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張裕能 打造私人美術館實踐藝術品味

張裕能  打造私人美術館實踐藝術品味
張裕能認為江賢二的創作雖然是抽象畫,卻有高超的透視技巧

梁任瑋

房地產

攝影/林煒凱

774期

2011-10-20 17:26

身為建設公司與代銷業老闆,張裕能砸上億元在淡水紅樹林蓋一座私人美術館,他不希望十年後後悔,所以堅持要完成夢想。

樓高三層的鑄鐵柵門緩緩打開,一座矗立在水池的四方玻璃盒映入眼簾,「天青色玻璃盒下面豎起的四根柱子,是紅樹林的水筆仔,它不只與身旁的兩棟豪宅和諧共存,也與淡水大幅綠意呼應。」大隱開發董事長張裕能站在剛完工不久的淡水豪宅「海納川」門口,開始導覽他的私人美術館。

 

小美術館

「小美術館」位於海納川下方,展出張欲能私人收藏畫作。

 

受羅斯科教堂感動

 

這座玻璃盒被取名為「小美術館」,基地原是國際牌創辦人洪建全家族的私人宅邸。二○○八年,張裕能將其開發為豪宅海納川時,在一樓保留了空間,成為台灣第一座藝術與建築緊密結合的美術館。
 

小美術館的建築外觀發想來自三年前張裕能到訪美國休士頓羅斯科教堂美術館(Rothko Chapel),這棟由一生致力藝術與人權運動的美國石油後裔Dominque de Menil,委託抽象畫大師Mark Rothko 與建築師Philip Johnson合作設計的教堂,雖然是寧靜的宗教空間,但強烈的方尖碑建築外觀,讓張裕能感受到建築與藝術結合的感動。
 

回台灣後,張裕能一直希望在台灣興建一處當代藝術之美的空間,而這個願望,終於在淡水的建案實現。
 

接觸過東西方世界的藝術堂奧,張裕能的藝術品收藏卻獨鍾台灣本土畫家江賢二,全是因為「他有西方的技巧,卻有非常台灣的創作概念」,張裕能用「Global vision, Local touch」形容江賢二的繪畫風格。

 

張裕能第一次接觸江賢二的作品早在十四年前,當時他在華人藝術圈的知名度並不高,「我第一眼就震懾已久,就好像當年看到傑克梅蒂、梵谷的作品一樣,難忘的熱切又被重新燃起。」
 

今年七十歲的畫家江賢二,早在二十歲時就立志成為藝術家,所以他一生懸命,移居巴黎、紐約創作,在苦與樂兩端以近似苦行僧的修道旅程,實踐心中的藝術之道。近年他回到台東定居,依然維持一身素雅,甚而曾經因為堅持作品的成熟度與完整性,多次婉拒在國際上難得的展出機會。

 

專收江賢二的畫作

 

江賢二

江賢二此次在小美術館展出作品主題為「比西里岸之夢」,取自他目前長居台東的部落名稱。

 

台灣山脈

由12幅畫框組成的「台灣山脈」,結合中國水墨畫與西方油畫暈染技巧。

 

江賢二畫風走的是當代抽象藝術,大尺度的花朵、無邊際的星空,展現出一種非具象的視野,單純的筆觸、色調與純粹的油彩肌理,不只體現了他在不同時期的心境變化,從江賢二的近作,又可以感受到有別於以往的釋放,在層層交織的色彩幻化中,彷彿一切人世間的紛擾戛然而止,時間與光線默然凝滯在眼前,仿如光芒從繪畫中綻放,煦煦溫潤著觀者的心。
 

江賢二另一個令人讚賞的是一氣呵成的大器功力。張裕能說,在他的作品上,你不會看到油畫修修補補的痕跡,相反地,一出手就是完整的視覺構圖,主視覺該擺什麼位置,他一下筆就決定所有版面配置的成熟技巧,擄獲不少藏家的心。
 

「驀然回首,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張裕能舉江賢二一幅掛在小美術館內的「台灣山脈」作品說,這幅以不同深淺黃色暈染出來的連綿山麓,江賢二不只細節處理得很好,更重要的是投射出張裕能在東台灣花蓮的成長背景,藉由中央山脈的連結,表達他對故鄉的思念。
 

三十年前,張裕能從花蓮赤手空拳地來到台北打拚,一路在房地產業做出成績,也因此,當他看到江賢二畫作結合環境與人文,那份感動能觸碰到靈魂深處;所以小美術館裡有兩處空間,呈現出兩種相異的張力,一邊是美學交誼的空間,人群可以在這裡放鬆心靈,認識、了解當代繪畫之美;一邊是淨化人心的教堂,讓人可以沉思、深入畫作與心靈對話的藝術殿堂。
 

「好的藝術品可以激勵人心,讓人在挫折時,重拾積極、進步的力量。」張裕能從藝術欣賞者成為建築實踐家,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終於在小美術館落成時開花結果。

延伸閱讀

「樂寫公益學習網」兩周年回顧:志工服務,讓寫作的種子不斷茁壯

2023-06-17

職涯是一趟旅行,三大面向讓這趟旅行無限精彩

2023-01-30

翻轉教學筆記(上):透過遊戲化學習提高參與意願

2023-11-13

提早接觸世界:17歲的那一年,從荷蘭Party中給我的學習啟發

2022-05-09

二訪石門山,在「計畫」、「變化」及「衝動」中看見旅行最美麗的風景

202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