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化石燃料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化石燃料共有166項結果
傳產

台灣大未來》「過去只考慮EPS,現在多了ESG」國泰投信張雍川:開發更多綠電來源,刻不容緩

國際間各企業的淨零轉型已是不可抵擋的趨勢,企業、投資者該如何在國際永續的趨勢中,共謀未來的布局?

日期:2022-06-30

國際總經

投資新寵》最嚴格的氣候變遷指數,勞動基金670億相挺!MSCI出新招,專挑1.5度溫控下的受惠股

三月,勞動基金運用局發布的一則公告,引起外界關注。這是勞金局今年首度為勞退新制基金及國民年金辦理國外投資委任,金額,二十三億美元,約達新台幣六七○億元;至於委任類型,則為「全球氣候變遷增值股票型」。

日期:2022-06-15

政治社會

金管會主委專訪》追逐ESG 企業「換腦袋」才能走得更快 黃天牧:上市櫃公司董事會 在永續上應扮演更重要角色!

「全球推動ESG,什麼是真綠、真的永續,的確需要去界定。」當《今周刊》再次以ESG議題專訪金管會主委黃天牧,這位金融業大掌櫃一開始就聚焦近期引發熱議的華爾街監管新規。

日期:2022-06-15

國際總經

瑞典氫能發展進行式:氫能車、綠色鋼鐵…2030年前擺脫化石燃料

為了在2045年邁向碳中和,瑞典正積極展開能源轉型之路。轉型策略之中,氫能的技術發展是關鍵之一,目前已有上百個相關計畫正在執行。這個綠色能源先鋒國家,做了哪些嘗試?

日期:2022-05-23

科技

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

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公布,面對淨零碳排的機會與挑戰,淨零轉型是下世代最具潛力的商機。工研院「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論壇暨特展,涵蓋能源供給、需求使用、低碳製造、永續環境四面向創新科技,全面網羅產業邁向淨零的必備關鍵。

日期:2022-05-16

政治社會

捷運開不動、大巨蛋點不亮...比缺電更迫切的「台灣電網危機」:為何有電卻送不進去?

編按:歷經馬郝柯3任市長、延宕逾20年的電力建設松湖超高壓變電所,據了解將在11/24都市計畫審議會議排定審查。根據自由時報報導,台電與北市府多次溝通後,9月底都審會議通過松湖變電所「下層」設施,但「上層」建築物退回,要台電納入更多公益設施、外觀須重新設計等,不過就算闖過都審、開始動工,最快要7年才能完成。無黨籍候選人黃珊珊曾在早前的辯論中提到,台北市有22件用電申請案被限電,因此無法核供電力,台電後發出聲明指出,台北市不是沒有電,而是電送不進去。台電強調,已與北市府多次溝通達成共識,盼候選人回歸專業探究實際問題癥結,台電在後續行政程序上將盡最大努力,也非常願意持續與北市府團隊溝通,共創台北產業發展及供電雙贏。經濟部長王美花也針對限電一事表示,台北市並不缺電,問題在於輸電,台電希望能和台北市政府在松湖變電廠規劃上好好合作、解決用電問題。而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則是說,黃珊珊從議員到副市長都一直阻擋松湖變電站解決方案是事實,「她當了副市長也提不出更好作法,這也是事實」。《今周刊》早在2022年5月,第1324期《台灣電網危機》探究供電危機成因,不能只爭論「缺不缺電」,因為電網的脆弱,是眾多因素加總現象。(原文刊載於2022/5/4,更新時間為2022/11/22)

日期:2022-05-04

科技

走一趟鋰電池的前世今生

鋰離子電池商業化迄今30年,每年數以億計的手機、筆電等3C產品,加上電動車、綠能儲能等新興需求,推升鋰電池市場爆炸性成長。而鋰電池從材料、電池芯到電池組,進入各式產品,到功成身退的汰役電池降階使用,或報廢萃出有價材料,「從搖籃到搖籃」的循環經濟價值鏈,有機會成為下世代含金量最高的明星產業。

日期:2022-04-19

國際總經

俄羅斯自家士兵厭戰、軍方高層怕說真相 還有5大意料外後果,恐讓普丁傻眼到說不出話來...

俄烏戰爭開打至今超過1個月,雙方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和談,29日一度傳出烏克蘭提議成為中立國,也同意克里米亞地位設15年「磋商期」,讓談判似乎露出和平曙光;不過隔天俄羅斯隨即改口「談判沒有任何突破」,烏國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也表示「根本空談」。根據最新消息指出,俄烏雙方4月1日將再一次線上和談,而今(31)日俄國宣布即刻在烏克蘭東南部港巿馬立波停火,讓平民撤離馬立波。回頭來看這場開打1個多月的戰爭,不只是給了俄國總統普丁出乎意料的難攻場面,還有自家士兵厭戰、軍方高層害怕說真相,更得面臨5大意料外的後果。

日期:2022-03-31

國際總經

能載舟覆舟的金融業

從歐美對俄的金融制裁可見,用錢賺錢的金融業影響力可觀,但如何真正落實ESG,排除高度「漂綠」的企業,才不會從賦能者變成加害人。

日期:2022-03-30

科技

強化智慧電網韌性,迎向淨零大未來

2050年淨零碳排是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通往淨零的路上,再生能源成為必要手段,發電也得開始「看天吃飯」,台灣該如何佈局「智慧電網」並運用科技弭平天候的不確定性,讓人類文明真的能與大自然和平共存?

日期:2022-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