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搜尋條件:東山再起
搜尋指定關鍵字:
搜尋結果排序規則:   最新       最相關
顯示結果筆數:
搜尋結果限定年份 :  
 ~ 

共有295項結果
搜尋日期:
投資理財

一谷還有一谷深

台股怎回事?撇除Fed、通膨、中國疫情、俄烏戰爭等利空,關鍵還是利率,利率問題沒有解決,最好再等等。

日期:2022-05-04

產業時事

為拿下adidas,他飛總部24次才得機會!「打工皇帝」從10坪發跡:現在困境不是沒單「是沒產能」

從1人公司到千人公司,2019年冠星-KY(4439)回台上市,這是董事長林錦茂打拚27年的成果。只是,公司上市4年,他才發現資本市場與他的想像不一樣,「我以為只要將公司做好、賺了錢,市場就會買單。」今年他決定改變,年後從廣州返台,和法人、投資者見面,溝通想法。他指出,高獲利紡纖股本益比約為25~30,冠星目前明顯偏低。其實,自掛牌以來,冠星每年殖利率都超過5%。去年ESP10.72,今年預計配發4.5元現金、2元股利,以目前(4月26日)股價134元,殖利率高達4.8%,他強調:「公司會往高殖利率方向走。」

日期:2022-04-26

職場生活

躲過封殺重出江湖!張庭、林瑞陽砸1.8億元光速再開2公司…「實力堅強凍結26億資產不怕」

中國在去年底、今年初嚴查微商「上海達爾威」旗下品牌「TST庭秘密」,經檢舉涉及傳直銷,負責人張庭和林瑞陽遭中國調查,不只名下26億元資產都被凍結,甚至微博、抖音都被噤言。

日期:2022-03-19

職場生活

丈夫外遇離婚,她東山再起創業每月開課逾20堂,每堂售價16800元:沒了婚姻還有自己!

在新冠疫情越演越烈的當下,有位四十多歲女性來報名上課。她在自我介紹時,談到轉換跑道的初衷,讓人聽起來有些慽慽然。過去她是外商高階主管,先生的事業也如日中天,人前人後都恩愛逾恆,看到他們時,總是十指相扣。有工作舞台、有美滿婚姻,是人人欣羨的人生勝利組。可是就在三十八歲那年,無預警地,先生提出離婚,因為有了新歡,對方吵著要給一個名份,先生看她堅強能幹,決定捨了她,選擇那個他以為的柔弱女子。

日期:2022-03-14

職場生活

「我一年拍6部電影,可賺台幣1億啊!」 杜汶澤挺民主被中港封殺 演藝事業歸零 如何在台灣找到第二個人生?

港星杜汶澤剛拿到台灣身分證,成為正港台灣人的他,事業經營有聲有色,但他沒忘記這口自由空氣的可貴,短短1年間,發起萬華待用餐計畫、成立「香港人學生在台灣」獎學金,運用影響力做慈善。對他而言,發大財花在幫助需要的人身上,很爽。

日期:2022-03-09

投資理財

每當台灣股市熱他想跟風,特助的一句「如果你不缺錢,房子就留著」讓他資產一翻再翻

最近我注意到一個現象,現在年輕人都想要靠投資理財增加收入,覺得賺得快又多,反倒是不相信工作能夠幫助自己翻身,比如不去跟老闆爭取加薪,因為沒用!結果不是老闆死也不加,就算是加了也少得讓人感到自取其辱,索性不當一回事。再來是以前會下班後賺第二份收入,有些人也變得意興闌珊,原因是—「上班8小時已經夠累了,下班還要做第二份工作,太辛苦,這樣的人生沒意思。」

日期:2022-02-25

產業時事

從販售百萬元珊瑚 到洗一件僅20元毛利的床單 珊瑚女王華麗彎腰 祭節流三招重整旗鼓

觀光業持續低迷,尚未看到復甦時間點,曾在全台各大景點展店的綺麗珊瑚,除了賣樓求生,也靠經營觀光工廠、洗衣廠度小月,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

日期:2022-02-16

投資理財

本金低於100萬,談什麼資產配置!單親爸不盯盤每年懶賺10%:想靠投資搏翻身前要做2件事

編按:作者表示,懶系投資法屬於「投資現金流派」,投資的多為固定與穩定收益資產,以定期現金流入的效率作為價值的判斷依據。此派別不會太過看重市場價格浮動,注重的是現金流的穩定性與可預測性。如果你的投資目標,是在可負擔一定風險的情況下,要求每年5%至15%範圍內的穩定現金流,懶系投資法絕對是你不能錯過的投資利器。

日期:2022-01-22

投資理財

跟著市井股神這樣做,散戶一樣能財務自由

誰說平凡散戶很難賺到財務自由?買股賺億元的體育老師,親授高徒每年多賺千萬元的投資技法學會評估基本面,在30歲前賺3千萬元從郭勝身上,我們發現,散戶只要勤做功課,一樣也能邁向財務自由的殿堂

日期:2021-12-23

產業時事

「台積電做這麼好,生技業不見得做不到!」 醫學博士黃崇仁:台灣生技醫療大有可為 但這兩大弱點要解決

力晶集團創辦人暨力積電(6770)董事長黃崇仁認為,台灣不僅半導體實力是世界一流,在生技醫療產業的前景同樣可期,「台積電做這麼好,生技業不見得做不到」,並看好科技業及生技醫療業共同發展的未來。但他也直言,與科技業相比,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有兩大弱點,第一是民間研發動能不如政府,大家老想著要去台灣大學、中央研究院等研究機構或學術圈做研究,也就是花政府經費,「產業不太想拿錢出來」,與科技業有很大差別。第二,同樣與科技業相比,國內生技業的研發能力或能量不足,因為台灣在生技醫療產業培養的博士人才數量,遠遠不如在科技業的博士規模。

日期:202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