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紐約時報精選》育兒大哉問 聽古典樂、餵母乳真能養出菁英嗎?

紐約時報精選》育兒大哉問  聽古典樂、餵母乳真能養出菁英嗎?

譯者.劉華特

教育

達志

2019-06-12 18:48

<編按>《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人文、財經、科技、進步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你當父母所做的每一件事,有哪些真的那麼重要嗎?

 

當大多數爸媽面對養兒育女最難熬的階段時,例如:晚上無法安心睡一覺、老是在當噴火龍(對子女大吼大叫)、小朋友生病吐不停、孩子老是騷擾其他小朋友,或是功課常常寫不完,肯定很多人都問過自己這個問題。

 

由於教育孩子有一堆事情要做,大部分爸媽寧願相信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很重要,然而證據顯示,實際狀況並非如此。

 

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許多領域找出一堆證據,證明父母養兒育女的方式,決定了兒童未來能否出人頭地,尤其在育兒初期階段的作法更關鍵。

 

以字彙量這個議題來說,相信許多人都聽過「3000萬個字彙」計劃,以及背後催生這項計劃的學術研究。兩位學術界專家哈特(Betty Hart)與雷斯利(Todd Risley),在1995年出版了專書「美國兒童每天經歷的有意義差異」(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如今這本書在育兒領域已經成為經典。

 

父母斤斤計較的這些事  效果恐怕不如預期

 

這兩位專家針對一群為數不多、家庭背景各異的兒童,做了長時間研究,並在書中提出研究證據。

 

簡單來說,他們認為家庭背景較差的兒童,由於與成年人的互動及刺激較少,因此在三歲前聽過的字彙少了3000萬個,這也是前述「3000萬個字彙」名稱的由來,而且這種狀況導致小朋友對未來接受學校教育的準備不足,將來成就也較低。

 

這項研究招來部分人士批評,因為有其他學者複製其研究條件,卻未發現同樣規模的字彙落差,雖然落差確實存在。

 

根據其他學者的研究顯示,除了字彙量之外,投資在小孩身上的其他做法似乎更重要,其中之一就是對孩子朗讀,這樣做似乎有助提升他們未來在學校的表現。

 

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殊榮的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赫克曼(James Heckman),提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證據,說明若父母在小朋友出生後至三歲之間大力投資,將大大影響他們的長期成就。

 

講到這裡,各位爸媽很難不認為,在小朋友幼兒階段的各種教養方式真的超級重要,也是他們人生成功的關鍵。

 

也就是因為這樣,經常能看到競爭心超強且通常是經濟能力較佳的父母,似乎更執著於透過各種方式打造完美小孩,例如:餵母乳以增加孩子智商;選擇最理想的日間托嬰、保母、幼稚園或育兒策略,以確保教出舉止得宜的天才兒童。

 

不只如此,爸媽還要購買「小小愛因斯坦」(Baby Einstein)與「教小朋友唸出來」(Teach Your Baby to Read)視聽教材系列,好讓自己的寶貝成為幼稚園中的明星兒童。

 

打造天才兒童  天下父母煞費苦心

 

問題是,很多被大家注意到的「打造理想兒童」策略,似乎沒有真的提高小朋友的表現。我最近針對這個主題做了很多研究,發覺這些投資很多都沒什麼效果。

 

以「教小朋友唸出來」的教材為例,廣告訴求是保證可以讓你家寶貝從大約三個月大就會開始發音。這套教材運用昂貴的快閃記憶卡及DVD,看起來能讓兩歲以下的小小孩學會發音。

 

這套教材極度仰賴影片,但研究顯示通常小小孩從影片學習的效果不佳,也難怪有研究人員發現,這套教材並不能讓9個月大至18個月大的小朋友學會讀出聲音來。專家研究後發現,儘管用過教材的家長宣稱確實有效,評估結果卻發現小小孩的成績很糟,這意味著家長很容易自欺欺人,以為自家寶貝用了這套教材,就真的成為天才兒童了。

 

同樣地,沒有證據顯示像「小小愛因斯坦」這類視聽教材可以教小寶貝學到更多字彙,就像對著還在母親子宮裡的小嬰兒播放莫札特音樂,也沒什麼效果一樣。

 

若以中上階層父母吵了十幾年的學齡前育兒哲學為例,其實也沒有證據證明,讓小朋友接受蒙特梭利教育的效果,就一定優於從玩耍中學習,或是從玩耍中學習的教育一定比蒙特梭利教育更好。

 

這兩邊的意見實在是差太多了,一邊認為小朋友成長最初幾年是成功的關鍵,另一邊則認定許多父母執著的育兒策略似乎沒什麼效果,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差異?

