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共有235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4
產業時事

南韓前總統全斗煥病逝/強人統治軍政全抓 光州血腥鎮壓被冠「屠夫」罵名

南韓前總統全斗煥今(23)日傳出辭世,享壽90歲。韓聯社報導,全斗煥患有慢性疾病,今日上午在首爾西大門區延禧洞家中昏倒後辭世。警消於當地時間上午8時55分左右接獲報案,隨後於上午9時12分確認死亡。全斗煥在1980年8月至1988年2月間擔任韓國總統,為韓國第11、12屆總統。

日期:2021-11-23

財經時事

柯文哲:藍綠還在一個要4個同意、一個4個不同意 「氣候變遷嚴重,好像沒人關心再生能源?」

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20日在該黨舉辦的永續台灣論壇上致詞時表示,民眾黨是唯一發布「永續報告」的政黨。他認為,生態保護早就漸漸主流化,大家改說「永續發展」,這不是單一環保議題,而是和經濟發展、社會正義這些價值密切相關,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這17項,就是我們的核心價值。

日期:2021-11-21

產業時事

李應元罹胰臟癌過世 享壽68歲

前駐泰國代表李應元於今(11)日晚間傳出因胰臟癌在台大醫院過世,享壽68歲。民進黨立委莊瑞雄在臉書證實此事,並表示,「永別了!黑名單的勇士!」

日期:2021-11-11

產業時事

台灣需要企業人問政

過去日本統治者先提出、後經蔣渭水擴音的「怕死、愛財、好做官」評語,在台灣企業人身上至少是三缺一。企業人關心政治卻少有人光明正大參政,這是進步還是落後?

日期:2021-11-10

產業時事

「這小島的未來自己決定」 美脫口秀取材台灣!懶人包6圖8重點「神人」解析

美國知名脫口秀節目Last Week Tonight今天(25日)在YouTube上傳影片「Taiwan: Last Week Tonight with John Oliver (HBO)」引發關注,主持人約翰·奧利佛(John Oliver)用一整集的節目時間介紹台灣。民進黨籍基隆市議員張之豪表示,該節目的影響力,不僅是白宮、國會,更直接影響美國的「民意」,「台灣登上了這個節目,不是小事,是非常大的事!」

日期:2021-10-26

產業時事

減低過度仰賴半導體產業的風險

作爲台灣的經濟後盾與外交利器,台灣半導體產業近來受到經濟學家、企業龍頭與戰略研究團隊的廣泛迴響,但是由於過度依靠王牌產業,台灣欠缺的出口多樣性、資源投入優先排序、務實客觀的長期市場優勢預測等,將讓經濟暴露於高度內外部風險之中。

日期:2021-10-12

產業時事

與台灣同樣緊鄰極權勢力…30年前立陶宛人賭上一切爭取獨立 他們如何全力捍衛民主、硬頸自立?

一直到現在,薩卡利埃內(Dovilė Šakalienė)都還清晰記得那個溫暖的夏夜,曾以政治犯身分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祖父在她耳邊說:「孩子,我本來以為要一直等到妳的兒孫輩,才有機會見證立陶宛重新成為一個自由國度,但這一刻我突然感覺,在我有生之年,也許還能看見立陶宛獨立。」

日期:2021-09-26

產業時事

經驗借鑑》不忘歷史悲痛 二八○萬人小國盡全力捍衛民主 與台灣同樣緊鄰極權勢力 立陶宛如何硬頸自立

一直到現在,薩卡利埃內(Dovilė Šakalienė)都還清晰記得那個溫暖的夏夜,曾以政治犯身分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祖父在她耳邊說:「孩子,我本來以為要一直等到妳的兒孫輩,才有機會見證立陶宛重新成為一個自由國度,但這一刻我突然感覺,在我有生之年,也許還能看見立陶宛獨立。」

日期:2021-09-08

產業時事

《東洋經濟週刊》獨家授權!一個大學生之死,引爆「六月抗爭」:韓國民主背後的血與淚

編按:1989年6月29日,當時掌握韓國政權的全斗煥政府,在「六月民主抗爭」的社會壓力下,被迫發表了「6.29民主化宣言」。今年6月,日本《東洋經濟週刊》主筆福田惠介特別撰文回顧這場民主勝利,他採訪了當年以《聯合報》特派員身分駐韓採訪的朱立熙,以及當時親身見證民主浪潮的韓國人士,並且對照了幾乎同時風起雲湧的台灣民主進展:

日期:2021-06-29

產業時事

從事實查核看假訊息的民主挑戰

編按:發生於2018年9月的「關西機場事件」,起因於境外(中國)網路的一則虛假訊息,經由中國網媒傳到台灣的社群網路,再經由本地主流媒體推波助瀾,終於引發全民關注與議論。使得這起原本只是一次遠在日本的風災造成部份台灣旅客受困機場的事件,最後竟演化成一場充斥著「官/民」、「朝/野」甚至「中/台」對立矛盾情緒的「政治風暴」?更不幸的是,此事件還意外造成我國折損了一位優秀的外交官員。毫無疑問地,對台灣社會而言,關西機場事件是個不幸的悲劇——在這場風暴中,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互信基礎、不同意識形態者彼此溝通變得不可能?無論官/民、朝/野、媒體/閱聽人…沒有人是「贏家」!但若要問:到底是誰愚弄了我們?誰是這起事件的「加害人」?誰應該為此負責…在整個社會尚未對此事件有充分認知、全面討論、形成共識前,這些追究,恐又將陷入另一場爭論?事件發生至今(2021年)已經兩年半,雖然台灣政府與民間,都因此對「假新聞」議題有了更多的關注、討論與行動。但我們也注意到,就關西機場事件所透露出的警訊、與呈現的意義,整個台灣社會(包括政府與民間)似乎仍因著各自不同立場(利益糾葛),而欠缺一種誠實面對問題的態度、或一次深入而廣泛的省思?以致於在此事件後(例如,2020年的總統大選、新冠肺炎疫情…)類似的虛假訊息,依然程度不一地流竄全台、擾亂社會?特別是,本事件中最應該要勇於面對的台灣新聞媒體,在事件過後至今,不僅鮮少公開向閱聽大眾說明自己在此事件所應扮演的角色(有無失職)?更遑論對此事件做出較深入的後續(影響與省思)報導?本地的新聞媒體或許礙於「涉己事務」的新聞自律規範,而不便對自身或同業多作批判?但相較於公共利益(亦即公眾知的權利有無被誤導?)的把關,媒體理應更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由今周刊及幸福綠光出版社、台大法律學院校友會主辦,常在法律文教基金會協辦,總統府資政蕭新煌教授擔任座談主席,邀請臺灣事實查核中胡元輝教授、台灣民主實驗室沈伯洋助理教授、通傳會委林麗雲教授、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等各界碩彥進行座談,提出寶貴見解,期冀有助於釐清以上問題,也有助於台灣社會認真看待關西機場事件及後來、未來的類似現象!以下整理「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中,臺灣事實查核中心胡元輝教授提出寶貴見解,從事實查核看假訊息的民主挑戰。

日期:2021-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