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綠的一小步,是永續地球一大步」在8月20日、21日今周刊所舉辦的自綠生活節,響應聯合國十大個人氣候變遷行動,透過永續市集、沙龍講座一系列活動,與民眾分享減塑妙招,推動環保減碳新生活。 兩天就吸引六千位民眾到場參與,蒐集回收超過千個寶特瓶,更與政府單位、企業攜手合作,共同實踐減碳目標,改變從你我日常開始做起!
疫情衝擊下工作難找,大部分年輕人待業期平均要半年,一開始只能從事接案、兼職工作,15歲到24歲之間的青年,已成為「非典型勞工」占比最多的年齡層。 像是外送員🛵、個人接案,多半沒有勞健保,屬於風險較高的階段,萬一在上班途中發生車禍、因工受傷等意外,卻得自行承受醫藥費與請假沒收入的雙重壓力,青年就業安全的保障該由誰負責呢?
國際知名零組件生產大廠 - 銀泰科技,一開始只是單純想找出空調用電量高的原因,進而降低空調用電,故從用電盤查、到更新舊式空壓機,進而將能源使用透明化、導入即時監控、數據分析系統等…
金門不只是戰地,現在還是個永續低碳島 而一聽到「金門」,相信大家腦海中直接聯想到的就是「金門高粱」 那你知道高粱從種植時,就開始省水嗎? 一公頃高粱田,比起種水稻,一年可以省下1萬多噸的水! 金門酒廠優化製程用水作業,釀酒製程用水近三年可以省下17萬噸水! 每一瓶金門高粱,可以幫台灣省3.5噸地下水! 一同來看,這些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還有哪些是你想不到的永續循環方案,簡單的落實在金門每個角落
22歲少年船長楊博宇出生捕蟹船家,18歲開始就跟著父親一起上船工作,至今已4年多,擔心漁業人力出現斷層,「捕魚的人都高齡化,等到有一天老一輩的人退休了,難道臺灣人只能去吃養殖魚或進口海產嗎?」 近來,更觀察到氣候變遷下,造成漁獲、螃蟹數量銳減,海漂垃圾情況更是嚴重,楊博宇在捕蟹同時,也會順手將垃圾帶回岸上,用實際行動找回那片美麗海洋!
人口流失、建物老舊、商圈沒落、都更速度緩慢等,這些都是蔣萬安眼中,台北市正面臨的挑戰與隱憂。 代表國民黨參選台北市長的他,在訪問中分享未來的市政藍圖,更堅定的說:「台北沒有時間再蹉跎等待,要馬上決定改變。」 改變如何讓市民有感呢?蔣萬安準備好從這幾件事開始做起!
清明節掃墓祭祖有緬懷祖先、飲水思源的涵義。 家人過世後,我們通常開始籌備後事,諮詢禮儀社、找殯儀館、辦告別式…;但有些人就算想替家人辦喪事,卻一毛錢都擠不出來。 這些人怎麼辦? 有一位綽號「眼鏡」的夜市攤販陳鴻榮,12年前開始捐助往生者圓滿身後事,而且每一次都會90度鞠躬以示尊重,讓家屬相當感激。
我們的海洋到底有多髒?淨灘志工表示,「很多人在淨灘,以為垃圾會減少,但每次依舊有撿不完的海廢垃圾。」有來自世界各地飄洋過海的垃圾、大量的漁網海廢,透過校園課堂學習,小朋友們也邀請爸爸媽媽一起參加淨灘活動,即便這些垃圾依舊沒有減少,但我們的淨灘行動不會停止! 從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開始,《今周刊》還海行動正式啟動,因為我們始終相信:「淨灘只是個行動開始,教育更是根本!」讓我們一起守護台灣土地,為孩子找回想像中美麗的那片海洋。
當孩子跟你訴說一個遙遠而宏偉的夢想時,你是打斷他的「白日夢」,還是支持他朝夢想前進,就算前方一片未知? 許幃泓從7歲開始就對玩偶的製作相當癡迷,立志成為製偶師,儘管被親友嘲笑將來沒前途、儘管台灣幾乎沒有相關的學習管道,他還是靠著自學,在20歲成立自己工作室,更在30歲時靠著超乎常人的努力,站上國際舞台,被迪士尼指定成為音樂劇《獅子王》的首位台籍製偶師!
台南北門區是海埔新生地,有8成土地都用來養殖文蛤,因為「純海水」讓文蛤長得又大又肥美,更是北門區主要的養殖作物! 一開始雲豹能源來到北門開發時,永續長暨發言人張建偉每星期親自南下,跟漁民們「話家常、搏感情」,與他們建立信任感,堅持原地原養,更配合漁民需求設計漁電共生案場,讓魚塭不只養文蛤,還能兼具發電,一舉兩得,張建偉更喊話,「不只為了台灣好,而是要幫地球降溫!」一起來看他們怎麼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