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共有58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6
產業時事

想當「鋼鐵人」?年薪有機會百萬!中鋼招考350名新兵,唯獨「1要求」:無法勝任別報考

中鋼(2002)為提升下一個50年的競爭力,推動「高值化精緻鋼廠」及「發展綠能產業」經營雙主軸,因應產線及退休人力需求,委託國立中山大學辦理新進人員甄試,公開招募350名新進人員,包括師級職位49名、員級職位301名,今(4)日起受理報名。

日期:2022-03-04

職場生活

體育選手真是民間養大的? 小戴、麟洋奪牌後頻發文謝贊助商 一文看台灣體壇選手的養成之路

台灣在東京奧運上取得史上最佳的成績,隨著國手們背後的成長故事被挖掘,不少人開始討論運動員的養成及權益。奧運運動員的光彩時刻,總讓人誤會這是一項豐厚酬賞的比賽;殘酷的現實是--甚少人因為運動賽事一夕致富,卻有更多人曾在追求瞬間榮耀的路上,為生計煩惱。

日期:2021-08-03

財經時事

台灣奧運獎金高還低?1億元能買更多金牌?國手追求極致表現,是為了「這個」而不是錢!

東京奧運開幕迄今,台灣選手的優異表現,令國人大為振奮,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也在臉書發文,建議政府大幅提高奪牌獎金,發給奧運金牌得主新台幣1億元,銀牌8000萬元,銅牌5000萬元,第4名2000萬元;若能打破奧運或世界紀錄,再加發1億元。

日期:2021-08-01

產業時事

世界奧運金牌誰最值錢? 台灣「靠這個」成世界第一!東奧金牌的身世有洋蔥

楊勇緯首度征戰奧運,開幕隔天就在柔道男子60公斤級拿下台灣柔道史上首面奧運銀牌,認真帥氣外表讓他一舉成為「國民老公」,一張「蹭獎牌」照片融化不少迷妹。後續,魏均珩、湯智鈞、鄧宇成在男子射箭團體賽奪下銀牌、年僅19歲的跆拳道甜心羅嘉翎與林昀儒、鄭怡靜 ,接力在跆拳道與桌球混雙分別贏得銅牌。累計至今,台灣已奪下二銀、二銅。今日,舉重女神郭婞淳在女子59公斤級挺舉比賽創奧運紀錄,為台灣奪取東京奧運金首面牌。這些從小受專業訓練、頂著壓力為國爭光的選手,辛苦的代價究竟為何呢?

日期:2021-07-27

產業時事

張淑芬帶台積電慈善拚公益 「覺得過不下去的人來找我們,我們會用跑的到你身邊」

2021/5/22 編按:台灣目前面臨嚴峻的疫情考驗,站在防疫第一線的醫護身上背負巨大壓力,旁人難以想像;對此,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表示,將捐贈8座「零接觸採檢站」,將分別在台北、新北、桃園、新竹、台中、彰化及台南等7縣市設立,盼能為社會盡一份力,也保護醫護人員、減輕負擔。而張淑芬在4月29日也曾與媒體分享近年來基金會的成績與努力。對社會弱勢特別關懷的她,總是不忍看到新聞上許多家庭因為缺乏資源而走入悲劇,也因此特別在記者會上喊話,「覺得過不下去的人來找我們,我們會用跑的到你身邊」。

日期:2021-04-29

產業時事

推廣青梅、幫助學童 信義房屋力挺信義鄉超過20載

信義鄉農會與台北市農會於10日舉辦「您釀了梅 脆梅DIY」活動,現場有手作體驗及農特產品展售會,去年因疫情使得脆梅銷售下滑六成,今年又碰上大旱,造成脆梅產量銳減,農會因此希望藉此推廣信義鄉青梅產業文化,刺激相關產品銷售,信義房屋創辦人周俊吉除了到場支持之外,更以實際行動認購超過500盒梅子湯禮盒,希望藉由企業的力量協助推廣。

日期:2021-04-12

產業時事

移民署辦理新住民及其子女獎助學金 歡迎好康道相報

為提供全國清寒及優秀之新住民及其子女適當關懷扶助及獎勵,鼓勵新住民積極參加各類技術士技能檢定取得證照,培養特殊才能,「109學年度新住民及其子女培力與獎助(勵)學金計畫」即日起至110年3月31日受理報名,歡迎符合資格者踴躍申請。

日期:2021-03-17

產業時事

新住民證照獎勵金上路 移民署協助申請揪甘心

一年一度的新住民證照獎勵金申請又開始囉!移民署為了鼓勵在臺新住民們發展一技之長,積極參加各項技術士技能檢定取得證照,以增進他們在臺競爭力以發展新生活,自110年2月22日起至3月31日止,提供「109學年度新住民及其子女培力與獎助(勵)學金計畫」補助申請,依照取得的證照級別不同可獲得5千至3萬元不等的獎勵金,移民署南區事務大隊雲林縣服務站也特別提醒新住民們,若有近3年內考取的證照,歡迎相招來申請。

日期:2021-03-05

產業時事

走出研究室的科學家 要幫AI找到真正價值

「因為追尋,所以值得放棄」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暨Appier首席機器學習科學家林守德說到:「跳脫舒適圈追尋新的挑戰的過程,讓我的人生變得更精采豐富」

日期:2020-06-08

財經時事

社會同心圓 /公益推展暖心生活學不落人後

黃福祥坦言,一九九六年他接掌屏東院時,願望和格局都小小的,只想把院所經營成功,好好照顧自己的員工。當事業慢慢步上軌道,他感謝上天恩賜的幸運,也發現自己行有餘力可多照顧一些人,慢慢地,從自家員工出發,拓及社區,再到更大範圍,於是街友、清寒子弟、世界展望會、伊甸基金會等陸續結緣,低調的馬光默默地出錢出力,把做公益視為該盡的社會責任。沒有特殊目的,不想譁眾取寵,馬光的公益之路走得很隨興,並未期許同心圓非得拓展至多遠,黃福祥只告訴自己:「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卻在時間的沉澱下,積累了一些暖心事蹟。

日期:20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