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搜尋條件:
搜尋指定關鍵字:
共有140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11
搜尋日期: 最新 最舊

比三葉蟲還老的「古生物」! 原來是地球暖化救星?

全世界不斷傳出野火、洪水等天災,們又該如何減緩地球暖化所帶來的威脅? ​ 減少「碳排放」是每一個國家的重要議題,臺灣研發「微藻碳捕捉」技術,靠著藻類是地球上行光合作用最大微生物的特性,固碳效率比起樹木強6到15倍! ​ 一起來到臺南成功大學,尋找這地球暖化救星的古生物,到底是怎麼辦到的呢?

「微藻」是地球暖化救星? 吸碳效果比大樹更強!

全世界不斷傳出野火、洪水等天災,們又該如何減緩地球暖化所帶來的威脅? ​ 減少「碳排放」是每一個國家的重要議題,臺灣研發「微藻碳捕捉」技術,靠著藻類是地球上行光合作用最大微生物的特性,固碳效率比起樹木強6到15倍! ​ 一起來到臺南成功大學,尋找這地球暖化救星的古生物,到底是怎麼辦到的呢?

愛護地球珍惜資源不只是口號,HP Taiwan二度響應還海行動

「丟的東西不是丟掉他自己就不見了。」隨手的小舉動對生態造成的威脅比你想的更加嚴重!愛護地球珍惜資源不只是口號, HP Taiwan 二度響應還海行動,號召熱血民眾一起為地球做一件小事,為下一代保留更美好的未來!

走進校園 一睹臺中教育新風貌!

教育是一座城市的基礎,更是台灣的未來。但政策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又能培養國際競爭力呢? 台中市政府從「這些地方」著手,讓學習融入生活,少了負擔更簡單!不只投入教育資源,外師數量超越230人,躍居全國第一,更積極打造健康、安全的環境,讓校園生活更幸福。 看著孩子們臉上藏不住的開心笑容,不只父母放心,也讓人忍不住大喊:好想搬到台中啊!這次就讓們走進學校,一起看看台中教育新風貌。 #臺中市政府新聞局廣告

海洋垃圾危機多驚人?光4小時淨灘就清出814公斤!

們的海洋到底有多髒?淨灘志工表示,「很多人在淨灘,以為垃圾會減少,但每次依舊有撿不完的海廢垃圾。」有來自世界各地飄洋過海的垃圾、大量的漁網海廢,透過校園課堂學習,小朋友們也邀請爸爸媽媽一起參加淨灘活動,即便這些垃圾依舊沒有減少,但們的淨灘行動不會停止! 從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開始,《今周刊》還海行動正式啟動,因為們始終相信:「淨灘只是個行動開始,教育更是根本!」讓們一起守護台灣土地,為孩子找回想像中美麗的那片海洋。

眼淚失守! 全台第一隻安寧病房輔助治療犬 陪末期病患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也許該來的還是會來,但至少這段時間,不是孤單一人,還能感覺到自己是被關心的。」李大哥已經住進安寧病房好一段時間了,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讓他卸下心房、陪伴他的不只是醫療團隊,還有牠-Oba,一隻黑色的拉不拉多,也是全台灣第一隻「安寧病房輔助治療犬」。

【小漁港變身台灣之光! 他們用「工程奇蹟」守護下一代】

彰化擁有廣闊的潮間帶和豐富的魚獲資源,但你一定沒想到,一項「世界最大」的工程奇蹟也在彰化! 近年來汙染和氣候變遷問題,彰化漁民收成大減而影響生計,彰化漁會主任心痛表示:「能源轉型是必要的,要阻止海洋繼續暖化,們的後代才能繼續有魚吃。」 發展綠能是能源轉型的重要關鍵,但要克服台灣「土地有限」的問題,《和暄綠能》透過「這設計不僅突破環境限制,更運用工程實力,參與打造出「全世界最大的海上太陽能發電案場,一起來看他們如何用「工程奇蹟」守護下一代!

【曾被汙染的土地 因為「它」變彰化小鎮最美風景!】

你知道嗎?彰化曾是全台土地遭鎘汙染面積最多的縣市,再加上氣候持續暖化,導致植物生長期錯亂、收成降低,農民生計越來越困難,也讓務農超過60年的農民心疼喊話:「有幸生在台灣這麼好的地方,更應該好好愛護們的土地。」 《森崴能源》秉持和農民們相同的理念,向農民承租鎘汙染的不利耕作地,不僅打造出「小鎮最美」的太陽光電案場、為氣候變遷盡一份心力外,更配合政府土地整治計畫,讓土地休息、恢復生機! 他們做了哪些努力,又是如何辦到的呢?讓們一起來看看吧~。

不只有淨灘! 還海行動下一步:帶小丑魚回家

「民國99年開始帶浮潛,海水能見度有10米,海底生態美的像小花園,但現在剩下的只有寂寞...」資深潛水教練陳羿均,痛心點出台灣海洋現況,尤其是珊瑚礁生態系更面臨消失的空前危機! 「台灣的海洋到底發生什麼事?」又如何讓海洋重拾健康?《還海行動1095》從第4年開始,決定復育小丑魚,與海漁基金會、諾貝爾生技等專家合作,以人工培訓的方式讓小丑魚重返大海,一起來看小丑魚的復育之旅。

日本作家寫台灣這本書 排行榜竟超越村上春樹!愛上台灣40年 他喊:台灣的時代來了!

2011年,日本發生311大地震後一個月,日本政府公開向許多幫助日本的國家道謝,其中卻不包括台灣。 「災區民眾知道台灣給們很多幫助,卻不太清楚細節,而且很多台灣人捐了錢、幫助別人也不會主動去說,所以決定要把這些事情都告訴日本人。」來自日本愛知縣的「新台灣住民」木下諄一回憶起這段過往。 「們想了解更多台灣的事情。」日本朋友的一句話,讓當時已住在台灣30年的木下諄一決心動筆寫下小說《アリガト˙謝謝》,來記錄這場逐漸改變台日關係的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