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從整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從整共有219項結果
理財

京城銀戴誠志看下半年投資市場 台股仍適合存股、大賣海外債

在業界以精準投資眼光聞名的京城銀(2809)董座戴誠志,在今(10)日京城銀的法說會上針對投資市場前景提出分析。在台股的部分,儘管近期指數出現回檔,但戴誠志看好基本價值存在,可以存股、放久;而在海外債券市場的部分,京城銀則在第二季大砍部位到歷史新低。

日期:2021-08-10

台股

金融股擁三利多,將成下波多頭領頭羊 專家曝「這時機點」買入勝算高

近期大盤陷入盤整,專家看好金融股將成為大盤主流,除了列出目前金融股擁有的利基,並提醒投資人在台股進入除權息旺季之際,相對便宜的金融股,值得好好把握。

日期:2021-08-04

全球股市

貨櫃三雄跌深能買嗎?電子股將接棒演出?專家:資金可先卡位這3族群

美國加速疫苗施打,疫情已見趨緩,經濟亦逐步解封,美國經濟活動、就業狀況持續增強,勞動力需求大增顯示整體就業市場強勁,美國諮商局領先指標顯示美國景氣已重返擴張期,今年經濟成長率有機會實現過去10年以來最大幅度增長。

日期:2021-07-26

科技線上

不懼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銷售雜音!聯發科蔡明介:有信心全年營收成長超過4成

全球手機晶片設計龍頭聯發科今(5)日舉行股東會,期間小股東發問十分踴躍,被問到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銷售似乎傳雜音等問題,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老神在在回應,「我們從手機到平板、無線網路、電視等各式各樣的晶片算是蠻多元,對今明年整體看法還是相當正面。」

日期:2021-07-05

生活消費

名人宅居自處學

待在家自處之道,可以放空、思考或什麼事都不做,也能藉閱讀、看電影、打掃做家事,認識不一樣的自己。一日居家、一日練習,從無所適從到學著跟自己相處,過日子的態度隨喜好不一,養出「豐儉由人」的面貌。

日期:2021-06-23

金融

引領「銀色金融」潮流 合作金庫走一條金融創新路

在台灣,金融機構要推出新的商業模式與產品,往往需經過漫長時間研發與推廣才能獲得客戶認同,但是合庫在董事長雷仲達四年來創新經營模式與成長,已發展成為國內銀髮信託業務第一品牌。

日期:2021-05-31

傳產

再拚全台最大漁電共生案 揭大亞背後盤算

國內電線電纜市場已趨飽和,老牌線纜廠大亞集團轉型布局綠能,今年還收購大同子公司志光能源,要造全台最大漁電共生電廠,靠著水牛精神一步步克服困難。

日期:2021-04-21

政治社會

422世界地球日》直擊台灣海洋垃圾危機…這些「巧克力球」不斷毒殺我們的大海 政府每年花17億清海廢卻治標不治本

有些海變成了雲,雲壓得很低,然後細細落了下來,又變成了海。

日期:2021-04-21

政治社會

運安會鐵道專業小組召集人李綱 痛陳事故成因 「不改革整體系統,偶然最終變必然」

太魯閣號事故,逼得台灣再度直視台鐵的弊病沉痾,台鐵改革要玩真的,必須從徹底打掉重建台鐵的「安全文化」開始……

日期:2021-04-07

金融

房價高漲、產業升級不力...「14A總裁彭淮南」掌權20年種下禍根?這些年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多少代價

編按:什麼樣的一本書,還未上市就引起整個金融界熱烈討論?央行前任總裁彭淮南頂著「全球唯一14A總裁」光榮退休才3年,近日由央行現任理事陳旭昇、李怡庭,前理事、台大經濟系退休教授吳聰敏,3位前後任理事合著新書《致富的特權:20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劍指擔任央行總裁20年的彭淮南,抨擊這些年來,台灣房價高漲、人才外流、產業升級不力,都跟央行政策脫不了關係。央行副總裁陳南光更為本書寫了推薦序,陳南光指出央行必須做出制度上的改革,央行應是一個介於政府機構與研究單位的綜合體,不僅組織與運作上應更加靈活有彈性,在面臨新的總體金融與經濟情勢挑戰時,有發現問題、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案並自我調整的能力。「主要國家的央行在面臨國際經濟與金融情勢的鉅變時,總會大膽地調整政策目標、啟用新的貨幣政策工具、或重新思考貨幣政策架構,必要時進行組織結構的大幅變革。要能做到這點,央行必須有札實的研究團隊與更具彈性的組織架構與人力配置,以及應對制度變革與制定長遠計畫的能力,才能因應未來各種挑戰。」媒體上經常出現美國聯準會或是臺灣中央銀行的新聞,但是在一般人的生活當中,央行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新聞中利率的升降、匯率的升值或貶值、貨幣的供給,這些看似抽象的貨幣政策調整,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絕對超過你我的想像。臺灣房價之所以如此高漲,就跟央行20年來一直維持低利率有關。而長期壓低新臺幣匯率,雖然對於臺灣的出口貿易或許曾有助益,長期而言卻也導致產業升級不力的後果,對經濟體質有負面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呢?背後的道理是什麼?本書用簡潔的篇幅,提供外行人也能輕鬆看懂的解說,讓大家瞭解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多少代價。

日期:202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