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想要更有創意,要先學會偷懶!

想要更有創意,要先學會偷懶!

2014-01-17 10:34

事實上,懶惰是由很多活動組成的,這些活動通常看不見,除非特別注意。蘇格蘭作家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在《為悠閒者辯護》(Apology for Idlers)中寫道:「所謂的閒散……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做了很多不被認可的事。」這一章就是要說服你這一點。最能展露史蒂文森論點的,就是懶惰的最高極致:睡眠。

《牛津英語辭典》列出了好幾個sloth(懶惰)的定義,這是其中一個:貧齒科哺乳類動物,棲息於樹上,性情懶散,分布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

還有另一個定義:近代作家使用的「專有名詞」,意指一群熊。

這些當然不是罪,除非上帝剛好討厭身材極不成比例、住在樹上的哺乳類動物,或是誤用集合名詞。《牛津英語辭典》列出的第一個定義才是我們要的:身體或心靈懶散,討厭活動、努力、勞動;懶散、閒散、懶惰。

不過,這也不能真的算是什麼罪行,看起來其實還比較像人們在周日午後的樣子,還有周六。或者,甚至是一般的工作天。
所以,為什麼懶惰是罪呢?這時,多少可以把責任推給更多人。部分原因是中古世紀的修道士中午發懶,部分原因是教會對懶惰的定義鬆散。不過,最大的原因是新教徒。

列在七宗罪的原本不是sloth,而是拉丁文acedia,意指精神上的懶散、萎靡不振、絕望,比《牛津英語辭典》上溫和的「討厭活動」更罪惡。我不太清楚精神懶散究竟是什麼意思,但肯定是讓中世紀修道院有點不舒服的事情。萎靡的精神想必住在懶散的軀體,雙手必會做出各種邪惡的事情。最早列出七宗罪的潘迪克斯神父說,懶惰會迫使修道士「不斷地往窗外看,從小房間往外跳,看看距離申初(譯註:下午三時的禱告時間)還有多久,東張西望」。

跳來跳去的事情聽起來不太懶惰,但重點是,修道士理應要把身體和精神奉獻給宗教。精神萎靡會讓修道士東張西望,從小房間跳出去,很可能有損奉獻自己的承諾。宗教領袖不希望追隨者吃完午餐後就走入無神的沙漠,拋棄自己的信仰和其他修道士,所以把acedia列為道德上的罪惡。

儘管在當時是如此,但隨著時間過去,教會對懶惰的定義似乎也開始有些放鬆。險惡的acedia換成無害的sloth,結果現代的禁令反對的是「放輕鬆」這種相對無害的狀態。

現在,懶惰的臭名只有部分是直接延續以往罪大惡極的地位。正如我先前提到的,這多半是新教徒的錯。16世紀的宗教改革將工作與救贖畫上等號,著名的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稱之為「新教徒工作倫理」。

這種把工作當成救贖的觀念,連帶也把懶惰當成經濟上的罪惡。與其說「放輕鬆」的態度是對神不敬,不如說是有害經濟。反對懶惰的現代道德家擔心的並不是罪人的靈魂,而是帳本盈虧。現代懶人中午心情鬱悶時,很少會到沙漠逗留、尋找自我,而是在臉書上戳一下,在推特上發言,或是玩玩MySpace。這所有的行為都對企業不利,但是對精神卻很難說有什麼壞處。

當然,工作讓我們生命有意義,也讓我們有收入,但是盲目支持新教徒的工作倫理就很讓人困擾。舉例來說,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對這一點就不是很高興。他在《懶散頌》(In Praise of Idleness)中寫道:「覺得賺錢才是有價值的活動,這種觀念導致世間萬物是非顛倒。」「工作=美德」的觀念,是從「懶惰=罪惡」衍生而來的無效推論。如果讓具有美德的工作與充滿罪惡的懶惰成為兩個對立面,懶惰就成了不活動、什麼都不做的同義詞。

不過,這種兩相對立的觀念卻錯過了一個關鍵重點。事實上,懶惰是由很多活動組成的,這些活動通常看不見,除非特別注意。蘇格蘭作家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在《為悠閒者辯護》(Apology for Idlers)中寫道:「所謂的閒散……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做了很多不被認可的事。」這一章就是要說服你這一點。最能展露史蒂文森論點的,就是懶惰的最高極致:睡眠。


