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共有148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3
職場生活

老祖宗也有自己的「頭貼」!清明祭品、捻香親手「線」上 納骨塔相關管制快查

清明將至,新北市為鼓勵民眾防疫期間線上祭拜,將「線上追思系統2.0」再升級,親友們不僅可以上傳至親的納骨塔位「大頭貼」外,也能夠利用「線上」祭品方式祭拜緬懷祖先,而場景都是實地拍攝,民眾就像是在現場一樣讓「距離再遠也不減想念」,不需要再大老遠奔波,疫情期間也能夠做好防疫措施,甚至連祭拜流程都直接「影片化」。

日期:2021-03-23

產業時事

本土、境外全+0!「這天起」開放高鐵飲食 秋冬專案持續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2)日宣布,無新增確診個案,目前我國維持942例;另外,因應國際疫情仍然嚴峻,秋冬防疫專案將持續執行。

日期:2021-02-22

職場生活

迎春出遊景點「防疫預警機制」!一旦人數達防疫上限 交通部:即時啟動人流管制

為防止春節出遊群聚,造成防疫上的負擔,交通部今(3)日表示,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減少連續假期旅遊景區群聚效應,針對所轄13個國家風景區及25家觀光遊樂業實施總量管制、預警分流遊客及防疫措施,以因應農曆春節連續假期(2月10日至2月16日)出遊潮,減少旅遊景區群聚效應,讓春節出遊更安全。

日期:2021-02-03

職場生活

逛夜市、老街未強制戴口罩 恐成破口! 難道防疫全憑台灣人公德心? 「中央未明文規範的很難罰」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擴散全球後,台灣防疫表現頻獲國際媒體讚揚,但近期部立桃園醫院爆發群聚感染,有確診患者赴九份、大溪老街或傳統市場趴趴走,無特定接觸對象,引起社會恐慌。面對疫情再起,台灣卻出現疫情「平行世界」。北部民眾口罩緊戴,中南部人潮聚集的商圈、夜市卻有不少人未戴口罩、邊走邊大嗑美食。日前甚至有民眾表示,逛高雄瑞豐夜市時,看到超多人沒戴口罩,上前勸說卻被回嗆「疫情都在北部,高雄人沒在怕的啦!」掀起網友論戰。逛夜市、商圈及傳統市場等人潮聚集的非密閉場所,到底要不要戴口罩?本文帶讀者來一探究竟。

日期:2021-02-01

財經時事

柯P:「政治壓力很大,我想了一個晚上」 台北市跨年照常舉辦! 總人數下修至4萬人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升溫,台灣邊境昨(30日)出現首例英國變種病毒個案,桃園、基隆、台南、台中、高雄等14縣市已陸續宣布跨年晚會取消民眾進場,改由線上直播一起倒數。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上午表示,疫情監控結果與先前並無差異,沒有不明社區感染,未達停辦標準,因此今晚台北市跨年晚會仍照常舉辦,惟總量管制人數由原本8萬人降為4萬人。面對其他北部縣市陸續停辦,唯北市「逆風」照常舉行跨年晚會,柯受訪時強調,台灣的政治決策應理性、務實,依科學化的數據判斷,「不讓不理智的恐懼打敗」。

日期:2020-12-31

投資理財

住宅價格指數續漲 桃園台中台南Q3漲最凶

內政部今日發布109年第3季全國及六都住宅價格指數,本季全國住宅價格指數為106.89,較上季上升1.43%,與去年同季指數相較上升3.21%,六都部分以桃園市、台中市及台南市上升幅度較大。內政部則表示,將密切關注並強力防杜炒房行為。

日期:2020-12-31

產業時事

直升機出動每小時成本近20萬元! 為何開放山林滿一年 直升機搜救激增112%?

山林開放政策已滿周年,但從較開放前倍增的山難事故與山林破壞問題來看,顯然配套措施有待加強。台灣是多山國家,山林教育向下扎根才是長遠之計。

日期:2020-12-23

產業時事

利百景》客戶橫跨晶圓、面板、石化業 廢液重煉「雙循環」變高價溶劑、蒸氣熱能

利百景利用燃燒廢溶劑產生的熱能,轉成蒸氣,供應臨近工廠所需,在台灣半導體靜脈循環鏈之中,建立難得的「雙循環」運作模式。

日期:2020-12-16

財經時事

曾1年漏掉近5億噸水,如今減少的漏水量可裝滿逾1座石門水庫!56年來首度汛期無颱,台灣如何留住更多水?

今年是1964年以來,台灣首度出現汛期無颱風,且6至9月,水庫集水區降雨量,僅有歷史平均值的2到6成,加上中央氣象局預測,受反聖嬰現象影響,明年春雨可能偏少,故桃園、新竹、苗栗及台中供水區水情燈號,自10月14日起,由代表「水情提醒」的綠燈,轉為「實施自來水減壓供水」的黃燈。

日期:2020-12-09

財經時事

武肺、流感雙重夾擊!秋冬防疫專案下月啟動 8大場所再不戴口罩將重罰1萬5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8)日表示,時序進入秋冬,全球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持續上升,多國單日確診人數屢創新高,我國境外移入個案亦有增加趨勢。為降低國內社區傳播風險,及避免造成醫療體系負擔,今(2020)年12月1日將啟動「秋冬防疫專案」,強化「邊境檢疫」、「社區防疫」及「醫療應變」措施,請民眾及醫療院所配合落實。

日期: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