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台灣貿易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台灣貿易共有73項結果
金融

物價漲到受不了,楊金龍:明年通膨將回落…兩岸緊繃,林伯豐籲政府應避戰「澤倫斯基是不合格總統」

編按:央行總裁楊金龍今(10/19)日應邀在三三會進行演講,認為央行貨幣政策有3大挑戰,包括通膨與經濟預測更困難、貨幣政策自主性降低,以及匯率波動升高,近期非預期重大事件衝擊、供需因素的結構性轉變,影響央行貨幣決策難度。對明年經濟景氣與通膨,楊金龍表示,預期今、明兩年台灣經濟成長將趨緩,明年通膨率回落,央行預估明年台灣經濟成長將趨緩至3%以下,通膨率將降至2%以下。不過,全球經濟與通膨前景持續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央行將密切關注國際間各項風險對台灣是否有不利的影響。對於中共召開20大,兩岸局勢緊張,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也提出5大建言,其中包括重建重要物資建立儲備機制,以及提高糧食的自給率等,是否憂心兩岸開戰?林伯豐表示,政府任務是要避戰、而非戰勝,戰爭對任一方都是失敗的,並舉烏克蘭為例,「澤倫斯基是不合格的總統。」

日期:2022-10-19

國際總經

中國房市引發經濟危機 ——兼論健身器材廠岱宇

隨著由房市創造的資產泡沫破裂,中國經濟消費水準恐持續走低,引發惡性經濟循環。中國為台灣貿易往來最密切國家,投資人須關注以中國內需市場為主的企業是否持續優化。

日期:2022-08-24

焦點新聞

等了30年!台美啟動貿易倡議、首次會議6月底華府登場…蘇貞昌:有助台灣加入CPTPP、IPEF

行政院於6/1晚間舉行記者會,宣布台灣將與美國啟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表示,台美雙方將根據該倡議,進行貿易談判,「以便在未來,能取得一個高標準、具有經濟利益的貿易協議。」而行政院長蘇貞昌週四(6/2)則在行政院會中表示,這項協議是深化台美經貿關係的重大進展,深具重大戰略意義,也將有助台灣加入CPTPP以及IPEF。蘇貞昌說,台美啟動貿易倡議是突破性進展,台灣解決許多障礙才達成這樣的目標,例如開放符合國際標準的萊劑豬肉進口,也開放日本福島食品進口。

日期:2022-06-02

政治社會

過程超艱辛!貿協戰火中撤僑43人 駐烏主任徐裕軒還原8天所見

「我一定會等到你,我們大家一起走!」俄烏戰火下,台灣僑民皆安全撤離。台灣唯一派駐烏克蘭的單位,貿協「基輔台灣貿易中心」,主任徐裕軒在任期已屆的情況下,仍在烏克蘭先後協助55位僑民成功撤離,其中43位僑民在戰事開打後以專車撤離,僅一位因家庭因素留在境內,但安全無虞。

日期:2022-03-12

政治社會

台灣超額儲蓄爆天量,超越德、韓、美三強!「閒錢太多、投資太少」成經濟轉骨隱憂 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政府應帶頭花錢!

在經常帳順差創新高、台灣人均GDP即將「超韓趕日」的當口,曾任中央銀行副總裁的許嘉棟,卻認為台灣經濟的「轉骨」遠未完成,究其關鍵在於「超額儲蓄」。

日期:2022-03-09

國際總經

順差的致命吸引力

過去一年,無畏疫情衝擊,台灣經濟成長迎來多年未見的榮景,但就在GDP高度成長的背後,一種由「巨額貿易出超」所衍生的經濟病,也正加速扭曲台灣的經濟結構……。

日期:2022-03-09

政治社會

專訪》邊境鬆綁,商務優先!陳時中:再不開放,不會餓死但經濟會倒退

新冠疫情肆虐兩年多,儘管全球染疫人數仍未顯著降溫,但隨著疫苗接種率提高,致死率和重症人數都相對低很多。2022年將是邊境大開放的一年,例如泰國、菲律賓等國家都已開放邊境管制,只要打滿兩劑疫苗,就可以免隔離入境。台灣貿易將面臨很多國家競爭,到底幾時才能解封?這是很多國人關心的問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1日接受《今周刊》專訪表示,早從Omicron病毒流行開始,就已看到解封轉機,台灣目前規劃先朝商務人士通盤性開放,因為如果再不開,今年下半年我們不是會餓死,是經濟會倒退。

日期:2022-02-14

政治社會

反萊豬公投恐賠光國際信譽 一竿子打翻三任總統努力

信用無價,卻是成事之本。針對反萊豬公投案,在食安框架之上,更攸關台灣的國際經貿關係與國際信譽,經濟部次長陳正祺接受本刊專訪,說明萊豬議題何以牽動台美經貿深化敏感神經。公投在即,他疾呼國人理性思辨,勿搬石頭砸腳,一旦自毀信譽淪國際孤兒,對下一代很不公平。

日期:2021-12-09

政治社會

公投前夕深度解讀!等等,問題不是萊豬

表面上,開放或禁止萊豬,是國民健康自主權與經貿自由化之間孰重孰輕的價值之爭。但過去11個月來,美豬進貨量銳減、逐批查驗的進口豬肉從未檢出萊劑,證明了民眾自由選擇的權利,已藉由強制標示產地獲得一定保障。試圖改變現狀的公投,或許能更徹底阻絕萊豬,卻也將使台灣背負失信於人、不遵守國際標準的負面形象,與加入多邊經貿整合的目標,漸行漸遠。問題,從來不只是萊豬,而是選擇過後的效益與代價。

日期:20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