幼兒問的問題常常反映出他們的認知、情緒、擁有的知識,以及他們想要及需要的資訊。

這些問題中,約有70%的問題與尋求資訊有關,更有趣的是,當幼兒發現他所問的問題沒有被回答,他會持續且堅持再問,這表示他真想知道答案。有時候,父母常常會忽略小孩學習新事物的欲望比大人想像得還要積極,他們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其實並不是為了要惹惱父母親,而是為了想要獲得正確的答案。

3年前曾到台灣推廣兒童哲學思考訓練課程的法國哲學博士暨童書作家奧斯卡. 柏尼菲(Oscar Brenifier)認為,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對這個世界總是充滿好奇與疑惑,而問問題是孩子表現好奇心最直接的方式。

他們常常會提出有哲學意味的大問題,像是:「為什麼要乖乖聽話?」、「人為什麼會死?」、「我們為什麼要上學?」等,這些問題不但顯示出孩子強烈的求知欲望,也讓他們開始認識這個世界,並探索生命的意義以及自身存在的價值。對孩子而言,思考是孩子的遊戲,家長必須加入他們,一起探索和學習。

給答案,不如一起找答案

然而,面對孩子的疑問,父母該怎麼回應才好?大人必須為孩子解答所有的問題嗎?或是視為無知的童言童語,而不理不睬呢?

「家長並不需要回答所有的問題,而是做出適當的回應,」柏尼菲表示,面對孩子問的問題,雖然大人直接給予的答案能夠滿足求知欲、幫助孩子成長,但有時候創造一個機會讓孩子學習自己思考,培養主動尋求問題解答的習慣,可以讓孩子更能夠獨立,變得有責任感。

去年,剛從北一女畢業的女兒,擊敗數十位優秀的競爭者,贏得2011年衛斯廉大學福理曼亞洲學人獎學金(Wesleyan University FreemanAsian Scholarship),免費出國念大學的賴政昌也認為,面對小孩的「為什麼?」,與其直接告訴他們答案,不如由討論中找出解答問題的方法,因為有時候問題的答案並不是最重要,而是討論與尋找答案的歷程。

透過這個歷程,父母可以在 過程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他以自己兒子為例,小學時因為和同學瘋遊戲卡,想要用零用錢去買遊戲卡來收集,被他罵:「笨蛋!」為了讓不高興的兒子知道自己為什麼是笨蛋,他特地帶兒子到附近的印刷店,告訴他遊戲卡是如何製版和印刷出來,以及商人是如何用高出成本多少倍的售價來賺小孩的錢,結果不但順利地打消了兒子買遊戲卡的念頭,還意外地激發出兒子生意頭腦,小學就以出色的魔術方塊技巧,吸引同學向他購買魔術方塊,讓他哭笑不得。

答不出來?先大方承認自己的不足

面對小孩的「為什麼」,不知道卻硬要回答問題是許多家長會犯的毛病,碰到這種狀況,建議不要勉強回答自己沒有把握的問題,以免給孩子錯誤的資訊或是不良的示範,也不需要因為自己答不出來,就用「命令」回應小孩或遷怒他。

職場達人吳睿穎也表示,現代的台灣父母,幾乎從小就被教育「囝仔人,有耳沒嘴」、只要乖乖聽話就好,不要問問題,長大之後,即使被問到不會答的問題,也習慣裝懂、矇混過關。

面對小孩的「為什麼」,若仍以這樣的態度回應或是常將「好好好,等一下再告訴你」等話掛在嘴邊,不認真回應孩子的問題,不但會讓小孩獲得錯誤的學習資訊,未來面對問題時,也很容易養成得過且過的敷衍態度,畢竟家庭是小孩人生的第一間教室,家長面對問題的態度,也會影響小孩未來解決問題的方式。

目前在家當全職媽媽的凱蒂也坦言,家裡念小二的兒子真的讓她很頭疼,幾乎每一件事情和要求都要問為什麼,有時被問到詞窮,就會不由自主地凶他,只好請比較有耐心的爸爸回答。

