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91筆,顯示第7頁/8頁
地球的二氧化碳濃度突破415ppm ,創人類史上新高; 如果台灣對於世界低碳壓力的警訊,依然處變不驚,將愧對未來世代。
在新加坡,我看見當地社會企業為弱勢族群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創業家們的初衷與堅持讓我感動,雖然只為城市點上一個小光點,但將來會是塑造城市新希望的力量。
化石能源主宰科技文明上個150年,也帶來氣候轉變的重大影響, 在環境正義與維繫人類文明的前提上,綠色低碳新能源將是下個150年的新希望。
數位科技或許是解決環境社會問題的解方,台灣是資訊科技大國,代工終將走向微利的盡頭, 有溫度的數位化,也許可為台灣企業帶來前進新市場的春天。
去年年底發生的兩起兒虐事件,引發社會大眾憤慨,成為敲響台灣兒保的警鐘; 國家若端不出防弊與善後的有效舉措,人民的不滿接下來就會用選票來表達。
全球生態系快速退化,要熬過全死路一條的生態風險,就得變革轉型, 問題這麼大,藥方得夠強,不漂綠不漂藍,就得真做事,做對、做大、做出影響力。
東日本大地震之後,積極的日本企業以「永續」作為商業策略,其核心價值是「人」。 台灣的好壞也都在人,日本羨慕我們的開放與活力,如何將之轉變為籌碼?值得深思。
許多國際分析師共同觀察到,衝擊投資的國際發展已達空前盛況,善資本、綠資本、暖資本的崛起,驅動著企業朝向新營運思惟發展,他們終究要面對ESG這道關卡。
媒體報導找到了社會亂象,但還需社會共同找出問題的核心,再將解方融入商業模式,才能共同解決社會問題。
氣候異常現象日趨頻繁、社會弱勢族群需求浮出檯面,新藍海市場置身於前,是時候由台灣企業結合自身科技優勢闖出一片天來。
全球飲料巨擘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雀巢等相繼投入社會創新,不但為社會重新找回「食」的美好,也創造新客群,再造企業永續。
農作產銷失調、接連爆發的分屍案件 ⋯⋯,各種社會風險接踵而至,台灣需要更多、更大的正向救火衝擊,引領台灣走向絕對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