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公寓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公寓共有1231項結果
政治社會

趙少康專訪》20多歲就買2、3間房、理財師法股神巴菲特!無私分享房產投資「唯一秘訣」

2024年總統大選倒數,《今周刊》專訪藍綠白三陣營副總統候選人。
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在「藍白合」破局後臨危授命,擔任侯友宜副手,並就國民黨傳統被認為相對弱勢的年輕選民區塊,說明國民黨其實相當重視年輕人在黨內的發展,並以其自身多年豐富經驗,和年輕人分享職場與理財建議。

日期:2023-12-29

房地產

去預售屋案場看了半天,結果只是廣告僅供參考?房地產達人揭:樣品屋最常見的5種「偷尺寸」手法

請記得,你家未來絕對不會跟樣品屋長得一樣。樣品屋是客製化來刺激購買慾的,所以它的設計邏輯不是好用、實在,而是要好看、大方,甚至要能掩蓋缺點。學會了看圖紙之後,記得帶著平面圖或家配圖走進樣品屋,對照著看。

日期:2023-12-28

國際總經

紐約時報》一座價值1.8億比特幣礦場的神秘中國主人曝光:年僅23歲、還在念大學,他是什麼來頭?

<編按>《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人文、財經、科技、進步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日期:2023-12-28

政治社會

「兒子離世,爸媽盼我有依靠才建凱旋苑」…侯友宜太太親揭過往:2026年6月合約到就改做社宅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老家違建爭議延燒,近來民進黨猛攻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家人持有的「凱旋苑(大群館)」,侯友宜競辦今天上午舉辦記者會,公布侯友宜太太任美鈴親自寫的一封信。她說,2026年6月和廠商租約到期後,他們就會透過例如崔媽媽包租代管方式將整棟大樓改為青年房舍出租或改為社會住宅。

日期:2023-12-27

政治社會

凱旋苑「一戶一門牌」,律師曝包租公2盤算:101有切割成100個門牌嗎…租金爭議侯辦這麼說

2024總統大選只剩不到1個月,藍綠白打得火熱,除了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的萬里老家違建爭議,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凱旋苑」房租也引起熱議,副手趙少康竟認為,租金高低是市場機制使然,「覺得貴就不要租」。對此,律師林智群在臉書發文表示,「一方面要求居住正義,一方面又說房租要調多高是自由經濟,要不要看一下自己在講什麼?」對於凱旋苑疑似1戶1門牌,林智群也直言:「會這樣分割,就是要避稅。如果房屋現值在10萬2000元以下,可以免繳房屋稅,整棟宿舍算一間的話,房屋稅很驚人,切成99間,全部免繳,這個算盤真的不錯欸。」不過侯友宜競選辦公室周一(12/25)曾說明,「凱旋苑」已由新光人壽公寓大廈管理維護公司租下代管,管理皆是由新壽向租客負責,侯友宜從未經手。

日期:2023-12-26

政治社會

網紅全家移民加拿大月噴30萬養家!住多倫多15年人妻:嚮往歐美的人,大多沒在這生活過「住過才懂台灣的好」

昨天一位網紅,說和太太辭職帶小孩去多倫多念書,一個月燒掉台幣30萬元,生活過的很有壓力。後來還是選擇移民,可是不住多倫多改去溫尼伯,全家一起努力找工作(我一想到溫尼伯就頭皮發麻,那裡又冷又荒涼, 乾脆搬去北極算了,還有北極熊可看。)

日期:2023-12-18

房地產

從覺得租房一輩子也比買房便宜,到成為包租婆名下擁4房:26歲買房是我創造被動收入做的第1件正確事

在創造被動收入方面,我做的第一件正確的事情就是,在26歲那年買了房子。那時候,我剛開始有了一些關於財富的觀念,開始學會延遲滿足而不是亂買亂消費。我把賺的錢加上向爸媽借的一些錢用作頭期款,在重慶買了一間中古屋。而我當時工作生活都在北京,所以買房的時候就計畫要租出去,而不是空置。

日期:2023-12-14

理財

死後盡可能不留遺產,人走前花光最後1塊錢才是高明人生?2個理由告訴你:為什麼這樣想不對

以前曾跟好友老張有段印象深刻的談話,談到不少人對於「及時行樂」這詞彙的一些誤解。不管是年輕人或中年人,常常會把這個詞聯想為「現在要趕快多玩多吃點,要不然明天出意外掛了怎麼辦?」市面上有關於如何在生前就努力把錢花光這類的書,也都頗受好評,彷彿我們人死後「盡可能不留任何財產」,這才是最高明的表現。

日期:2023-12-13

政治社會

模範》遮蔭、隔熱又防漏 都市也能這樣種電 主委勤做溝通 社區屋頂變年收百萬電廠

台北市「信義新城」大樓在頂樓裝光電板,不只防水、隔熱、遮蔭,還為社區帶來額外收入;關渡國中在屋頂打造公民電廠,成為學校能源教育的一環。兩個案例,帶你看都市種電模範。

日期:2023-12-13

政治社會

挑戰》地面光電裹足不前 轉拚全台屋頂遍地開花 全民發電大卡關 揭家戶種電四大難題

台灣光電用地難尋,衝綠電不能單靠少數大案場,家戶齊力種電勢在必行。但國內屋頂違建多、光電板經費高都是問題,全民拚發電面臨什麼挑戰?

日期:20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