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腦細胞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腦細胞共有94項結果
健康

一天的效率關鍵在起床後的1小時!前日本自律神經學會會長:早上起床,你第一件該做的事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提倡的相對性理論,改變了世界,他可說是20世紀的最強大腦。他那樣的天才大腦到底長什麼樣呢?這點著實令人好奇。

日期:2021-08-06

焦點新聞

口渴才去喝水? 醫師揭「悲慘後果」:關節疼痛、誘發過敏、最嚴重恐致血栓

你口渴了,才去喝水嗎?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對此,外科名醫江坤俊說明,但是如果長期都是口渴才喝水,可能引發泌尿道感染、腎臟功能下降,更嚴重點還會血栓、腦中風或是心肌梗塞。

日期:2021-07-21

職場

阿滴陷憂鬱症一年》精神科醫師:大家都搞錯了!就是因為抗壓性太好,才容易得憂鬱症

20210712編按:知名網紅阿滴以經營英文教學YouTube頻道《阿滴英文》爆紅,有267萬人訂閱追蹤,阿滴11日突然在臉書及YouTube發布貼文及影片坦承,自己罹患憂鬱症近1年。在外界眼中事業成功、有這麼多朋友跟可愛妹妹,一向給人正向樂觀印象的阿滴,怎麼會得憂鬱症?阿滴表示自己從2020年在紐時刊登廣告「Who Can Help?Taiwan」後就開始有一些憂鬱傾向了。「常常會覺得自己很爛、對工作表現很焦慮、睡眠障礙很嚴重、會很害怕網路上的批評、也會無故地悲傷哭泣。」然而由於YouTuber的職業一直以來就是蠻高壓的,阿滴當時沒有警覺自己已經生病,想說撐著繼續工作自然就會好。阿滴自承「雖然這樣講有點自誇但是我不覺得我是一個抗壓性差的人,我過去很勇於承擔責任跟壓力跟輿論,但是太過追求完美的個性讓這些壓力不斷累積,到最後才爆掉了。」阿滴表示,狀況最糟的時候,他喪失了所有動力跟精力,做什麼都無法開心,連微笑都做不到,情緒只剩下焦慮跟憂鬱,甚至連龍貓這種超無害的動畫都會無法連續看15分鐘。「每天都非常的痛苦,光是活著就用盡力氣了。」阿滴希望藉由自己的經歷跟康復的過程,能幫助一些正在憂鬱症中掙扎的朋友。很多人會覺得憂鬱症患者就是草莓玻璃心,一點點壓力就受不了,其實這個說法是有偏誤的,精神科醫師陳嬿伊分析,通常壓力過大的感受很常見於憂鬱症病發前的狀況,但壓力絕對不是直接引起憂鬱症的病因,事實上,很多患者往往是因為太ㄍㄧㄥ才會發病。

日期:2021-07-12

焦點新聞

媽媽染疫後智力「剩13歲」! 這病毒太狠... 一夕間經濟重擔全壓在64歲的爸爸身上

本土疫情爆發以來,截至16日止,已累計478例死亡!有位網友分享,朋友的媽媽染疫,病程中有「快樂缺氧」的情況,還一度陷入昏迷,雖然命是救回來了,但腦細胞也因為缺氧的關係損害不少,導致「智商只剩下13歲」;讓他大嘆「一個原本好好的家庭,因為疫情而遭逢巨變!」

日期:2021-06-17

健康

太忙太累腦子不夠用?3分鐘懶人氣功搶救腎虛,改善失眠、健忘、記性差

40歲的李先生是科技業工程師,由於長期熬夜加班,造成精神狀態不好,常常無法專心有效率的完成工作,還常常忘東忘西,他對此感到十分煩惱。

日期:2021-02-05

健康

每5人有3人失能!飲食不忌口恐引發腦中風、留永久後遺症 ●●歲最危險

長期不控制血脂,不只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甚至可能因腦缺血、梗塞導致腦中風,常留下嚴重後遺症,如肢體偏癱、步態不穩、吞嚥困難、語言障礙、智能障礙等,嚴重時甚至導致植物人或死亡。

日期:2021-02-03

健康

零食、蛋糕、手搖飲...中年後大腦更怕「糖」太多!神經科醫師:多吃●●替身體找回腦癒力

大腦決定健康,因此平時就要趨吉避凶。維持健康大腦最有效的作法就是吃好油,油脂攝取的質與量直接影響大腦的運作,並且要供應足夠的氧氣與葡萄糖。千萬不要做大腦不喜歡的事,要切實避開傷腦的食物過敏原、環境荷爾蒙,以及遠離3C產品及人造電磁波等恐怖影響。總之,能為大腦做的養生好事很多,這些同時也是現代人必做的健康生活守則:多運動不可少、減少生活壓力、低碳水高油脂飲食、生酮飲食,尤其大推間歇性斷食。

日期:2020-09-18

勞保勞退

「雙低」 困境下 搶救退休金4大戰略

在低利率、低成長的「雙低新常態」下,如何「提高報酬率」,已成為無數基金操盤手與退休基金的共同煩惱;這也代表,仍期盼「安心退休」、甚至「加倍奪還」退休金的投資人,就必須要有不同於以往的理財新思惟。

日期:2020-08-12

健康

溽暑造成神經緊張、刺痛 2種油脂搭配魚卵安心神、抗發炎

在盛夏的氣候與溫度變化中, 讓生鏽的心回復原狀,也讓隱隱刺痛的神經,好好穩定下來。

日期:2020-08-11

健康

失智症大多不可逆!營養師3大絕招,預防腦退化、有效降低失智風險

全球人口老化是趨勢,失智人口也隨著增加。台灣失智人數目前約27萬,但國內失智症診斷率僅三成,民眾清楚認識失智症的比率只有3%。多數人都擔心失智症找上門,卻對於失智的種類、症狀、預防方法一頭霧水。營養師提醒,透過日常正確飲食和生活習慣調整,就有助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日期:20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