 

你也陷入見樹不見林的育兒黑洞?

 

答案是,我們常常看近不看遠、見樹不見林。以美國的人口組成來看,兒童來自不同的貧富背景,因此他們的生活經驗也有許多差異,這些複雜的多樣因素才是造成他們表現不同的主因。

 

家境優渥的美國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並非只聽到更多字彙、享受高品質日間托嬰,或擁有更穩定的家庭生活環境,而是以上全部都有,或甚至有更多其他的好康條件。

 

經濟能力較好的父母願意在小孩身上花更多錢,且隨著時間拉長,與其他背景家庭投資在子女身上的資源差異愈來愈大,且有錢家庭還投入更多非金錢的投資,像是與孩子一起念故事書,這也可能是讓小朋友未來能出類拔萃的育兒策略之一。

 

我的新書主題是從數據來看育兒策略,我發現養兒育女的方法很多,家長只要放心用自己覺得有效的方式即可。我在宣傳這本書、接受媒體訪問時,經常被問到育兒策略是否根本不重要。

 

我覺得,育兒策略當然重要,只要你對學齡前育兒思想有疑慮,你決定該怎麼做應該都沒什麼問題。

 

育兒效果要提升  國家政策影響更大

 

就以上所提到,父母對於育兒策略付出的心力,有時無法從孩子表現的數據中看出效果,這點其實對美國社會有相當影響,因為這顯示美國若將教育政策的重心,放在幫助環境不佳的家庭及兒童可能效果更好。

 

許多家庭能獲得的健保資源有限,被迫在一些重要生活選項上做出艱難抉擇,例如食物與就醫只能擇一。許多小朋友連在學校吃上一頓熱騰騰的午餐都付不起,還因此被其他同學嘲笑。

 

有不少證據顯示,高品質的幼稚園方案,例如Head Start,可以讓小朋友對接受小學教育的準備做得更好。

 

只不過,我們大人對於理想育兒策略的討論,常常是出於菁英考量。什麼才是最好的嬰兒配方奶粉?要讓廠商決定小小孩何時斷奶,還是讓小寶貝自己決定?餵母乳應該要一年,還是兩年?

 

這些話題經常是新手爸媽的討論重點,也常常在臉書上引發熱議,有時候甚至還會成為新聞媒體的報導內容。

 

舉例來說,媒體就曾報導神級歐洲配方奶粉。而時代雜誌曾在封面登了女性餵母乳的照片,標題問:「你是否『夠媽媽』(Mom Enough)?」其實就是暗示你不夠媽媽,這樣的封面誰能忘得掉。


總的說來,這些選擇其實意義不大,且大家太注意這些話題,反而會讓我們忽略了攸關教育政策的更重要議題。日常育兒方式的重要性可能不如我們想像,但國家整體育兒策略恐怕是不容我們忽視的。

 

註:全文獲《紐約時報》授權,By Emily Oster © 2019 The New York Times

延伸閱讀

老謝:教改二十年、減少30%的課綱...感受新加坡的重視教育!
老謝:教改二十年、減少30%的課綱...感受新加坡的重視教育!

2019-06-03

高中生嗆辣提問技職教育不受重視 小英怎麼答?
高中生嗆辣提問技職教育不受重視 小英怎麼答?

2019-05-11

天才看教育》唐鳳:老師只是另一個學習者  學生應當自己的老師
天才看教育》唐鳳:老師只是另一個學習者 學生應當自己的老師

2019-03-22

填鴨教育ByeBye!2019年新加坡、馬來西亞廢小學低年級考試
填鴨教育ByeBye!2019年新加坡、馬來西亞廢小學低年級考試

2019-03-15

10歲小孩已去過幾十個國家...教育,拚的是父母的眼界
10歲小孩已去過幾十個國家...教育,拚的是父母的眼界

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