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共有271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7
產業時事

掌握AI數位轉型動能 數位轉型大聯盟媒合供需兩端,攜手產業打造台灣資服軟體全球競爭

面對數位及淨零轉型兩大趨勢,企業如何運用數位科技提升競爭力?「台灣數位轉型大聯盟2023創新論壇暨交流活動」邀請產官學研代表,提出最新觀點。

日期:2023-12-29

職場生活

長家國際食品公司正式揭牌 長榮空廚與全家便利商店聯手搶攻國內鮮食市場

長家國際食品公司於今(27)日正式揭牌營運,由空廚業龍頭「長榮空廚」與「全家便利商店」共同出資成立,雙方宣布攜手跨足國內鮮食市場,今日揭牌儀式由長家國際食品公司董事長柯金成、總經理黃國龍,邀請長榮航空董事長林寶水及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葉榮廷共同主持。

日期:2023-12-28

產業時事

率先取得綠色工具機ISO認證 永進機械要打造零碳產業聚落,提升全球競爭

前有日廠因貨幣貶值享有價格優勢,後有中、韓追兵,永進機械「以大帶小」攜手供應鏈廠商導入綠色轉型,要擺脫高性價比的標籤,提供客戶更高附加價值的服務,他們如何做到?

日期:2023-11-29

產業時事

當代品牌的新競爭力:美學智慧

台灣品牌應該考慮擁抱「美學智慧」,以顧客夢想為中心,創造引人入勝的故事,並透過多感官體驗來傳遞這些故事,進而觸動消費者的情感,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獨樹一幟。

日期:2023-11-29

產業時事

第三類半導體漸成主流!為何這讓台灣半導體設備及材料商 有機會變成全球A咖?

台灣是全球公認的半導體製造重鎮,但為何台灣似乎叫不出一家名震國際,大家不能不來下單的半導體設備商或材料商?以設備商為例,市場上叫得出名號的A咖大多是歐美日品牌,例如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柯林研發(Lam Research)、艾司摩爾(ASML)或東京威力科創(TEL)。但在部分國內半導體業界人士眼中,歐美日大廠獨霸現今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的局面,可能隨著第三類半導體(或稱化合物半導體)需求激增而有所改變。因為,與當前的矽基半導體相比,碳化矽(SiC)、砷化镓(GaAs)或氮化镓(GaN)等第三類半導體儘管市場規模相對不大,近幾年卻快速成長,前景極佳,成長空間非常大。而且,第三類半導體的設備主流尚未「定於一尊」,給了台廠迎頭趕上、甚至與國際A咖平起平坐的機會。或許在10~20年後,專攻第三類半導體的本土設備商或材料商,可望成為台灣半導體霸業在矽基半導體之外的第二隻腳。

日期:2023-11-28

產業時事

黃仁勳與蘇姿丰「遠親到勁敵」的AI之路:這是競爭激烈、卻也須和對手合作的世界

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Jensen Huang)、超微(AMD)執行長蘇姿丰(Lisa Su),這對表舅甥各在AI領域發光,商場上亦敵亦友,許多人常打趣的以「表外甥女打表舅」一句玩笑話,來形容輝達與超微的競爭關係。這兩大科技巨頭究竟有哪些共通點?《CNN》特地分析兩人的相似之處,而一切都要從雙方的成長歷程說起。

日期:2023-11-28

職場生活

當年提2個行李箱赴美改變一生...投資銀行教父杜英宗:重回20歲會給自己1個人生忠告

應台大之邀,我今年(2023)在台大法學院開了一堂課。我最近時常被問,身為商業人為何要在法學院開課?學生課後提問中也不免有如何進入外商銀行的職涯疑問,該具備何種條件才能脫穎而出?我的法學知識確實難以比擬法學院教授,但我認為,生活在一個經濟和企業活動主導的社會,若不了解企業活動的來龍去脈,就無法深入理解社會的變遷,商業視野將決定一切。

日期:2023-11-09

產業時事

沙崙綠能國際論壇暨成果展 助攻臺灣能源轉型新商機

極端氣候挑戰兵臨城下,為守住地球暖化一.五度C防線,全球已有一五一國承諾二○五○淨零碳排,扭轉自工業革命以來,化石做為主要能源來源途徑,帶動綠色能源轉型與新興綠能商機崛起。在經濟部能源署支持下,工研院在臺南打造全國唯一以綠能科技為中心的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邀集國內外產官學研代表交流最新成果,助攻臺灣能源轉型商機,共創綠能科技新未來。

日期:2023-11-09

產業時事

實績篇》葉片生產速度勝歐廠、樹脂材料打入風機三巨頭 台廠練功六年 風電國產化戰績盤點

台灣在二○一八年推動離岸風電國產化,最初面臨外商質疑、國內推動緩慢兩壓力。經過近六年時間,部分台廠零組件成功進軍海外,證明自身有實力打進國際市場。

日期:2023-11-08

產業時事

iPhone賣不動了?蘋果創新如擠牙膏,為何股價漲逾40%...故事要從庫克默默買了100家公司說起

蘋果新機發表會日前結束,iPhone 15亮相、系列全換Type-C與動態島,並發表兩款Apple Watch。相較蘋果第一支iPhone整合所有最新科技橫空出世,如今每一代新機創新呈「擠牙膏」、還越來越貴,如最新一代機皇iPhone 15 Pro Max 1TB要價1599美元,台灣售價58,900元接近6萬元,令人咋舌。攤開蘋果公布的第三季財報,雖然iPhone、Mac等產品營收下滑,但服務營收卻比去年同期成長8.2%,刷新蘋果紀錄。蘋果今年股價漲逾40%,為何市場仍願意買單?這就要從蘋果近年的收購案中,一窺商業模式的策略來解答——併購。

日期: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