睡眠有助於思考

睡眠看似簡單,但是對科學家而言,仍是神秘難解。從外觀來看和磚頭一樣複雜:雙眼緊閉、偶爾喃喃自語、偶爾轉個頭、揮個手。人類睡眠時沒有明顯的動作,大腦似乎也關機了,所以也能和人一起休息一下。然而,實際上卻不是如此。睡眠時,人腦是「史蒂文森人」的極致:做了一大堆不被一般人認可的事情。

長久以來,科學家已經知道睡眠的重要性,也瞭解睡眠不足的傷害。睡眠債會增加心臟病發的機率,更容易感冒,也提高糖尿病的風險6。不過,在有關睡眠好處的相關研究中,最有趣的不是來自醫學領域,而是心理學。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史蒂高德(Robert Stickgold),在研究生涯中花了相當可觀的時間研究睡眠。過去數十年的研究中,最關鍵的發現是,人腦在睡眠時做了很多工作,塑造了我們的記憶。睡眠時,人腦努力工作,鞏固白天時處理的資訊。根據史蒂高德的說法,睡眠時,人腦會將記憶的片段串在一起,加強連結,並且締造新的關聯。而且,方法既有創意又有用。

請思考下列的字詞,並且想辦法記起來。

護士
生病
醫藥
醫院
牙醫
不舒服
病患
辦公室
聽診器

現在回答以下問題。

「生病」這個詞在列表裡嗎?「醫師」和「護士」呢?
答案是:有、沒有、有。有趣的是,一般人接受測驗時都會記錯,都會認為「醫師」列在清單上。

這個小小的示範,突顯了人腦記憶的重要特性。在這項測試中,人腦會解碼文字的「要旨」,遺忘細節。從「不舒服」、「聽診器」、「醫院」等字,就會聯想到「醫學」這個主題。之後接受測驗時,就會利用這個主題,針對哪些字可能在清單中做出知情的判斷。

腦袋清醒時相當擅長處理要旨,但是,睡著時其實更厲害。在實驗中,史蒂高德給受試者類似上述的測驗,晚上九點給字詞表,經過一個晚上的睡眠之後,隔天早上九點測試。另一組受試者則是早上九點拿到字詞表,清醒度過12小時後再測試。他們發現,雖然經過的時間相同,但是睡眠組的處理要旨能力明顯較強。睡眠組較容易想起「醫師」,儘管「醫師」並沒有出現在字詞表上。

雖然結果顯示,睡眠會導致記憶力表現「較差」,「回想起」字詞表上根本沒有的字;然而,這種顯然是適應不良的表現,其實對日常的腦部工作很有用。生活中有如此多的細節和過分累贅的資訊轟炸我們,但其實許多細節很少需要記得。從一組刺激原中擷取摘要或要旨,通常會比費力保留並處理所有細節更有效率。

其他形式的記憶也能因睡眠而獲得好處。情緒記憶與其他種類的陳述記憶(例如,對事實或事件的記憶),可以透過一夜好眠而鞏固。睡眠也能增強用來記住「如何」做到某些事的程序記憶。

睡眠啟動的不只是記憶力,德國呂貝克大學烏理希•華格納(Ullrich Wagner)的研究,展現了人腦在睡眠時獨具創意的細工。
華格納給受試者一系列謎題,由三個不同的數字組成,舉例如下:


受試者必須利用以下兩個規則寫出第二行的數字:

1.如果連兩個數字相同,在第二行寫下該數字。
2.如果連兩個數字不同,在第二行寫下第三個數字。

從左邊開始,前兩個數字是1和1,符合第一個規則,答案是1,所以在第二行的第一個空格上寫下1。這個答案1與接下來的數字4不一樣,符合規則二,所以第二個答案是另一個數字9,依此類推。
以下是完成的數列:

這類問題似乎很累人(的確也是如此),然而解題是有訣竅的。如果知道訣竅,就能很快解決問題。你找得到嗎?(提示:請看第二行數字的模式。)

你可能會注意到,第二行中第二至第七個數字呈現「鏡像關係」(最後三個數字4、1、9的順序,正好是第二至第五個數字9、1、4的相反)。如果你注意到這個模式,不用規則也能解開這個謎題。

這是另一個洞察力問題,解答直接以「靈光乍現」或讓人驚呼「啊哈」的方式出現在腦海中。

華格納先讓受試者練習同樣的謎題,八小時後測驗。部分受試者是在早上練習,晚間回來接受測驗;其他受試者則在晚上練習,睡一覺後隔天早上測驗。睡眠對洞察力有何影響呢?

