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求職網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求職網共有219項結果
職場

付30萬頂讓金,等於省2百萬加盟費?過來人創業血淚:頂店就是你在做功德與他在抓交替

「我以前當上班族時,覺得自己像是社畜,每天要忍受主管的壓榨、同事的鬥爭,等我創業之後,我才知道創業者才是最底層的社畜」作家崴爺曾經是媒體廣告業務部門的主管,職場混得好,又不甘人生僅止於此,決定創業開餐飲業當老闆,沒想到卻是噩夢的開始。

日期:2022-03-26

焦點新聞

好市多、全聯帶頭加薪!調查顯示過半企業下季開始加薪 徵才月薪平均近40K

零售業者好市多、全聯近期傳出調薪,讓網友紛紛詢問有無缺人?調查顯示,其實有5成8的企業都有意在今年第2季加薪,創下4年新高;有3大產業徵才意願高,平均月薪落在37K。

日期:2022-03-24

傳產

想當「鋼鐵人」?年薪有機會百萬!中鋼招考350名新兵,唯獨「1要求」:無法勝任別報考

中鋼(2002)為提升下一個50年的競爭力,推動「高值化精緻鋼廠」及「發展綠能產業」經營雙主軸,因應產線及退休人力需求,委託國立中山大學辦理新進人員甄試,公開招募350名新進人員,包括師級職位49名、員級職位301名,今(4)日起受理報名。

日期:2022-03-04

理財

每當台灣股市熱他想跟風,特助的一句「如果你不缺錢,房子就留著」讓他資產一翻再翻

最近我注意到一個現象,現在年輕人都想要靠投資理財增加收入,覺得賺得快又多,反倒是不相信工作能夠幫助自己翻身,比如不去跟老闆爭取加薪,因為沒用!結果不是老闆死也不加,就算是加了也少得讓人感到自取其辱,索性不當一回事。再來是以前會下班後賺第二份收入,有些人也變得意興闌珊,原因是—「上班8小時已經夠累了,下班還要做第二份工作,太辛苦,這樣的人生沒意思。」

日期:2022-02-25

焦點新聞

上班族好命苦!近9成一年以上沒調薪、薪資5年來首下滑 專家建議這樣做翻轉好「薪」情

你的薪水多久沒調整?調查顯示,有將近9成的上班族超過一年以上未被調薪,平均被「凍漲」4年,創下9年新高;去年上班族整體平均薪資37213元,較前一年整體薪資減幅1.57%,創下近5年來首度下滑。專家建議,若想調升薪資或升遷,不能只看KPI達成率,還可掌握「5G(ㄐㄧ)」策略。

日期:2022-02-21

焦點新聞

開工紅包拿了嗎?平均僅領不到1千元! 6大職務有機會優先加薪

放完9天春節連假迎來開工,上班族最期待開工紅包發放,也期許今年能有加薪機會。不過,調查發現,今年開工紅包平均預算不到1千元,高達7成以上企業有計畫調薪,且以6大職務最有加薪機會。

日期:2022-02-07

職場

資優生考2次公務員就放棄,54歲要養家的失業大叔一次就考上:真正缺錢的人才不敢任性

看到有人炫富時,我們常說:「有錢就是任性!」可是,根據我做職涯諮詢的經驗,卻發現「缺錢的人最任性」。某些有錢人是任性沒錯,不過那是有錢以後才任性;當他們沒錢時,可是一點也不任性,有錢時不想做或不敢做的事都來者不拒,展現出驚人的韌性。相反的,很多缺錢的人卻一直任性到底,終其一生,看不到他們為了變得有錢鍛鍊出軟鋼般的韌性。

日期:2022-02-07

職場

七年級生月薪6萬,嘆「非科技業年薪百萬」是空夢!想翻轉薪資命運,只能做「這3件事」

年關將近,不少人在領完年終後,都會想著能找到更好薪資待遇的企業,而「年薪百萬」就是一個具體的夢想。有個七年級生在PTT上發文提到,自己是在非科技業擔任主管職,月薪在6萬元左右,就算加入年終,距離百萬年薪還是有點遙遠,「看著自己的朋友一個個都躋身百萬年薪,自己卻還是混成這樣,算是過得很不好吧」。她好奇除了科技業、醫療業、生技業以外,還有什麼行業可以領破百萬元?

日期:2022-01-17

焦點新聞

台大畢業求職薪資打8折、「海歸」遇疫情0收入 看好年後轉職,最夢幻企業「他們」都上榜

過年前後是轉職熱門時機,人力銀行調查發現,高達9成4上班族有意在年後換工作,創下13年來新高,台積電、富邦金及長榮集團,各居該產業「最夢幻」跳槽企業冠軍。

日期:2022-01-10

政治社會

「6點準時下班接小孩,被說太閒..」 台灣人不生原因沒時間顧 上班族家庭事業兩頭燒怎麼解?

台灣的生育率全球排名倒數第一,人口至今年11月為止仍持續負成長!低生育、少子化,在國家層次是很嚴重的問題,政府近年祭出各項「催生」措施,但生育率仍持續下滑。到底要不要生小孩?每個家庭都有考量,包括房價與養育成本等經濟問題、誰要帶小孩及育兒時間分配等,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在台灣雙薪家庭已是主流,多數育兒或有生育計畫家庭的家長身兼照顧者與工作者,但目前制度真能有效回應這群廣大家長的需求嗎?事實上,職場友善與時間彈性分配,讓準爸媽、爸媽「有選擇」共同承擔經濟與教養責任,讓家庭能正常運作是重要關鍵。

日期:202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