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共有276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3
產業時事

健保資料供學術研究是否違憲 憲法法庭激辯 修法嚴懲個資外洩 促進公益也捍衛隱私

我國健保資料庫扮演關鍵防疫角色,過去貢獻六千多篇國際醫療研究,被視為救命資料庫,人權團體則認為,政府蒐集資料、不讓民眾退出,損害資訊自主權,有違憲之虞。

日期:2022-04-27

財經時事

【還海行動1095】連結各界清除海廢 製成新國民藍白拖 落實循環經濟

行政院推出為期四年、總預算65億元的「向海致敬」政策,每年花費近八成經費用以清潔海岸,但,海真的變乾淨了嗎?。去年《今周刊》實地訪查全台灣海岸現場,發現陳年廢棄物及新生垃圾依舊佈滿在溪河畔、入海口及淺灘的不堪真相,引發各界關注並採取更積極的清廢行動。為保育及永續海洋資源,《今周刊》於去年世界地球日率先發起【還海行動1095】計畫,第一年號召產官及民間組織等12家夥伴、舉辦5場淨灘活動,清除2,572公斤海廢,將9,375個寶特瓶成功變身成2,440雙「新國民藍白拖」;計畫邁向第二年,再有七家政府企業單位加入行列,共同實踐ESG精神,促進循環經濟。

日期:2022-04-22

產業時事

365天追蹤調查》 被「垃」殺的台灣海岸一年後怎麼了?

「海廢」問題並非一朝一夕造成的,人類經年累月製造的廢棄物、一次性塑膠用品不斷入海,隨洋流在世界海域裡漂泊,美國喬治亞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揭露公布,每年有800萬噸塑膠流入海中。去年《今周刊》踏查全台,嘗試揭露海廢「台灣版」的來源,今年再度踏上舊地,看看除了「清理」外,我們還有什麼解決之道?

日期:2022-04-20

產業時事

焦點新聞 美方關注 妨害名譽訴訟威脅新聞自由 誹謗未除罪 台灣人權表現未臻完美

美國務院近期公布《各國人權報告》,台灣在各領域皆表現良好,僅有新聞記者面臨刑事誹謗罪訴訟威脅一項缺點,讓民間推動二十餘年、卻始終沒有進展的誹謗除罪化議題,再次引起關注。

日期:2022-04-20

職場生活

在家工作也沒隱私?主管遠距「監視」員工方法大揭密

想像一下,有一位二十五歲的電子商務公司員工,接到一封令她無比震驚的電子郵件,內容是主管要求她在個人電腦上安裝一個軟體,用來追蹤她在鍵盤上打字的內容與開啟的網頁。

日期:2022-03-29

產業時事

拜登政府公布最新對台安全援助政策

拜登政府公布最新安全援助政策,在這台海緊張局勢的關鍵時刻,將對台灣有顯著的影響。美國負責政治與軍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露易絲(Jessica Lewis)於3月10日在聯邦參議院聽證會上表示,美國將與台灣密切合作以加強台灣的防禦與威懾,並強調三個面相:美台武器交付的效率、非對稱作戰能力、全社會戰略。其中安全援助不僅涉及軍售,也包含所有武器設備、物資與人才培訓等。

日期:2022-03-28

產業時事

瞄準俄羅斯經濟命脈打下去!拜登祭出比SWIFT更狠制裁,真能擊中普丁痛點?

「今天我宣布,美國瞄準了俄羅斯的經濟命脈。我們禁止所有俄羅斯石油、天然氣與能源進口。」美東時間3月8日上午,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對俄羅斯祭出新一波制裁,這次鎖定的,是俄羅斯經濟最倚重的能源出口。

日期:2022-03-09

產業時事

俄烏戰爭特輯》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深談台海攻防 不拚軍備競賽 台灣該把握的三勝算

編按: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後,讓全球更加警惕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性,國際各界也呼籲台灣強化自我防衛能力。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多年來呼籲,在兩岸國防資源極端懸殊下,正確的防衛戰略對台灣而言較之過去,更是無比重要,他在參謀總長任內提出「整體防衛構想」(ODC),主張台灣應該建立高存活特性的武力,運用台灣特有的地理環境優勢,並結合大量的民間資源,以建立堅實的不對稱作戰能力,並據以嚇阻中共的武力犯台企圖。以下為李喜明口述:

日期:2022-03-09

產業時事

酒駕沒肇事,罰3年併科罰金30萬!同車的人可罰1.5萬…「累犯個資會公布」3/31上路

去年因為酒駕造成的死亡人數多達318人,是近4年新高,不只酒駕的人受傷、被撞的人更是家庭全毀。立法院1月三讀修正刑法、道交條例等,將陳報政院核定3月31日執行,希望藉由加重酒駕處罰規定,嚇阻酒駕行為、避免更多悲劇發生。

日期:2022-03-09

產業時事

俄再放話「誰敢收烏國軍機,視同參戰」...一旦總統被殺,烏國也做好「打算」 經濟學人:這場烏俄戰爭,改變最多的是台灣人

俄羅斯繼先前警告各國,設立禁飛區視同俄國對抗,如今又再放話警告,誰收留烏克蘭軍機一律視同參戰;這場戰爭讓俄國總統普丁殺紅了眼,尤其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更是眼中釘,雖然澤倫斯基已躲過3次暗殺,不過一旦遇害,烏克蘭也做好了「政權延續」的計畫,繼續對抗俄羅斯的侵略。烏俄戰爭讓世界各國的民眾憤慨、力挺烏克蘭,不過《經濟學人》一篇報導指出,影響最深的其實是有類似政治經歷的台灣,台灣人對自我的看法已被烏克蘭改變。

日期:20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