在練習到測驗之間這段空檔醒著的受試者中,有23%發現解題訣竅。睡眠組受試者則是兩倍:在練習到測驗這段空檔睡覺的人當中,有59%發現解題訣竅。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也是睡眠中人腦處理與組織訊息的方式造成的。打盹中的腦袋不只可以綜合記憶、擷取要旨,也重新組織我們的記憶與心理連結,轉變成有趣的新模式。正是這種獨具創意的方式,重新組織了聯想網絡,讓我們有說出「啊哈」的時刻。


打個小盹也有幫助

不過,如果每次想要有點洞察力都要花八小時,那就太麻煩了。幸好,睡眠的好處不限於一整晚的夢遊,小盹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心理學家莎拉.梅德尼克(Sara Mednick)是個打盹方面的專家,她和其他同事測試了小盹對解決創意問題的影響。在研究中,她讓受試者接受「遠距聯想測試」(Remote Associates Test, RAT)。RAT是一種詞彙聯想的測試,要求你從三個一組的詞彙中,想出與三個詞彙皆有關係的一個詞彙。以下是一例:

餅乾(cracker)  聯邦(union)  兔子(rabbit)

你能想到和這三個字都有關係的字嗎?(答案是Jack。譯註:三個字都與Jack有關。cracker Jack是一種知名的零食,union Jack是指英國國旗,Jack rabbit為傑克兔,是分布於北美西部的長耳大野兔。)

除了RAT之外,梅德尼克也給予受試者一系列的類比測驗,測驗內容類似以下的問題:

洋芋片是鹹的,就像糖果是   。




答案是:「甜的」。

梅德尼克在早上九點給受試者題目,請他們在下午一點回到實驗室。受試者回來時,她讓部分受試者先睡一個半小時的午覺,其他人則坐在椅子上休息聽音樂。稍後,她讓受試者回到實驗室,接受另一項遠距聯想測試。

德梅尼克發現,在第二階段的測驗中,打個小盹、經歷「快速動眼期」(醒來後多能回想起栩栩如生的夢境)的受試者,解決的RAT題目比打盹前多40%,沒小睡一覺的人就沒有進步。而且,更重要的是,小睡一覺的受試者睡覺時若沒有經歷快速動眼期,表現也沒有任何進步。

這裡還有另一個令人意外的發展。有個值得注意的重點是,部分受試者接受的RAT中,有些題目的答案和早上九點接受的類比測驗答案一樣。舉例來說,RAT問題是「餅乾、16歲、心」,答案是「甜的」,和上述的類比問題答案一樣。只有答案和早上類比測驗答案重複的RAT問題,可以看出經過快速動眼期的受試者有額外優勢。如果受試者接受和早上一樣的RAT,或完全不一樣的RAT,睡眠則對解題表現沒有任何影響。

這顯示,快速動眼期的睡眠不只改善一般的記憶,更具體影響先前接受的訊息(例如類比測驗的答案)如何整合進入心理的聯想網絡。在聯想網絡中,快速動眼期擴散白天接收到的概念,例如,我們在類比題目中受到「甜」這個字的促發,在睡眠時,腦海中會產生漣漪,激發相關的概念,如「心」、「16歲」、「餅乾」。後來接受RAT時,看到「心」、「16歲」、「餅乾」就能輕鬆想起答案,因為在快速動眼期,我們的大腦已經加強了與「甜」相關的連結。

在有關睡眠的所有現象中,夢或許最能和日常生活產生共鳴了。我們不會直接經歷要旨記憶的形成,也不會感覺到活化作用在心理網絡中擴散,但我們的確會經歷並且記得做過的夢。

所以,夢究竟是什麼?夢又有什麼作用?這些都是很棘手的問題。不過,近來的研究顯示,夢可以用來窺探睡眠時的人腦都在做什麼。我剛說我們沒有記憶形成與激發擴散的直接經驗,這是真的;但是,或許可以有「第二手」的經驗。實際上,夢或許可以讓我們有意識地瞭解睡眠過程中的大腦活動。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瓦姆斯利(Erin Wamsley)和同事想知道,睡眠對走迷宮能力的影響。所以,她帶受試者到實驗室,訓練他們接受虛擬的3D迷宮任務。訓練結束後,一半受試者可以小睡一小時半,另一半則保持清醒,但是在休息狀態。之後,所有的受試者都接受同樣的迷宮測驗,看看他們可以多快逃出迷宮。

研究再次證明小睡一覺的好處。打過小盹的受試者,通過迷宮的速度比清醒的受試者還快。

不過,這還不是最有趣的部分。瓦姆斯利在受試者睡眠時叫醒他們,問他們剛剛夢到了什麼。大多數受試者都不是夢到迷宮,不過,比起沒夢到迷宮的人,夢到迷宮的受試者表現好10倍。

