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共有135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5-03
職場生活

原來如此美味

在全球糧食危機、減碳降低食材里程數、環境永續的議題下,在地、原生種食材也漸漸受到重視。台灣亦不乏原生種食材,近年備受討論的特有種油芒、原生種羅氏鹽膚木、刺蔥等,紛紛在不同菜系間嶄露頭角,而擁有獨特香氣、味道的馬告更跨越國界,獲得許多主廚青睞,成為讓風味更頂尖突出的要角。

日期:2022-08-17

職場生活

牛樟芝在紅什麼?5位大學校長投入研究「抗癌抗新冠」、生技業者搶量產「年產值30億」

牛樟芝是台灣獨有的原生真菌,寄生在百年牛樟樹腐朽心材內壁,或枯竭倒伏牛樟木材的潮濕表面,又被稱為台灣的「森林紅寶石」。葡萄王生物科技研究所總經理陳勁初表示,台灣原住民很早就知道牛樟芝可以治百病,到現在還有不少台灣人的家裡有牛樟芝,生病時就挖一點來吃。 因為牛樟芝的傳奇療效,以及日本藥廠長年在民間收購,在「物以稀為貴」的效應下,價格水漲船高,「一塊有50道年輪的牛樟芝,20多年前就要賣到20萬以上;幾年前林務局出售一塊牛樟芝,喊到300萬以上,很多人去搶購。」

日期:2022-07-16

投資理財

加密資產對企業的節稅效益淺析

近期出爐的台灣上市公司年報顯示基本面強勁,也帶動台灣經濟破11年紀錄的高成長。然而亮麗的成績單卻遮掩不了未來諸多變動帶來的隱憂,經濟趨勢變異與地緣政治角力所形成的風險暗流湧動,企業營運如何因勢利導成為重要課題。在外部風險增加的狀態,容錯率將受壓縮,成本與獲利,分毫必爭。

日期:2022-04-14

產業時事

俄烏戰爭特輯》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深談台海攻防 不拚軍備競賽 台灣該把握的三勝算

編按: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後,讓全球更加警惕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性,國際各界也呼籲台灣強化自我防衛能力。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多年來呼籲,在兩岸國防資源極端懸殊下,正確的防衛戰略對台灣而言較之過去,更是無比重要,他在參謀總長任內提出「整體防衛構想」(ODC),主張台灣應該建立高存活特性的武力,運用台灣特有的地理環境優勢,並結合大量的民間資源,以建立堅實的不對稱作戰能力,並據以嚇阻中共的武力犯台企圖。以下為李喜明口述:

日期:2022-03-09

職場生活

冬季冠軍茶1斤開價48萬元...台灣「茶金」史上第一人!徐友富東方美人茶,新竹夏冬兩季皆奪冠:從門外漢登茶王之路

台灣東方美人茶賽事規模最大的新竹冬季競賽,今(23)日揭曉,特等獎得主並非大家所熟知的常勝軍,但他卻創下一項紀錄:同年掄元夏、冬兩季冠軍茶寶座。他是誰?

日期:2021-12-23

公投專區

公投案全不過關!4:0完封的教訓是:「台灣人已厭惡政治動員與惡鬥」

「重啟核四」、「反萊豬」、「公投綁大選」及「珍愛藻礁」四大公投案結果今晚出爐,四案皆未通過四分之一門檻,且不同意票均多於同意票!事實上,從這場公投的動員過程與結果來看,真正反映的是:台灣人以選票制裁政治動員與政黨惡鬥,多數民眾對於煽動意識形態式的公民討論並不買單。

日期:2021-12-18

產業時事

台灣在永續趨勢下的困境 ——淺談再生能源與永續發展

根據經濟部《能源統計手冊》,二○二○年台灣能源總供給量,進口能源占九七.七九%,自產能源占二.二一%。若按能源種類區分,煤及煤產品占三○%,原油及石油產品占四四.一七%,天然氣占十七.一七%,核能占六.五七%,這些能源主要來自進口;近期努力發展的再生能源,包括生質能及廢棄物、水力、地熱、太陽熱能、太陽光電及風力等,合計僅二.○九%;再以電力供應來看,二○年總毛發電量各類占比,抽蓄水力一.一三%、火力八二.一八%、核能十一.二二%,再生能源發電五.四七%。

日期:2021-11-03

產業時事

台灣經濟的「不對稱風險」

台灣經濟實力與其在國際金融生態中的位置,長期處於不對稱,出現巨大落差。在當前局勢下,很可能面對全球金融灰犀牛或黑天鵝迫近時,帶給台灣絕大的「不對稱風險」。

日期:2021-10-13

產業時事

怕血栓不敢打AZ…其他國家可以自選疫苗嗎?一文看懂英、美、澳、德怎麼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今(14)日下午,公布第3輪新冠肺炎疫苗接種意願登記數據,總人數達643萬3528人,受血栓案例頻傳影響,單獨勾選願意施打AZ(AstraZeneca)疫苗的人數,只有11萬6258人,占比僅1.81%,遠低於單獨勾選莫德納(Moderna)的59.57%。事實上,對疫苗不良反應的擔憂,並非台灣特有現象,他國民眾在接種疫苗時,也會擔心血栓等副作用;至於是否會因此開放民眾「自選疫苗」,各國政府作法不一,本文以下將以英國、美國、澳洲、德國為例,說明其因應方式。

日期:2021-07-14

全台防疫報導

校正回歸非台灣特有! 德國、加拿大都有先例 原因這兩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22)日校正前一週的病例數字引發質疑。事實上,這類例子在國際間所在多有,只要確診病例一多或需要整合,或因提報程序繁複,為求真實反映疫情,往往就會調整數據或改變統計方式。

日期:202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