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努力邁向淨零排放,然而北歐傳統豪華車廠 VOLVO 早在 2017 年便率先制訂出具體的永續策略,不僅先從產品設計與供應鏈下手,近年更在本地市場,將減碳行動落實到經銷體系。從 2008 年 VOLVO 在製造過程採用可再生能源,透過大量運用再生材料與創新技術,推出品牌有史以來碳足跡最低的純電車款 EX30,品牌展間也於 2024 年達到 114% 再生能源供應,從兼顧舒適質感與永續承諾下,驚艷市場。減碳轉型之路步步維艱,品牌卻膽大心細的舉步前行,VOLVO 如何做到?
日期:2025-01-07
中國經濟在2023年成長5.2%,如今在內憂外患交互影響下,可能持續減速,帶給北京不少挑戰。世界銀行最新預估,2024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可能只有4.9%,2025年更可能續降至4.5%。呂張投資團隊總監呂宗耀認為,從已故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經驗來看,他上台後13年才真正控制中國,開啟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列車,如今習近平還陷於權力鬥爭中,自然會影響經濟發展,「這是最清楚的概念」。
日期:2025-01-06
2024年底,知名汽車公司本田與日產正式宣布啟動合併,加總雙方全年總銷量,將一舉超車韓國現代汽車集團,躍居全球第三大。這樁併購案背後,不只是日本汽車產業的全球市場保衛戰,也預告全球車市新一輪更激烈的淘汰賽,將殘酷開打。
日期:2024-12-31
鴻海成為日本汽車新力量的機會,真的失之交臂了嗎?日產汽車與本田汽車於周一(23日)下午在東京召開共同記者會,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將討論把雙方的管理層級整合至一家新成立的控股公司,希望在2025年6月完成談判、簽署合作協議,並於2026年8月前成立控股公司。雙方希望藉此得以快速開發電動車及軟體整合,以維持兩家公司在全球汽車市場的競爭力,並計劃把控股公司在東京證交所上市(IPO),原本日產及本田汽車的股票則下市。日本伊藤忠綜合研究所認為,如果需要出手救援陷入經營危機的日產汽車,其實鴻海比本田更適合,因為現在日產最需要的不是擴大生產規模,而是開發新產品的速度,這點鴻海明顯更有優勢。也有日本汽車線資深記者認為,就算鴻海這次沒能入主日產汽車,也可能早就鎖定下一個在日本的購併對象了。
日期:2024-12-23
鴻海有意買下日產汽車股份的消息,這幾天傳得沸沸揚揚,但鴻海之前布局似乎不只於此。根據日本媒體報導,鴻海曾接觸日本主管機關經濟產業省(相當於我國經濟部),提出一個堪比2005年戈恩(Carlos Ghosn)同時接掌日產及法國雷諾汽車執行長後,對日產的大規模改造計畫。然而,經產省內部對於鴻海提案態度偏保守,因為汽車是日本的核心產業,無法想像讓一家外國企業控制,而且還有經濟安保上的考量,因為鴻海集團與中國的關係密切。
日期:2024-12-20
日本多家媒體周三(18日)均引述知情人士的說法報導,今天傳出了震撼日本汽車業的大新聞,也就是虧損累累的日本汽車業三哥日產汽車公司,正與市場老二本田汽車洽談合併,背後一大推力就是台灣鴻海集團有意併購日產。值得注意的是,為鴻海主導這齣跨國併購大戲的主角,就是現年63歲的集團電動車執行長關潤。他曾在日產汽車服務33年,最後做到第三把交椅(副營運長),因此鴻海集團內應該沒有人比他更了解日本汽車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日產與本田合併案的變數,除了這兩家公司本身,還有掌握約35%日產股份的法國雷諾汽車及信託銀行,以及日本經濟產業省(相當於我國經濟部)。雷諾汽車是否願意賣股,以及日本主管機關的態度,可能為這齣震撼日本汽車業的大戲,平添更多變數。
日期:2024-12-18
今日(2024年12月16)收盤,帝寶(6605)收219.5元,進入我們定義的便宜價區間。我們來深入審視這家公司的價值?
日期:2024-12-16
為讓更多民眾買得起進口車,且有助於台灣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立委葉元之、王世堅等人分別提案,擬修正海關進口稅則,將汽車關稅從現有17.5%最低調降至0,引發車輛公會高度重視,周六(14)表示,根據經濟部評估國家稅損將高達600億元,最糟情況在2031年國產車恐全軍覆沒,市場上將全部都是進口車。
日期:2024-12-16
(今周刊1460)近日各家外資陸續發布來年展望報告,有別於對不少經濟體偏向樂觀或中性的展望,談到韓國,大多卻是悲觀以待。究竟,韓國經濟出了什麼問題?
日期:2024-12-11
(今周刊1460)韓國,一向是台灣最可敬的對手。經濟上,兩國有相似的發展軌跡;產業上,兩國也常存在競爭關係。過去10年間,韓國的經濟、貿易、政治、社會,隱然存在環環相扣的病徵,種種症狀蓄積的民怨,因為一場師出無名的戒嚴令而徹底爆發。細究之下,韓國面對的困境,其實有許多值得台灣借鏡深思之處。
日期: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