促使受試者表現變好的,不太可能是夢。較有可能的解釋是,夢「反映」了大腦的處理過程,讓表現變得更好。大腦以影像或其他感官現象,播放出睡眠時要旨形成、程序記憶與陳述記憶固定的過程,以及獨具創意的洞察力。

大腦在睡眠時如何運作仍有不少謎團,不單只是夢。不過,即使是這項相當初步的研究也能說服你,人在最懶惰的狀態下也做了很多事;而且,其中許多事都還相當有用。


做做白日夢也不錯

你還記得上一段寫什麼嗎?沒關係,我不會生氣。一般人閱讀時,有13%的時間不是在讀書,而是在做白日夢或發呆。

不過,和其他事情相比,閱讀受到白日夢的影響還不算嚴重。一般人做其他事情時,做白日夢的時間估計佔了30%至40%。
睡覺時做夢沒關係,畢竟無法避免;但是,在醒著的時候做夢,似乎代表一種心理上的缺陷,缺少紀律或品格,或至少代表缺乏專注力。反對懶惰的道德人士,捍衛遵守紀律的生產力,認為生產力凌駕於一切;對他們而言,心不在焉等於不可饒恕的罪行。

他們說的,的確有一點道理;不過,就只有那麼一點。就定義而言,心不在焉是較不投入目前手上的任務(比如讀這篇文章),而不投入則會導致與該任務相關的表現較差(如回想上一段的內容)。不過,我們分心時,心神漫遊的地方常常比手邊的事情更有趣、更重要。

做白日夢時,我們的注意力會脫離現在所處的環境,轉向內心的感受與想法。不過,分神時的精神不是隨意想些舊事,而是思考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的想法與感受:未來的計畫、日常生活的問題、回憶。所以,當我們在閱讀《戰爭與和平》或是目前這本書時,可能會發現自己失神想著愛人,或是未來的考試、工作上的重要客戶。

仔細思考這些議題,看似一種強迫深思的習慣;不過,一心想著重要的事情,實際上對我們是有幫助的。

東北大學的格林沃德(Deborah Greenwald)與塔夫斯大學的哈德(David Harder)在研究中發現,白日夢的內容反應出解決問題時通常應用的策略,這顯示出神時其實是在尋找方法,解除每天生活的壓力。或許你不知道究竟該如何處理問題,但是漫遊的心靈正在尋找解決辦法。

心不在焉幫我們解決的,可不只是日常生活的問題。讓心神懶散幸福地漫步,其實也能增進其他方面的表現。

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懶散時與解決洞察力問題時所使用的腦部區域相同。請記得,解題是尋找突然出現在腦海中的答案;儘管情不自禁說出「啊哈」時,答案似乎憑空出現,但其實在這之前,大腦已經出現獨特模式的神經活動。在成功解答出洞察力問題的過程中,大腦內好幾個神經區域的活化作用增加,包括後扣帶腦皮質、前扣帶腦皮質、顳葉顳中回、顳葉顳上回。對我們而言,這些腦部區域的細節並不是那麼重要。重點是要知道,除了其他區域之外,人們失神時,腦部的這些區域也產生作用。

更有趣的地方在於,失神很有可能其實是人腦的自然狀態。失神時,人腦中組成「預設網絡」的區域也啟動了。所謂預設網絡,是腦部的一個區域,在我們休息時活躍(再次強調,這些細節不重要,但如果有興趣瞭解,預設網絡最主要的區域包括中前額葉皮質、後扣帶腦皮質/前楔葉,以及顳頂交界區)。這個腦部區域之所以是預設的,是因為腦部不需處理外部指令時,活躍的就是這個區域。學者認為,這個區域反應了內部訊息、想法、記憶的處理,這些東西對我們一直很重要,而且是我們分心時思考時的重點。心不在焉與預設網絡的腦部活動重疊,研究人員推測,心不在焉是心理狀態的基準線。我們需要注意力時,就會離開基準線;不需要有意識的監督時,就會回到基準線。

四處漫遊的心靈,或許能造就獨具創意的天才,但充其量只是個心不在焉的天才。閱讀《戰爭與和平》時,或許會冒出感情困擾的解決辦法,但我們就記不住托爾斯泰故事中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了。即使手邊的工作無聊得要死,有時還是需要專注力。所以,在此替四處漫遊的心靈提供了一個補救辦法。

英格蘭普利茅斯大學的安德烈德(Jackie Andrade)提出了一個問題,這或許不是21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但絕對和我們的研究確切相關:塗鴉可以避免分心嗎?研究設計相當簡單:

