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理財 etf 台股 殖利率 2024總統大選

單身經濟風潮起 一個人大口吃麵自在、不感尷尬

單身經濟風潮起 一個人大口吃麵自在、不感尷尬

2018-03-12 12:18

一人拉麵、一人火鍋、一人燒肉……等,隨著全球單身人口不斷增長,「一個人」的商機無限......

「沒家累不用買保險?錯,單身的妳最該買的4張保單!」有關單身的話題,近來國內坊間興起單身一人吃飯熱潮,不只是便利商店推出許多「一人消費」的選項如:一人份沙拉、一人份便當,連香蕉也一根一根賣……,還有之前掀起排隊熱潮、來台展店的日本知名拉麵店,也主打一格一格的單人座位,「就算是一個人來吃拉麵也不會尷尬」,意外成為不少單身女性的最愛;這股標榜「一個人吃飯也不怕」的單身商機從南韓、日本延燒而來,除了一人拉麵外,還有一人火鍋、一人燒肉……等,隨著全球單身人口不斷增長,「一個人」的商機無限,本周跟著小花平台一起了解、透視何謂「單身經濟」!

 

單身商機從日、韓延燒來台「正撼動你我」  

 

走進首爾、東京街頭,不難發現有許多專門提供一個人消費的餐廳場所,「就算一個人獨自用餐也不會被投以異樣眼光視為『怪咖』」、「一個人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也覺得很自在、沒有壓力」……。 

 

在南韓,這種單身的日常,被形容為獨身的「YOLO」(you only live once),意為「你只會活一次、要活在當下」,受這股風潮的影響,愈來愈多南韓人相較於過去,對於「獨身文化」的接受度要高得多,不論是一個人爬山、一個人跑步或是不參與團體聚會「不會覺得奇怪或是顯得格格不入!」 

 

由漫畫改編、在日本創下高收視率的日劇《孤獨的美食家》,劇中主人翁是一名平凡的上班族,利用洽公空檔一個人吃遍日本大街小巷,各地極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帶來收視熱潮;從戲劇回到現實中,現在日本有愈來愈多餐廳打出「一個人吃飯也可以很輕鬆」的號召,像是前述知名拉麵店即是一例。 

 

據了解,原本店家設計一格一格的單人座位稱為「味集中Counter」,是為了要讓來吃麵的客人可以心無旁鶩、專心地享用眼前的拉麵,沒想到意外成為單身女性的最愛,「不僅左右沒有坐人,個人座位與前方送餐口之間還隔著捲簾,也看不到在另一端備料的店員們,大口吃麵也不會有人看到。」 

 

「一個人」的商機愈來愈大!該拉麵店去(106)年進駐台灣、排隊等候少說要1個小時以上,目前一個人到店吃拉麵的占比約1成左右;至於在日本本店則有高達6成左右消費者也是一個人吃拉麵,其中以女性占大多數。除了一人拉麵外,在日本還有一人火鍋、一人燒肉等,一個人到店用餐的比例也都有明顯成長。 

 

大前研一:「一個人經濟」來了,誰掌握商機就是贏家 

 

日本知名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早在民國100年時,在其所著的《一個人的經濟:成熟市場也有大金礦》一書中就提出了「一個人經濟」的概念,時序來到7年後的今天,這個獨特的社會現象已不再是日本的「專利」,這股風潮延燒至台灣、韓國、香港甚至中國大陸等地,也開始興起「一人獨食、獨飲」文化,即便是單身女性一個人吃飯也不感到突兀。 

 

大前研一引領讀者從更深入的角度來思考「一個人」的商機:在「高齡化」、「少子化」及「網路化」3方串連的連鎖效應下,今天是個年輕人「想要」一個人生活、中年人「愛上」一個人生活、老年人「必須」一個人生活的時代。他並進一步以不同年齡層來做說明:

 

20歲做個「有為青年」:想要一個人住的自由

30歲樂當「單身貴族」:期待王子、公主的出現

40歲接受「快樂敗犬」:一個人自由自在沒牽絆

50歲像個「有婚寡婦」:老公最好不在家

60歲晉升「資深主婦」:拒當老公、孩子的女傭

70歲變成「失伴老人」:每天都當成是星期天 

 

 

大前研一認為,所謂的「一個人」,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好生意。不論是上學的、上班的或是已婚的、單身的,有伴也好、沒伴也好,每個人每天都會有機會一個人做一些事,像是搭捷運、吃晚餐,看電影,敗精品,上網路……等,每個人都是「一個人經濟」的使用者、貢獻者。 

 

換句話說,不論是自願或是非自願,每個人都正在或是預備過這種「一個人的生活」,包括企業與個人在內,都必須做好準備,迎接全新的「一個人經濟」時代,重點在於你能否知道現在社會要的是什麼,創造出不受景氣影響的新商法,「誰掌握了這股商機,誰就穩做時代的贏家!」

 

 

本文由《小花平台》提供,更多精彩文章請上《小花平台》網站

 

 

延伸閱讀

小資族買醫療險 「雙實支實付」更有保障

2018-02-01

小資族要擺脫清貧 「股神」巴菲特:「自我增值」賺更多

2017-12-19

善用「信封袋理財法」!5萬元養一家9口,還能買70坪大屋

2017-12-19

上班族聰明理財「不盲目跟風」 存第一桶金不是夢!

2017-11-20

「黑人」陳建州買保險理財 壽險+醫療險+儲蓄險

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