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共有485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5-03
投資理財

2020年,哪一檔金融股最適合存股?兆豐金、第一金...4大官股評比:喜歡領現金的就存這一檔

從年初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後,已過4個月,股市當時受到連累並做出了沉重的下跌反應。過往存股族喜愛定期定額的金融官股,在 2020 年還能夠繼續存下去嗎?

日期:2020-05-26

產業時事

一文讀懂解封不失控》全世界只剩中港還在追求「清零」,台灣還需要花費巨大社會成本「消滅病毒」?

為維持國內經濟成長動能,台灣即將跟上國際趨勢,放寬邊境管制措施與入境檢疫時間,期望恢復跨境商務活動,維繫產業競爭力。然而,多數民眾對去年本土疫情大流行造成的恐慌與不便仍記憶猶新,因此對開放外籍人士入境抱持高度疑慮。正式開放邊境之前,政府應該做好哪些準備,才能在控制疫情與活化經濟之間,取得平衡?

日期:2022-02-16

全台防疫報導

Delta恐釀社區破口?醫揭恐怖4特點 「二痛一水」像感冒難區別!最容易找上「這族群」

Delta變種病毒來勢洶洶,可能已侵門踏戶進入國門,近日接連傳出長榮航空機師確診,3人病毒定序結果全是Delta變異株,令國人擔心社區出現破口。面對變種病毒入侵台灣,有家醫科醫師整理出「4大特點」,除了傳染力強,症狀也開始變得不太一樣,更甚者,其「男性化、幼童化」趨勢也令人擔憂。

日期:2021-09-07

全台防疫報導

1千萬劑BNT疫苗快來了,兩表掌握何時輪你打!40歲以上最快「這月」就能接種

大規模施打疫苗進度持續加快,40歲以上中年族群,可別趕著去國外打疫苗了!台灣目前到手有518萬劑AZ和莫德納疫苗,自購的62萬劑AZ和日本第二批贈送的113萬劑AZ,也在7/7與7/8抵台,合計超過700萬劑。再加計確定能到手的鴻海永齡以及台積電,專案購買的1千萬劑BNT疫苗,第一批300萬劑最快9月到貨,合計共1704萬劑疫苗,預估不只讓第10順位50歲以上族群都能打到,甚至第12順位的40歲-44歲部分民眾,最快10月就有機會接種。

日期:2021-07-07

財經時事

疫情、中美貿易戰推動…機械公會理事長柯拔希:機械業未來將有爆炸性成長

今(9)日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立法院秘書長林志嘉、經濟部長王美花、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等均齊聚一堂,參加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會員代表大會,感謝口罩國家隊在疫情嚴峻期間的貢獻,並特別頒發國家防疫貢獻獎給口罩機械設備、超音波熔接設備等口罩國家隊業者。

日期:2020-07-09

投資理財

中美貿易戰變匯率戰》工具機大老喊話 放手讓台幣貶至33元! 人民幣、韓元在競貶...

中美貿易戰演變成匯率戰,人民幣、韓元競相貶值,國內工具機產業大老6日紛紛表示,人民幣破7元對廠商出口影響非常大,「新台幣還有貶值空間」,因此籲請政府,順勢讓新台幣貶至32~33元,不要與競爭對手差太多,央行若阻新台幣貶值,二、三線公司營運恐會出問題。

日期:2019-08-07

產業時事

統一超電信撿「雞肋」 低資費打贏生存戰

當中華電信、台灣大、遠傳拿走台灣電信市場逾九成市占,亞太、威寶、大眾電信都在夾縫中求生存,統一超商電信挾著通路龍頭的威力揮軍電信市場,究竟有什麼贏的祕訣?

日期:2011-05-12

產業時事

永豐金ROE躍14家金控第1名!朱士廷:短期不跨入保險業、台灣金融業不會有流動性問題 

永豐金(2890)週二(3/28)舉行2022年第四季法說會,永豐金控總經理朱士廷表示,2022年淨收益與稅前淨利續創歷年新高,其中利息淨收益年成長21.6%,也是在14家金控中成長率最高。此外,2022年ROE 10.08%不僅連2年維持10%以上,並躍居14家上市金控的第1名,主要受惠於升息循環、銀行生息資產量與率都增加所致。

日期:2023-03-28

全台防疫報導

從全島炸鍋到確診個位數 謝金河疼惜台灣:終於度過疫情的「壓力測試」

疫情出現破口,造成台灣全島炸鍋,大家吵成一團,從5月15日進入三級警戒迄今,正好走完完整的兩個月,今天終於見到一個令人比較安心的數字:8確診,1死亡,這是5月中疫情炸開以來最好的數據,這比5月17到30,我們每天都超過400的確診,幾十人死亡,總算讓人安心很多,這段過程,台灣可以説是關關難過,但勉強渡過每一個難關。

日期:2021-07-17

全台防疫報導

陳時中說「未來將縮短檢疫日期」 》若每個人將難逃確診的命運 為何還要高規格防疫? 動態清零、與疫共存大PK

新冠肺炎(COVID-19 )全球爆發2年多以來,隨著高傳染力的新變種Omicron出現,許多國家防疫政策走向「與病毒共存」,引發「動態清零」與「與病毒共存」兩立場的論戰。以往,新冠肺炎確診者死亡率、重症率都不低,對未接種疫苗者有很大的殺傷力,可能造成醫療量能崩潰;目前,台灣社會出現新的聲音,認為Omicron疫情多輕症,不需要堅持清零,防疫要維持經濟生活的平衡。

日期:202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