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共有543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3
職場生活

SD空間設計 陳星龍|追求極致 在居住機能與美感間找到均衡點

從事室內設計裝修,科學園區工程師出身的陳星龍,除了有充滿美學的藝術眼光,更擁有理性邏輯的視角,讓他能以客戶的生活習慣為基準,在居住機能與美感間找到均衡點,擴大延伸為面面俱到的設計。

日期:2022-12-27

投資理財

賣掉無力供養的跑車,我用3萬元買下二手國產車...破產教我的理財事:盲目攀比炫耀,活棋也會成死局

想控制開銷就必須先理解消費行為背後的動機,而要承認並檢視自己花大錢吃虧的黑歷史,更是需要極大的勇氣;但這種反思有其必要,唯有透過反思才能發展出自覺,而一個人必須先有自覺才能成功。

日期:2022-12-26

產業時事

屏基用空間創造關係 讓社區成暖心安老基地

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襲,我們的長輩,除了被安置在安養機構、老人院,有沒有更多可能的選項可一圓在地安老夢?屏東基督教醫院自2018年起,逐步建構社區支持力,在屏東市區創建全台第一個社區多世代共融空間「聚樂部」,於三地門原鄉推動「地磨兒生活機能中心」,善用空間創造關係,打造跨世代暖心安老、高齡友善基地,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禮運大同篇不再是天邊彩霞。

日期:2022-12-22

職場生活

公司發生虧損或業務緊縮,老闆可以馬上裁員?資遣解僱前必看4大規定

社群媒體推特(Twitter)在全球首富、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以440億美元併購入主後,馬上進行大裁員,據傳原先擁有7,500名員工的推特至今已裁掉50%。

日期:2022-11-30

產業時事

【家興樂業老電新生-更好的改變共好的未來2】嘉興街公辦都更海馬迴實驗計畫 典藏屬於台北的共感地景印象 

走進台北市大安區嘉興街上與樂利街口,一整片步登公寓與平房,街角巷口的傳統市場攤商,前身是台電印刷廠的神祕台電宿舍……這些社區再熟悉不過的日常,隨著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成功推動嘉興街公辦都更案,未來將成為海馬迴記憶的一部分。透過跨時空藝術介入、舊料循環再生,「嘉興街公辦都更海馬迴實驗計畫」延續在地生活的蛛絲馬跡,典藏全民共感台北地景印象。

日期:2022-11-30

職場生活

獨立書店 閱讀革命

閱讀,是往內了解自己、向外探索世界的途徑,保有獨立思考特質的獨立書店,正在台灣各地製造安靜的閱讀革命。樹梅文化藝術基金會學習獨立書店,集小資源做重要的事之精神,舉辦了台灣第一個獨立書店獎《獨書獎》,獲獎的書店特色不一,地點遍及全台各地,在地直擊幾家散落北、中、南、東的書店,特別能感受其有意思的魅力。

日期:2022-11-16

安居好室 有願景的公益未來

【實踐居住正義2】住宅價值不能只剩房價 國家住都中心籌組暖心特攻隊

台灣人對「家」的想像華麗卻貧乏,我們習慣把詮釋權交給地產商,讓名牌建築師告訴我們家需要什麼,但這往往導致家的價值,最後只剩下房價數字。對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後簡稱國家住都中心)來說,不論是推動公辦都更或社會住宅維運,有溫度的管理比拚數字更重要。取得人民信任、為社區生活與產業發展注入創新活水,這群暖心特攻隊用更溫柔視角,放大「家」的價值。

日期:2022-11-10

職場生活

他2個月大被失控母親扔進水池,3次手術救回來…每年受虐兒超過萬名,長庚人要讓「生命翻轉」

海王子(阿海)兩個月大時,父母因經濟壓力起爭執,母親一氣之下將他丟入大池,被救起時一度失去生命跡象,經長庚醫院急救後撿回一命,但腦部嚴重受損,聽力、視力也嚴重影響。出院後長庚兒少保護中心積極追蹤,7年回診逾30次,完成3次斜視及雙耳耳管放置手術。現在他已經是國一小年級的學生,在老師、安置機構及兒保團隊人員協助下,適應學校生活,更成為老師的小幫手。長庚兒少保護公益計畫召集人龔嘉德副院長感性道:「長庚為兒少發聲是因為看見希望、生命得以翻轉,希望讓每一位兒童都有健康長大的機會。」

日期:2022-11-03

2022縣市長選舉

首都遠景關鍵五問/黃珊珊》熟悉市政 要讓台北人幸福又驕傲

九合一選舉將於十一月二十六日登場,台北市長戰況尤受矚目,本刊向民調最高的三位候選人提出五大關鍵問題。此篇訪談順序以姓氏筆畫為依據。

日期:2022-11-02

產業時事

1張地圖看梨泰院151死慘劇如何發生!3致命要素同時發生「像被巨人大手一樣壓到無法呼吸」

南韓首爾梨泰院週六(10/29)發生南韓有史以來最嚴重推擠踩踏意外,當晚正值萬聖節前夕,大批民眾參與節日活動,截至上午8點50分統計造成至少151人死亡、82人受傷,死傷者以20多歲年輕人為主。其中104名死者是送往醫院後被判定死亡,45人當場身亡,屍體被安置到元曉路多功能體育館後再被送往太平間。韓聯社報導罹難者有19名外國人,我外交部稍早說明,目前沒有我國籍人士傷亡的消息,然而通報失蹤人數已從稍早的270人迅速暴增至3200人,首爾當局對此表示擔憂。究竟事故如何發生?歸咎有3個致命要素同時存在,因而造成悲劇。

日期:202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