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受試者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受試者共有254項結果
政治社會

一個「高端疫苗白老鼠」的告白:做好死亡的覺悟,願成世上最有意義的數據

編按:本文為身兼中日譯者及配音員的TT,親筆寫下自願當國產疫苗人體受試者的心路歷程以及這段期間身體反應,每一款上市疫苗的背後,都是無數研究人員日以繼夜努力研發、受試者以身試險的成果,值得我們感謝與致敬。

日期:2021-06-02

政治社會

火線爭議解析〉採購背後規則,誰說了算

地方政府、民間團體想方設法找疫苗,中央指揮中心卻被質疑「冷處理」?國產疫苗公司高端股價狂奔猛竄,人為炒作的成分該如何分析?去年十月東洋製藥與BNT的疫苗採購談判,究竟為何破局?人心惶惶的時刻,揣測、耳語四起,但這些火線上的爭議,可以用更理性的討論找到問題核心。

日期:2021-06-02

政治社會

抗疫終戰全解 覆蓋率拚解封、群體免疫

新冠疫苗陸續問世並開打,全球拚疫苗覆蓋率解封邊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台灣疫苗覆蓋率達六成以上,才會考慮開放邊境。除了加速疫苗到貨時間外,如何部署快速便利的注射網絡,也是指揮中心下個重要任務,目前我們有AZ、莫德納,未來有機會加上國產疫苗,它們保護力與副作用有很大不同嗎?

日期:2021-06-02

政治社會

國產疫苗之亂 二期臨床即過關,標準惹議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訂定的疫苗採購計畫中,國產疫苗將提供一千萬劑,占整體疫苗數的三分之一。目前,正等待二期臨床資料解盲的高端疫苗、聯亞生技疫苗,在走了長達一年多開發期後,終於來到取得台灣食藥署緊急授權(EUA)的最後關頭。然而,此時才發現,我們EUA標準相比歐盟、美國,是不是太寬鬆了……

日期:2021-06-02

全台防疫報導

國產疫苗只做二期就施打 台灣恐成最大的人體實驗場? 疫苗四大QA一次看

本土疫情持續蔓延,施打疫苗為疫情唯一解方,但政府採購的國際疫苗近期實際到貨數量供不應求,連第一線醫護人員施打都不夠,加上進口時程難估計,各界人心惶惶。政府目前策略著重國產疫苗生產,5月底更表示已與二家國產疫苗廠分別簽署500萬劑疫苗,估8月底就會有1千萬劑供應。依照進度,國產疫苗最快6月底才2期臨床解盲,若數值佳則可獲得緊急使用授權(EUA),不少人擔心,疫苗不做三期試驗就要緊急授權給國人施打,將讓台灣成為最大人體實驗場,而安全性、疫苗有效性也難保證。本文整理國產疫苗關鍵4大疑義,訪問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為讀者逐一解惑。

日期:2021-06-01

全台防疫報導

打完疫苗能不能出國?沒有三期臨床就注射符合國際慣例?一文讀懂國產疫苗的4大疑問

近來國內疫情爆發,引發藍綠人馬對疫苗的激烈論戰,尤其是有關台灣如何採購到足夠的國外疫苗,還有國產疫苗有沒有疑慮、是否有政策護航等問題,幾乎全民都參與了這場辯論,許多群組裡的好朋友甚至因此翻臉,疫苗已成為撕裂台灣社會族群的新焦點。

日期:2021-06-01

政治社會

美國對韓國和台灣大小眼?文在寅成功以晶片換疫苗 小英總統為何做不到?

南韓總統文在寅日前拜會美國總統拜登,會後宣布南韓將加強在美國投資半導體及電動車電池,莫德納疫苗則在三星生物做後段生產,供應美國以外的市場,另外,美國也支援南韓55萬名軍人完成疫苗接種。

日期:2021-05-28

焦點新聞

施打疫苗是今年防疫主軸 陳建仁:病毒很聰明,但台灣人能靠責任心和自覺度過這一關

編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開始流行,時任副總統的陳建仁,運用過去對抗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經驗,與疫情指揮中心密切合作,建構出一套令全球爭相取經的高效防疫體系。而他本人也以公衛專家身分,持續傳遞正確的防疫觀念與知識,成為紛擾社會中的一股安定力量(以下為陳建仁口述、《今周刊》整理內容)。

日期:2021-05-19

政治社會

權威觀點 專業+經驗 公衛學者、前副總統有信心 陳建仁:病毒很聰明,但這一關 台灣人能靠責任心和自覺度過

編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開始流行,時任副總統的陳建仁,運用過去對抗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經驗,與疫情指揮中心密切合作,建構出一套令全球爭相取經的高效防疫體系。而他本人也以公衛專家身分,持續傳遞正確的防疫觀念與知識,成為紛擾社會中的一股安定力量。

日期:2021-05-19

政治社會

台灣關鍵14天戰疫》每位確診治療得花80 ~210萬元! 醫護不是超人 全民如何一起當抗疫英雄?

180、206、333、240,這是5月15日到18日每天增加的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數字,前副總統陳建仁口中「更聰明的病毒」,安靜而殘酷地摧毀了台灣引以自豪的+0防線。15日,雙北被迫進入了「第三級防疫警戒 」,這是個警訊,也是個考驗;15日算起的14天,正是能否控制疫情的關鍵,從指揮中心、醫療院所、物資防線和所有民眾,都繃起神經,準備咬緊牙關,挺過去。

日期:2021-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