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標靶式健檢 落實自主健康管理

標靶式健檢  落實自主健康管理
功能式健康檢查針對病人狀況,提供更精確的檢查,以免出現健康漏洞。

楊琇雯

健康

攝影/陳俊銘

736/737期

2011-01-27 10:17

各家健檢中心所提供的檢查服務,其實相去不遠,但差別是受檢者的資料管理和定期追蹤的專業度。如此才能提供完整的檢查項目建議,打造針對個人的「標靶式檢查」。

近五十歲的林先生,有定期做健康檢查的習慣,一年半前的大腸鏡篩檢,發現腸道長了瘜肉,立即做了切除,幸好還未癌變,所以林先生也沒有特別放在心上。

今年體檢時,林先生主動告訴醫護人員,一年半前已做過瘜肉切除,他覺得身體狀況良好又無大礙,也不喜歡做檢查的不舒服感,所以不打算做腸鏡檢查。醫護人員看過檢查報告和病歷後,仍建議林先生當作一般追蹤來做腸鏡檢查,以確保術後狀況一切良好,百般遊說下,林先生終於點頭答應。結果檢查過程中即發現,又有小的瘜肉長出,林先生驚呼:幸好發現得早!

健康檢查項目琳琅滿目,做與不做都是一番掙扎。還沒檢查之前,不曉得自己應該做哪些項目才夠;做完健康檢查,也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是不是數字符合標準值就代表沒事了?

其實,像前述林先生這樣的案例很多,不外乎是對自己的身體過度有把握,再不然就是「自己當醫師、下診斷」,認為小問題不值得大驚小怪,殊不知小症狀也可能拖成大病!

健保局提供年滿四十歲以上未滿六十五歲的人,每三年做一次成人健康檢查。仔細看看項目,屬於基本範圍的常規檢查,包括血糖、血脂等,對於從未做過全身健康檢查的人來說,是初步了解自己身體的「基本款」。

 

全身性健檢無法被取代


但是,現代化社會的忙碌生活,愈來愈多人在四十歲之前已開始出現不適症狀,如頭痛、腹痛、耳鳴、經常感冒等。鮮少有人能夠遵守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正常作息的定律,再加上三年才做一次的檢查頻率,從症狀和問題的追蹤期來看,健保局這樣的補助仍然不夠,所以,需要有更精確的健康檢查項目,來讓自己提早知道,並調整生活方式。

各家健檢中心所提供的檢查服務,其實相去不遠,但差別是受檢者的資料管理和定期追蹤的專業度;有時,檢查單位對全家大小的身體健康情況都要有基本了解,才能提供完整的檢查項目建議。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曾碧娟指出,對於未做過健康檢查的人,有「基本全身健檢」的套餐式檢查,甚至因應年齡、性別,而有很多套不同的健檢可選擇。

不過,若是受檢者有特殊狀況,如經常性腹痛、有家族性高血壓或糖尿病病史的人,就需要另外選擇「加選性功能性檢查」。像是頸動脈超音波,可了解供應腦部血流的大動脈有無硬化情況;腸鏡可了解是否有腫瘤、阻塞、發炎等問題。

當然,偶爾也會遇到只想做加選性功能性檢查,而不做全身性健檢的受檢者,不過這可能就像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樣,甚至找不出發病原因。所以像是「女性疾病篩檢」、「消化道疾病篩檢」、「心血管疾病篩檢」這類針對器官功能性較強的檢查,較適合本來就有定期做全身性健康檢查的人。必須是全身性健檢,加上功能性檢查,才是針對個人問題的「標靶式檢查」。

 

先諮詢專業再決定項目

 

完整的全身性健康檢查,所包括的檢查項目多在二十到三十大項之間,比健保局補助的成人健檢多了心電圖、超音波等,且每個大項中的檢查項目也較多。例如心血管病變危險因子中的「高敏度C反應蛋白」和「同半胱胺酸」,就與發生心血管問題的風險高度相關,而這些項目都須自費。

 

不過問題來了,到底有多少項目是必須特別注意、花錢做的?曾碧娟認為,這個問題應該交給專業人員諮詢後,再協助做決定。例如平日的飲食習慣、工作習慣、前次疾病追蹤狀況、本身病史、家族病史等,找一家能夠巨細靡遺詢問、解答的健檢中心,才不會白花冤枉錢;甚至先到幾家健診中心參觀環境、預約諮詢,了解差別性。

 

做完健康檢查後,才是徹底落實保健之道的開始。健檢屬於預防性醫學,能夠透露出目前的健康狀況,是「過程面」,但如果未針對各種徵兆加以改善,甚至接受治療,健康問題仍然無法被解決。健檢中心多半有提供個人式專屬健康顧問的服務,提醒受檢者營養需求、疾病就醫治療諮詢、轉介醫院等,可以延續健康檢查的意義,直到問題改善與解決的「結果面」出現。如果檢查完之後來個相應不理,或是自己未再針對問題找出解決方法,那麼健康情況將永遠存在著大漏洞。

 

健檢前,先問自己5個問題

1. 先知道自己做健康檢查的原因,最近有哪些特別不舒服的情況?
2. 有沒有做過全身性健康檢查,或是有做過,但超過一年未再做?
3. 了解自己的家族病史嗎?家中有無癌症史、心血管病史等?
4. 夠了解平日的飲食內容嗎?是不是有抽菸、應酬、喝酒的情況?有這些狀況的頻率?
5. 有無規律運動的習慣?每次運動時是否有不舒服的情況?

 

檢康檢查

曾碧娟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

養生格言:心決定一切。

延伸閱讀

罹癌富商躉繳4800萬保費想避稅,沒想死後全被國稅局列遺產...長輩想靠保險做節稅規劃要留意的事

2024-02-15

剛出社會時,以為人生就是賺錢、儲蓄、買保險...工作幾年後才懂:這不是投資理財,只是單純在存錢

2023-05-25

香港玩完了?耶魯大學教授寫懺悔書「向投資人致歉」!看法掀論戰,謝金河:刺到敏感神經吵成一團

2024-02-23

避免遺產釀糾紛,長輩買保險要懂的事:阿公為長孫買2份保單,一過世繼承人吵著也要分怎麼辦?

2023-03-03

香港的慘可能出乎預料!經濟學人評「不再像國際化城市」…謝金河:港股越跌越深,如溫水煮青蛙

202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