之前來台灣舉辦一系列講座、並與台灣家長與師長互動的柏尼菲也發現,面對小孩的「為什麼」,台灣的老師和家長常常不知如何回應,因此習慣直接以「命令」要孩子聽從大人的標準和方式,反而容易因此教出「不會思考」的孩子。

面對回答不出的問題,賴政昌則覺得家長不需要對自己太過嚴厲,畢竟父母也是人,當然也有不會的事情,有什麼好大驚小怪,若被小孩問倒就大方承認:「我不會耶!你知道嗎?」並告訴孩子自己也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鼓勵孩子 一起查書或查網路找出正確的答案,還可以因此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

賴政昌表示,其實和小孩親近並不難,只要願意放下身段,站在他的高度與角度幫他想事情、解決問題,就容易和他們打成一片。

年逾不惑之年才喜獲女兒的王偉忠也分享,透過「聊天」,可以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了解他們想法,像他和女兒之間相處就像是朋友,幾乎什麼話題都不同年齡,問題也大不同孩子與生俱來豐富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只是表現的方式,以及問問題的類型,在不同年齡層也會有不同的呈現。

出生至1歲多小孩用感官來探索世界,這個階段的孩子,只要拿到一樣新東西,會先咬一咬、舔一舔、聞一聞、看一看、摸一摸,用身體感官來表現他的好奇心;他也會以重複的動作來試驗一樣新東西,例如將玩具丟到地上,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或發出什麼聲音。

2歲之後小孩因為已經學習到一些詞彙,會開始喜歡問問題,最常問的問題是「那是什麼」及「哪裡」。在這段時間,小孩問的問題通常含糊不清,家長可幫孩子聚焦問題,舉出幾個明確的問句,請孩子選他想問的問題,再針對問題簡單回答就好。3、4歲左右開始會明確的問「為什麼」,並想知道答案。

這段時間除了喜歡問,也喜歡自己動手操作來滿足好奇心。針對3歲以上問的問題,家長回答可以詳細一點,讓他練習消化較多的資訊。

4、5歲之後開始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做較深入的研究,此階段的孩子知道的詞彙較多、具備較成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可以針對聽到的敘述做比較、分析和推論,因此,家長可以找機會反問孩子為什麼想問這個問題,讓孩子有思考的空間,也可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

不過,此階段的孩子可能會問出家長無法立即回答的問題,這時可利用書籍或網路,陪孩子一起找出答案。5歲之後,小孩問問題的類型會隨著年齡增加更多元。王偉忠:其實,小孩和植物一樣,每一位小孩子開花的時間不太一樣,所以你一定要了解你的孩子是怎麼回事。

攝影:劉咸昌談,他也會盡量耍寶拉近距離,雖然女兒也常跟他鬥嘴、吵架,但他卻樂此不疲,反而擔心以後女兒不想跟他聊天。「其實,小孩和植物一樣,每一位小孩子開花的時間不太一樣,所以你一定要了解你的孩子是怎麼回事。」王偉忠這麼說。

延伸閱讀

1歲童虐死紀錄疑造假!兒福社工朝「偽造文書、過失致死」送辦,扣3物證調查...董事長:她要勇敢面對

2024-03-12

存股50張00929...股價一路漲16→20元,重新加碼的3個理由!高股息+勞保退休金,月領4萬簡單過生活

2024-04-12

「開錯刀醫師」陸希平喊冤:沒造假病歷、間接救病人!民生醫院火速條列打臉…衛生局要送懲戒議處

2024-04-13

敦陽科、中華食...他48歲靠「配速持股法」月領10萬提早退休,7檔存股名單曝光:最高獲利124%

2024-04-12

豐田又出包!柴油引擎測試造假,4工廠停工「10款車暫停出貨」…台灣市場會召回嗎?和泰車這麼說

202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