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國際舞台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國際舞台共有425項結果
國際總經

第一時間站出來挺台灣、烏克蘭!立陶宛為何如此勇敢?故事要從30年前數十萬人上街擋坦克說起

編按:立陶宛是第一個捐贈疫苗給台灣的歐洲國家,也是在俄烏戰爭中,最早呼籲並實施不使用俄羅斯天然氣、石油、電力,並捐武器給烏克蘭的國家。自從立陶宛在台灣爆紅以來,各界對於立陶宛有許多好奇與疑問,這個國家為什麼如此勇敢、有什麼特色? 然而,相關的資訊有限,能夠看到的多是像教科書般簡略、被周邊大國欺壓的歷史敘述,或是僅限於暢銷的啤酒、巧克力,以及短期旅遊資訊。 作者在前往立陶宛前,也有一樣的困惑,深諳人們心中的疑問。因此在友人及出版社的鼓勵下,結合研究、採訪與親身經驗,深入介紹這個國家。

日期:2022-09-29

國際總經

BTS、三星都是來自韓國,到底大韓民族有哪些值得台灣人借鏡的地方?

我做生意的經驗中,就屬韓國人最難交易。他們一開門會用韓語問好,一聽對方不是韓國人,掉頭就走,半點機會都不給。

日期:2022-09-26

國際總經

解決彼此的心頭刺?普丁、習近平明會面 克里姆林宮:將討論台灣、烏克蘭「問題」

俄羅斯總統普丁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定周四(15 日)於烏茲別克舉行會談,討論烏克蘭和台灣問題。克里姆林宮表示,考量地緣政治局勢,此次會議具「特殊意義」。

日期:2022-09-14

國際總經

戈巴契夫曾訪台演說籲消滅核武 還參與必勝客、LV廣告演出,為何他在國外比在國內更受尊敬?

時間回到1994年3月24日,雙手交握、站在講台前,以沉穩語調發表演說的男人,是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偶爾低頭看稿的動作,讓他頭頂的胎記,數度映入鏡頭,彷彿在提醒電視機前的觀眾,他正身處台灣立法院,透過這場演講,倡導消除核武的理念。

日期:2022-08-31

科技

強攻全球生物藥CDMO市場商機!晟德加大投資永昕生醫、引進策略投資人日本JCR藥廠

晟德(4123)轉投資公司永昕生物醫藥(4726)為因應國際化及未來發展策略,擬辦理私募現金增資發行新股50,000仟股,由晟德及策略性投資人-日本知名藥廠JCR Pharmaceuticals共同認購;永昕本次預計募集新台幣16.25億,私募每股價格新台幣32.5元。

日期:2022-07-27

政治社會

與安倍情同姐弟、前國策顧問金美齡痛心:安倍重情義,貴為首相,朋友一通電話能找到他

日本前首相、也是最力挺台灣價值的安倍晉三遭遇槍擊不幸逝世,過去極力為台灣在國際舞台發聲的安倍,他的猝逝,不僅國人傷痛,也堪稱是台灣的極大損失。《今周刊》特邀與安倍交情數十載、情同姊弟的前國策顧問金美齡撰文,在傷痛中,她除了不斷感謝與肯定安倍對台灣的幫助,憶及過往互動時也提到,過去安倍每年都是她家庭派對上的主賓,如今安倍過世,她說,「我也不會再舉辦派對了……。」

日期:2022-07-13

國際總經

台灣大未來》經濟成長跳板是地緣政治最大風險 亞堅會董座林夏如:在中國威脅下,台灣沒有失敗的空間!

「公共政策、研究環境的塑造,以及良善治理的追求,對台灣來說,尤其重要。在(中國)大陸的威脅下,台灣沒有失敗的空間!」維吉尼亞大學教授、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林夏如,今(29)日於「2022台灣大未來:黃金十年 預見2032的台灣」國際高峰會發表專題演說時強調,台灣站在全球民主社會抵禦威權主義的前沿,雖然是一項嚴峻挑戰,但也是台灣可以把握、最重要的機遇。

日期:2022-06-29

個人成長

從嘻哈、藍調到搖滾 這群新潮人要讓世界看見台灣

編按:第33屆金曲獎頒獎典禮本週六(7/2)舉行,唱作才子ØZI曾獲金曲新人獎肯定,本屆他和金曲歌王蛋堡合作的《跑馬燈 DEATH TRIP》,一舉入圍最佳單曲製作人、最佳MV獎、年度歌曲獎3項大獎。他說,最開心興奮的是《跑馬燈》入圍了最佳MV獎,「能夠以導演身分入圍金曲獎是我一直以來的願望!」2018年ØZI發表首張個人專輯,獲得第30屆金曲獎6項入圍,他一舉拿下最佳新人獎,此後,蔡依林、羅志祥、楊丞琳等一線歌手,紛紛邀他製作單曲、操刀寫歌。在美國出生、本名陳奕凡的ØZI,幾乎是命中注定要踏入演藝圈。(原文刊載於2020/2/5,更新時間為2022/6/28)

日期:2022-06-28

國際總經

中澳日美拉攏狂喊「福發哩」 南太平洋島國52年來最尊榮 獨裁頭子變外交寵兒 斐濟總理一夕暴紅

一度淪為大國拒絕往來戶,如今成為大國領袖爭搶的外交網紅,姆拜尼馬拉馬將成為拜登、岸田、習近平的座上賓,瞬間暴紅的滋味,真是甜蜜。

日期:2022-06-01

政治社會

為何台灣自行研發,能登上國際的新藥那麼少?涂醒哲:這樣做,10年打造生技國家隊

台灣自行研發到推出國際的新藥屈指可數,主要就是無法找到精準案源,關鍵問題在於真正了解病人實務需求的臨床醫師(MD),與負責新藥研發的博士(PhD)雙方長期以來沒有共同語言。

日期:202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