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2025年公告逾期未辦理繼承登記不動產案件,涉及1471位被繼承人,累計達4664筆土地與536棟建物,以2025年公告土地現值計算,土地總價值高達新台幣119億880萬705元。案件不減反增,不少繼承人已到「孫字輩」,協調難度高,若屆期未辦恐歸入國庫。
日期:2025-06-16
返鄉務農,不再是勉強為之的決定,而更能承載夢想與創意,耕耘出農業的新樣貌。近年,越來越多擁有設計、機械等多元背景的青年,看見農業的新可能,勇敢從零出發,走出自己的農創之路。有人從生活反思中重新找回與土地的連結;也有人結合過去的產銷經驗,打造專屬花卉品牌,期盼讓百合的清香走進人們的日常。他們翻轉了大眾對農業的既定印象,也正逐步成為台中農業的新力量。Written by Tsou Ming Yi Photo by Chiang Ming Yang Photo courtesy of Chen Jun Ru & Huang Chih Hung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with diverse backgrounds in fields such as design and mechanics have seen new possibilities in agriculture. They boldly start from scratch and carve their own path in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By challenging conventional perceptions of agriculture, these young farmers are emerging as a fresh driving force in Taichung's agricultural sector.
日期:2025-06-06
烏布梯田與麝香貓咖啡來到峇里島,通常都會到烏布(Ubud)來看梯田,這次我們來到Tagalalang,這也是來到峇里島必到的旅遊景點。
日期:2025-04-20
編按:本書作者陳吉仲紀錄翻轉農業的幕後故事,讓農民不再看天吃飯,從政策改革到產業升級,農會就扮演的角色,其中,稻米與雜糧契作,農會幫忙宣傳、鼓勵種植玉米,不只幫助農民提高收入,也提高雜糧自給率。另一個成功案例是台灣本島種植的高梁,就金酒公司來說,可以獲得穩定的原料;就農會來說,可以擴展經濟事業;就農民來說,可以有更好的收入;就農業部來說,可以藉此調整農糧產業結構,增加品質好的稻米生產、增加雜糧耕作面積;就台灣來說,可以維持雜糧的糧食自給率。為了提升雜糧的自給率,除了玉米和高粱,還有許多農會投入輔導農民轉作大豆、地瓜等,大豆生產面積已經來到5600公頃,希望可以持續擴大到1萬公頃。
日期:2025-03-25
史學家連橫在《雅棠文集:茗談》中提及品茶之三要:「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近年來中國武夷岩茶更備受追捧,尤其「岩骨花香」傳聞韻味迷人,不過因台灣法規限制不得進口,能接觸岩茶的機會極少,然而聞名世界的台灣凍頂烏龍茶卻是從武夷岩茶演進而來!但歷經清代、日據時期、國民政府光復來台等時代轉移,使這段歷史考證不易,坊間更是眾說紛紜,風玥茶研所多年來秉持職人精神探究史料、由凍頂茶區耆老記憶描繪,並與茶業改良場學者專家交叉梳理,不僅還原從武夷到凍頂茶品的脈絡,更敘述炭焙烏龍茶曾經的輝煌與未來。
日期:2025-01-13
先前在歐洲德語區旅行,一進超市最先入眼的是香蕉,根據統計數據,2023年德國每人每年消耗香蕉約11公斤,相較2006年的10.1公斤高10%,至2023年德國人口為8470萬人。
日期:2024-09-18
工商協進會周五(7/12)召開會員大會,並邀請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以「產業發展與世界局勢」為題進行專講。近期,核三廠1號機即將在月底停機,時常「挺核」的童子賢,同時出任「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會如何和同時出席的閣揆卓榮泰互動,受到關注。卓榮泰說明,各國都在發展新核能,對於新能源抱持任何可能。只是,預計7月27日停機的核三廠1號機勢在必行。他強調,即便核管法修法完成,核電廠仍需要經過安檢才能研議,換句話說,2030年前核三廠都無法發電。童子賢也解釋,他並非「擁核派」,近期言論僅是針對安穩營運40年的核電廠,如今即將退役「感到可惜」。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也表示,能源策略和方向尚未整體研究前,核電廠停機有點可惜。
日期:2024-07-15
(今周刊1430)環泥1962年在路竹廠蓋了第一座水泥窯,但因為90年代台灣西部禁止採礦的政策,這裡已經不再做水泥業了。環泥掌門的侯博義一家卻在這塊土地上,蓋起了「利永環球」無塵室及石膏板產線,至於起家厝所在的台南民權路,「是我們心靈的錨」,侯博義父子說,「利」就是祖師爺侯雨利的「利」,「永」則是侯博義父親侯永都的「永」。嶄新的事業、念舊的名字和土地,濃縮了台南幫侯家對「台南」、對「傳統」,以及對「未來」的願景,直到現在,他們都以台南這塊發跡之土為榮。從1624年荷蘭人在台南築造熱蘭遮城,台南「建城」,走過4百年的悠長歲月。1624年,台南接上大航海時代的世界史,讓原本就承載數千年原住民歷史的土地,混入了更多血脈。再經歷清領、日治,直到今日,上世紀原本是一片甘蔗田的南科台南園區,已成為全球半導體先進製程的重鎮,與老城區充滿層次肌理的宮廟、巷弄相輝映。不只侯家,被稱為「南瀛第一世家」的劉家,出身台南的醫師作家陳耀昌、也是世家子弟的台南市副市長葉澤山,每個人都依戀著這塊土地,更從這裡獲得了值得珍視的精神。
日期:2024-05-15
為衝刺光電目標,經濟部「綠能發展區」政策,將從「低地力」土地篩選出光電專區,鬆綁農地種電限制。但劃設原則、區位範圍、參與機制仍不明,就準備倉促上路,引發國內超過八十位學者連署反彈。
日期: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