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搜尋條件:永久性
搜尋指定關鍵字:
搜尋結果排序規則:   最新       最相關
顯示結果筆數:
搜尋結果限定年份 :  
 ~ 

共有140項結果
搜尋日期:
財經時事

台灣第一張抽取式衛生紙是「這間公司」做的!為何疫情之下,它的業績反而更亮眼?

旗下擁有五月花、橘子工坊等知名紙品、潔品品牌的永豐實(6790),近年來營運表現格外亮眼,已連續4年營收突破百億元,2020年全合併營收101.47億元,日前股東會也通過每股發放現金股利4元。

日期:2021-08-26

投資理財

財報虧損、被0050剔除...好公司碰「利空」能不能撿便宜?專家:利空分3種,這種我衝第1個

一間好的公司,平常沒事不太容易回到便宜價,通常是在利空事件發生後才有機會,不過利空的嚴重性可大可小,應該怎麼分辨是轉機還是危機?

日期:2021-07-31

投資理財

航海王、鋼鐵人該跑了嗎...如果巴菲特是台灣人,他會怎麼做?台股萬八的2個投資原則

7月6日,台股加權指數一度衝破1萬8千點,再次刷新紀錄。來到史上高點之際,究竟我們該如何決定投資策略?此時還能進場嗎?如果我們試著用巴菲特的角度思考,或許解答這個難題會容易些。

日期:2021-07-09

產業時事

人類過去淘汰機制是由饑荒與瘟疫主宰,但這一次我們決定親手淘汰自己

我們逐漸適應這個愈來愈小的世界時,該慶祝抑或哀悼人口的凋零?我們會努力確保人口的成長,還是欣然接受一個人人都能活下去且比較不需要拚命的世界?答案仍然未知。或許某位詩人會發現,人類有史以來,這是頭一遭顯得如此蒼老。

日期:2021-07-01

職場生活

現在決定吃什麼,將決定地球的未來

隨著教育程度提高,現代人的環保意識也逐漸提升。從食物離開原產地、製造過程到最後呈現於餐桌的狀態,都是人們投入並關心的議題。2021年,有哪些「愛地球、降低環境傷害」的產業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又有哪些關鍵字是我們必須了解的?

日期:2021-06-17

產業時事

除了輕微發燒沒別的症狀,卻差點送命...一個從鬼門關回來的新冠故事,讀完可能會救回你一命

編按:曾獲「華人楷模年度人物」、馬來西亞拿督鄭博見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原本症狀輕微、在家自我隔離的他,染疫14天後病情急轉直下一度命危。從鬼門關走一遭回來,拿督鄭博見公開染病全過程,他以自身經歷奉勸確診病患一定要做血液和肺部X光檢驗,了解自己的真實病情。 事實上,台灣與國外都曾發生多起COVID-19 患者,猝死在家中的悲劇,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說明,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該患者的症狀會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可以正常應答,甚至還能滑手機。由於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要送進急診時,往往已經太遲了。 然而,在疫情延燒時期,冒然衝急診是很危險的舉措,那麼,在家自我隔離的確診者,該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出現「隱形缺氧」呢? 黃軒醫師強調,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德國研究顯示,COVID-19確診者中,只有32%會出現「隱藏缺氧」症狀。另外,出現合併隱藏缺氧症狀的染疫者死亡率只有18%,甚至比出現合併典型呼吸困難衰竭症狀的染疫患者死亡率約30%,還要來得更低。 黃軒醫師建議, 若是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不安心,可以考慮購買「血氧濃度計」或是有些智慧手錶就有提供血氧偵測功能,若低於90%就要提高警覺。 美國的作法也很值得參考,一開始由醫護人員確認輕重症、分艙分流後,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在家自我隔離期間,由家庭醫師遠端視訊看診、隨時掌握病情,這也值得台灣借鏡。 最後,再次提醒,此時千萬不要輕易衝急診室,不但讓醫療量能負擔加劇,由於急診室可能充滿各種變異病毒,不小心帶病毒回家就得不償失囉。 以下是大馬拿督鄭博見染疫的親身告白:

日期:2021-05-24

產業時事

新冠成為舊冠

病毒變異是生物本性,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導致全球疫情反彈,此時此刻如何評估形勢,預判世界經濟的前景?

日期:2021-04-28

投資理財

人造的增長、驚顫的債市

美國經濟正在復甦,但復甦的勢頭中有許多人造因素,要回到疫情前水平與達成完全就業需要較長的時間;筆者相信,聯準會不敢輕易調整政策。

日期:2021-03-03

職場生活

每5人有3人失能!飲食不忌口恐引發腦中風、留永久後遺症 ●●歲最危險

長期不控制血脂,不只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甚至可能因腦缺血、梗塞導致腦中風,常留下嚴重後遺症,如肢體偏癱、步態不穩、吞嚥困難、語言障礙、智能障礙等,嚴重時甚至導致植物人或死亡。

日期:2021-02-03

職場生活

發明智力測驗的他 要的不是這恐怖下場

一九○五年七月二十五日,世界第一套智力測驗出版,原先用意是幫助發展遲緩的兒童,但世人只想藉此發掘「天才」;從此,有多少人的未來可能性被「智力測驗分數」所困。

日期:2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