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自理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自理共有320項結果
國際瞭望

台灣高齡化危機在即!借鏡德國經驗 照護假、青銀共居、數位化教育值得台灣學習

「在晚年能獨立生活並還能有社會參與,對所有人都很重要,所以我們的老年人政策有兩個優先目標,一是協助需要照顧的長輩,二是培養長輩潛能,建立跨世代間的凝聚力。」德國在台協會副處長說。高齡化是全球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今(1)日在《動腦雜誌》舉辦的「2022國際創意論壇」,對於「德國如何回應人口變遷?」,德國在台協會副處長陶艾瑪分享德國擬定的老年政策及具體措施,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或許能借鏡得德國作法。

日期:2022-07-01

情感關係

「成名後她變了,害我憂鬱症復發」…理科先生不再噤聲、親曝離婚內幕 理科太太:我不想再反駁

百萬訂閱YouTuber理科太太(陳映彤),去(2021)年12月宣布與理科先生(John)離婚後,2人之間的離婚導火線便不斷有各種負面傳言;近期理科先生終於回到台灣看愛子,他也首度回應當初離婚的關鍵,指出2人的觀念、處事態度不同,時常意見不合大吵,而前妻成名後個性丕變,過程中遭到冷暴力對待,還一度擔心到憂鬱症復發。面對前夫的指控,理科太太也透過經紀人回應。

日期:2022-06-29

全台防疫報導

首例猴痘入侵!20多歲男德國返台確診…6縣市開放有條件陪探病、清冠一號擬限縮公費使用對象?

疾管署週五(6/24)公布我國首例境外移入猴痘確診個案,為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於今年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今日確認陽性。

日期:2022-06-25

健康

三合院是有幾千坪?讓彰化3兄弟領嘸低收補助「餓成皮包骨」...萬幸這商人捐整年飯錢「先度難關」

彰化縣和美鎮好修里葉姓3兄弟因經濟弱勢,全瘦成皮包骨,引發社會關注,為何目前僅三弟為縣府列冊中低收入戶,領取輕度身障生活補助,兩位哥哥為何不符合低收或中低收入戶資格?對此,彰化縣府指出,當初老三因有身障手冊,公所協助申請身障補助,因評估當時家中支持系統還可以,未列低收入戶,針對目前狀況,會重新評估福利身分。

日期:2022-06-18

健康

睡太多、睡太少都會讓大腦受損...但你知道嗎「一口爛牙」也可能會讓人失智

避免肌肉流失可以鍛鍊肌力,那麼避免腦力流失,你會做什麼?透過飲食、睡眠、運動等生活習慣的改善,以及鍛鍊腦部力量,可以預防及延緩失智。

日期:2022-06-15

職場

為照顧中風父辭職,11年後重返職場卻處處受挫...37歲孝女啟示:原生家庭雖重要但要過日子的是自己

Amy 是我一位投身醫界的好友,當她工作4年時,父親因糖尿病併發中風,她於是向公司辭職,全心全意照顧父親。身為好友,我們認為她非常孝順,而她的孝心可能感動上蒼,父親越活越健康,身體也更加硬朗。按時吃藥回診,已11個年頭過去了,現今37歲的她打算回到醫院工作,卻被嫌棄年紀太大、技術能力不足,薪資和年齡不成正比,一路跌跌撞撞地求職。她無奈地陷入自我懷疑,思考起初照顧父親的決定是否錯誤,不僅目前身上沒有存款,而同儕朋友也怕她借錢而沒有意願往來。我自己同步「換位思考」,如果我是 Amy 的話,我的決定將會是什麼?

日期:2022-05-25

政治社會

我確診了,該要去哪裡收治?台灣將有460萬-470萬人染疫!一圖看清楚不用慌張

台灣疫情進入新階段,週二(4/26)本土確診更超過6200例!隨著每天確診數字跳增,指揮官陳時中說,未來全台可能會有460-470萬人確診,萬一收到簡訊需要進行隔離,究竟是要去醫院?或者是只要居家照護?或者要去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今周刊》整理圖表,讓讀者可以快速釐清自己屬於哪一種身分,第一時間不用擔心!

日期:2022-04-26

全台防疫報導

慢性病患者易突破性感染?2條件才是關鍵!羅一鈞:確診有七大症狀就要特別注意

週三(4/20)中央流行疫情記者會上有媒體提問,是否患有慢性病比較容易有突破性感染發生?對此,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觀察並無直接關聯,還是與疫苗施打的劑量和接種時間比較有關係,他也說明成人染疫後的七大症狀。

日期:2022-04-20

健康

讓台灣更美好的20個主張》調整部分法令 全面守護人民健康安全

編按:2014年,《今周刊》曾製作〈許台灣美好未來的30張關鍵選票〉封面故事,從經濟、社會、人權、政治各層面提出亟需革新的30個進步觀念,8年後檢視,當年的主張已有諸多落實,例如:修正《文化資產保存法》、完成「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建置、同性婚姻合法、《民法》下修18歲、病主法上路等等。1312期封面故事〈讓台灣更美好的進步主張〉,我們再次從制度面著手,持續推進台灣社會進步。報導涵蓋勞工權益、全民健康安全、產業發展與防弊、國家留才制度、強化政經體質五大面向,盤點20個對你我生活有重要影響卻不合時宜的法令。

日期:2022-02-11

理財

為何新聞裡的藝人離婚每月都在付贍養費?婚後財產可以不分嗎?律師:離婚你該懂的那些金錢事

關於夫妻剩餘財產分配還有贍養費,我發現網路上很多似是而非的言論,今天就來分享一點法律小知識。

日期: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