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公司上市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公司上市共有250項結果
保險

8成存股都賠錢!他砸2400萬買39張保單養本「存保單要趁早」,42歲賺5千萬提早退休

53歲的理財顧問吳家揚,年輕時在科技業上班,靠著單押個股暴賺3千萬後,因為不相信存股,大舉錢進不動產及保險,「我不愛公寓,我只愛有公設、管理好的大樓,這種房子有豪宅的條件,價格卻只有一半,適合當退休宅,貸款利率抓2%,房價增值未實現獲利至少4%,成功在42歲賺5千萬大樂退!」

日期:2022-10-21

理財

40歲後才存股,他年領600萬股利,還能送女兒出國讀博士:3招快速累積張數,輕鬆又快樂

上週和一位長輩朋友吃飯,閒聊一些他在年輕時如何移民澳洲,在澳洲買下第一間房子,然後老婆陪著兩個孩子在澳洲唸書,他則回台灣繼續打拼上班賺錢,然後十幾年前開始買股票投資,迄今他每年光是股利就可以領600萬元,當然,現在女兒又去英國攻讀醫學博士,一年學費就要400萬元,他笑說:「還好有這600萬元股利幫忙,否則我現在快60幾歲了,去哪生這麼多錢給孩子唸書?」

日期:2022-09-23

台股

景氣不好,金融業怎麼好!趁低入手金融股?國泰金(2882)、第一金(2892)...張真卿點名5支觀察指標

國內金融業上市上櫃公司的形態可分為:商業銀行、企業銀行、壽險公司、產險公司、票券公司、證券金融及證券商七大類,個別差異甚大,惟共同點是金融業與景氣同步,景氣暢旺時也是金融業的盈餘高峰期;在景氣連續藍燈時,金融業仍難有表現。

日期:2022-09-22

國際總經

曾住車上、吃貓食度日…如今捐掉價值30億美元公司救地球,Patagonia創辦人:「地球是我們唯一的股東」

為了對抗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你願意做什麼事?使用環保杯、環保餐具還是多搭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戶外運動品牌Patagonia創辦人喬納德(Yvon Chouinard)為了對抗氣候變遷,霸氣宣布捐掉價值30億美元(約新台幣930億元)的公司,並在品牌IG上留下影音片段:「現在有很多人了解我們對拯救地球有多認真,我認真得要命。」

日期:2022-09-16

台股

台灣有機會培養出第二個護國神山!新加坡、日本、歐盟經驗顯示,台股這個「板」具發展潛力

建設一個成功且服務於創新企業的上市板塊,僅僅是鬆綁上市規則,幫助有限。往往要考慮到從新創企業初期,開始給於生態系的支持。

日期:2022-09-12

政治社會

台北,台灣

一個友善、漂亮又充滿活力的城市,一個能讓國際投資人都看見的新創生態,它孕育了偉大夢想的啟動、串起了漣漪不斷地前行,也讓你我與有榮焉。

日期:2022-09-07

台股

存股很穩,但是太慢了!以廣達、中興電為例,數學老師「存飆股」50歲財富自由,輕鬆賺到養老金

存股,是一種簡單易懂的方法,靠著長期不間斷投入,安穩領息養大資產。傳統存股,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的長時間才能看到成果,有什麼方式,比存股累積資產的速度更快,更有效率?答案是:「存飆股」。對於資金有限、不想花20、30年慢慢累積資產的人來說,藉由調整投資策略、買進波動較大、產業趨勢向上的好標的,遇大波段動輒賺進翻倍的獲利行情,這就是「存飆股」的魅力所在。存股適合大多數上班族及無法時時看盤的人們,「存飆股」則可以讓你在短時間內賺到超額的股息,穩健快速累積養老的資金。

日期:2022-08-11

科技

鴻海入股紫光,劉揚偉有何盤算?「台灣DRAM教父」高啟全:鴻海半導體若要往前走,確實需要別人幫忙

7月14日,全球電子代工龍頭鴻海公告,旗下工業富聯入股中國紫光集團,震撼兩岸資本市場。究竟,鴻海入局紫光有何盤算?「新紫光」的掌舵者「智路建廣聯合體」是何來歷?鴻海的轉型大計,又與半導體有何關係?《今周刊》以最深入而全面的解析,為您一揭鴻海的「拼圖戰略」。

日期:2022-07-20

國際總經

「中國今年GDP若超過5%,一定是假的!」經濟學家:習近平捏出的新中國,大概只比蘇聯好一點

江西小城冒出了世界鋰礦之王,比亞迪的電動車銷量超過特斯拉……,新能源產業倏地崛起,這是中國經濟的激昂進行曲!平台經濟市值猛跌、補教業一夕絕殺,互聯網龍頭被迫轉向……,曾經火熱的產業驟然失溫,這是中國經濟的黑色安魂曲。但,當產業曲目完全緊貼領導者的喜怒哀樂,中國的長遠前景卻也蒙上陰影。「2022年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市值排行」調查,帶你看懂習近平主導的中國悲喜;以及在如此劇變之下,台、港、中三地競爭力的未來消長大勢。

日期:2022-05-11

政治社會

為何台灣自行研發,能登上國際的新藥那麼少?涂醒哲:這樣做,10年打造生技國家隊

台灣自行研發到推出國際的新藥屈指可數,主要就是無法找到精準案源,關鍵問題在於真正了解病人實務需求的臨床醫師(MD),與負責新藥研發的博士(PhD)雙方長期以來沒有共同語言。

日期:202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