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清水區坍塌的大樓,如此明顯的「爛尾樓未爆彈」竟從未被列管,形同幽靈建築,已成為居住安全死角;住戶明知樓體危險,仍冒風險不願通報,也映照台灣的居住正義悲歌。這棟橫跨六個門牌、最高處超過八層樓的爛尾樓,屋齡近半世紀,建商資金短缺,五、六樓蓋到一半就撒手不管。據了解,建商興建期間多處借錢,這些欠款最後以爛尾樓的產權抵押,形成產權複雜、無人負責的窘境。
日期:2025-03-23
台中清水地區近50年老舊大樓,今天凌晨1時許5、6樓坍塌,這棟為未完成的建築,建築師及土木技師初步判斷有兩種可能,一是海砂屋;二是施工不良,加上靠近海邊年代久遠,造成水泥碎化、鋼筋鏽蝕。都發局表示,現場判定1到4樓是否危險;另民眾取物將盡快確認入內是否安全?後續辦理補強或都更。
日期:2025-03-23
中國內地一處旅遊勝地,遇見幾位當地民企經營者,我們這群訪客都是做投資的,當場就開始調研。民企業者細數這幾年難受的日子、盤點自己多家公司狀況,有家公司是承攬疫情期間的防疫旅館、核酸檢測生意的,至今都沒有收到政府的應收帳款,公司實際上早就該倒閉了。我們納悶,為何不收起來呢?否則不是得繼續賠下去嗎?民企老闆說,萬萬不可,我要是把公司收了,這錢就真的收不回來了。現在我得把氣憋到政府還錢的時候,看誰的這口氣比較長!東北省會城市的年輕老師,薪資被拖欠了許多,為何不乾脆辭了?老師說,不行,我得要熬到政府把欠我的工資還回來。這樣的真實案例隨處可尋,這也很容易推演出,為何中國消費一直無法提振的根本原因之一。
日期:2024-12-31
2024年12月25日,全台灣有12名縣市長執政滿6周年,《今周刊》在年底推出系列專訪報導,希望了解這些縣市長在最後2年任期中,規劃達成的城市治理目標和政策行動。報導中,《今周刊》也邀請12個縣市議會的朝野黨團幹部,提出對縣市政府未來2年的施政建議,期盼促成良性的府會交流。
日期:2024-12-24
一大早,喜歡和我一起探索趨勢的朋友讀完工商時報的社論,就傳來簡訊,這篇社論標題:「台灣人工智慧繁榮之是非對錯」,我的朋友提示5個重點:1,人工智慧很危險啦!2,人工智慧一定是泡沫,3,美國不會讓台灣有好日子,4,中國一定強,5,台積電的好日子不久了!
日期:2024-12-10
(今周刊1452)二○二四年「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針對地方政府在社會、經濟、環境及施政滿意度、政府服務效能進行調查,高雄市長陳其邁、台中市長盧秀燕、嘉義縣長翁章梁、嘉義市長黃敏惠最受民眾肯定,獲頒「最佳首長信任獎」。
日期:2024-10-14
《今周刊》週三(6/26)舉辦2024第七屆「台灣大未來國際高峰會」,會上嘉義縣縣長翁章梁以「蛻變嘉義×傳統到現代的經濟發展」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分享嘉義縣從「農業大縣」到「農工科技大縣」的蛻變歷程。
日期:2024-06-27
長期低利率環境,讓資金借用越來越容易,會發生什麼事?往好處看,經濟活動更加熱絡、新創企業更有機會嶄露頭角、借貸投資套利空間更高,但同時也意味金融環境更加不穩定,該清算的企業變成殭屍企業、槓桿更容易過高且風險過大…究竟,還有哪些值得你我提高警覺的風險?
日期:2024-06-07
花蓮強震發生第8天,週三(4/10)受困砂卡礑步道的游姓一家五口,在重型機具開挖後陸續尋獲,其中一幕讓不少民眾看了難過流淚,疑似是游母抱著孩子一起遇難,在大石落下以身護兒。而在白楊步道與駐紐前代表蔡爾晄女婿貝迪瑞(Dimitris Belbas)一同受困、推著娃娃車的林姓一家人,則是在順利脫困後,於臉書上寫下4/3「這個難忘的一天」。他說,直到發文的半夜,都還能清晰憶起退回山洞後、那顆落石擊中的點,就是推車的位子,「黃色的塵土紮實地將我們家往隧道內部推去」、「心中只有最壞的打算,但至少我們會一起,不會有人會被遺留」。
日期: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