1. 讓受試者聽一段無聊到讓人分心的錄音:「嗨!週六有空嗎?我要辦生日派對,希望你也可以來參加。其實,不是我的生日,是我妹妹珍的生日。她要滿21歲了……我還邀了她男朋友威廉和以前的同學克萊兒……天氣也太冷了吧……隔壁的珍妮會帶法式鹹派,我要做大蒜麵包……」你大概有個概念了吧。
2. 指示一半的受試者一邊聽一邊塗鴉(另一半則沒有指示)。
3. 聽完錄音後,讓受試者接受記憶測驗,問他們錄音中提到的名字和地方。

我們知道分心會妨礙記憶力在這種測驗上的表現。塗鴉能讓人不分心嗎?安德烈德的研究結果顯示:塗鴉的人記得的訊息比沒塗鴉的人多29%。

為什麼塗鴉會有這種效果,實際上還不清楚;不過,這倒是可以給你一個免費又明智的建議:下次,週一冗長、步調緩慢、令人煩亂的晨會又開始時(或是你要把這本書剩下的部分讀完時),塗鴉吧!


懶惰反而有助於思考

有人說,若是想成為某方面的專家,必須要投入約一萬個小時,這對懶人可不是什麼好消息。一萬小時的準則(可換算成10年,每天2.7小時)似乎可應用在西洋棋大師、世界級小提琴家,或是成為披頭四成員。

這顯然讓人難以接受,懶人可不想投入一萬小時做任何事。不過,請記得,多不見得就是好。懶人的惰性會逃避任何費力的思考,要做複雜的抉擇時,或許反而是優點。

心理學家早已知道,很多時候,思考不需要花費太多心力。實驗顯示,我們能夠且的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想法,做出判斷。除此之外,這些毫不費力就形成的想法,準確度大多和努力形成的想法差不多,有時甚至更準確。

以塔夫斯大學的魯伊(Nicholas Rule)與安巴迪(Nalini Ambady)的研究為例24,他們拿男性大頭照給受試者看。關鍵的實驗操弄是照片出現的時間:有些受試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看每一張照片,有些可以看頗長一段時間,約10秒或6.5秒,有些受試者只能看100毫秒、50毫秒或33毫秒。

受試者的任務是,判斷照片中的男性是否為同性戀者。這些照片都是從網路上的個人廣告中選出,研究人員知道照片中男性的性向,因此就有判斷受試者準確度的標準。結果顯示,除了只能看33毫秒的受試者之外,所有受試者的表現都高於平均值(可能是因33毫秒短到還來不及反應)。更重要的是,比較只看50毫秒的受試者以及有10秒好好欣賞照片的受試者,準確度旗鼓相當。所以,有充足的時間仔細檢視並推論,並沒有帶來好處。

沒帶來好處是一回事。有意識地努力、仔細觀察,有時反而會讓情況更糟糕。(本文選自第一章,陳若雲整理)
 
 
作者︰賽門.拉漢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博士,目前是墨爾本大學心理學講師。他是一名實驗社會心理學家,專門研究道德心理學,文章散見於《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頗受讀者喜愛。
 
 
出版:沐風文化出版(2012年11月)
 
書名:大家都有罪? 
 
   
 
目錄:
 
前言  你有罪嗎?
 
罩門一  色慾
精蟲衝腦• 善意• 成績優異
 
罩門二  貪吃
變得快樂• 聰明• 樂於助人
 
罩門三  貪婪
買下幸福• 積極• 自力更生
 
罩門四  懶惰
頭腦清醒• 美德• 贏得勝利
 
罩門五  憤怒
激勵人心• 鬥志• 心胸開闊
 
罩門六  嫉妒
向上提升• 垂涎• 具有創意
 
罩門七  驕傲
驕兵必勝• 虛榮• 卓越領導
 
結語 親愛的,我無罪
附註
 

延伸閱讀

一切歸「零」,生活更快樂!澳洲打工度假啟發這對夫妻,裸買減塑無包裝...全在小店裡實踐

2023-04-13

即期麵包變啤酒、酒粕變脆片!6名大學生「零剩食」創業,「初始只是打賭...卻玩出了永續職志」

2023-06-15

直擊光電缺地危機!政府已盤出上萬公頃專區,為何無法「鋪好鋪滿」?解開光電圈地滅農背後真相

2023-10-18

農電共生神話!全球最大營農型光電案場,1年發電可供2千戶家庭使用,賣電收入直逼3億

2023-10-19

他山之石》由農民提案 地方政府把關假種田 十年三千案場 日本這樣做營農型光電

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