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理財 etf 台股 殖利率 AI

他以身體為筆 畫出生命力量

他以身體為筆 畫出生命力量

黃玉景

話題人物

安卓藝術

932期

2014-10-30 12:41

亞洲第二大的藝術博覽會「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將自十月三十一日起展出四天。今年是藝博會第二十一年,集結十五國、逾五○○位藝術人的滿腹理念。亞洲正值多事之秋,政治、社會與經濟的躁動,讓亞洲藝術家創作能量一觸即發。

在探索中找到內心與藝術的對話,這是今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訴求。現年五十歲的石晉華,就是一位在探索中迸發十足創作力的台灣藝術家。大學剛畢業就獲得雄獅新人獎,更於二○○七年獲得「台北美術獎」、「高雄獎」首獎的肯定,「當時我到美國念書對石晉華好生崇拜,他真是台灣難得一見的觀念行為藝術家。」曾獲紐約藝術協會獨立展覽策畫獎的策展人林宏璋這麼肯定。

以藝術作為與當地人交往媒介的駐台義大利大使馬忠義則長期注意石晉華,認為他的作品跳脫世俗;連知名藝術家兼藝評人姚瑞中都大讚:「他的意志力與對生命的省思,比一般人深刻。」


他的天賦因病而啟發  作畫幫助跳脫生理的痛楚


原來,石晉華十七歲的時候發現罹患了幼年型糖尿病,大概一個半月就掉了快二十公斤,他必須隨時注意血糖,血糖過高時得用針注射胰島素,「我懷疑自己的人生是不是沒有什麼希望。」偶然間,他接觸了藝術,「我發現作畫時的專注,能讓我抒發苦悶,跳脫生理的痛楚,客觀地遠觀自己問題的所在。」當時藝術就像是游泳圈般拯救了他,也讓他一頭栽進藝術世界,決定終身與藝術相伴。

藝術的天賦開始發芽,師大美術系畢業後,順利申請上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然而生理的考驗卻依然殘酷,測血糖、注射胰島素的頻繁動作,讓他難以持續像繪畫或雕塑那種長時間又穩定的創作,他反覆思考:「可不可以做一件事,既照顧身體,又生產藝術?」這個想法驅使他走向了觀念行為藝術,觀念行為藝術不再拘泥於實體造形或形態的審美,而重於藝術家所想傳達的思想;國內的女性前衛藝術家吳瑪俐、白色威權時代抗爭的聲音李銘盛,都是台灣觀念行為的先驅。


他的生命因筆而綻放  結合身體把生命視覺化

 

少了媒材或形式的框架,石晉華可以盡情讓身體成為他的畫紙與畫筆,去感受、去聯想、去傳遞他想挑戰社會生活邊界的力量。


石晉華如何用生命和身體去表述藝術?《走鉛筆的人》系列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二○○二年百花齊放的台北雙年展當時,這系列打動跨界的五位評審,一致將該年的雙年展獎座頒給石晉華。

創作的靈感是某個寫日記的下午,他感覺墨水將盡,隨手拿了一張白紙亂塗畫了起來,企圖把墨水用盡,「我發現當下看到了生命終結的狀態,赫然間,我才領悟手中扶的筆桿是個有生命的朋友,我們一起度過離鄉背井的日子,而我扶著它從出生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如果筆是生物體,畫出來的線條則是生命的軌跡,那麼他就可以透過線條讓生命被視覺化。一九九六年他衍生出作品《走鉛筆的人》,一片三公尺乘以十公尺的畫布,他握著筆往返行走,持續在牆上畫出水平的鉛筆線條,同時間,他冥思默誦心經和懺悔文,不讓視線因為肌肉的緊張而失去筆下的秩序,才畫得出寧靜的直線;畫布從純白色變成密麻的黑色,這幅巨作他一路走到現在還沒停止。收藏家許庭碩與太太王怡蓁的第一幅石晉華畫作收藏就是「走筆」系列的《水波》,「石老師的線條令我們格外的平靜,原本趕時間的急躁一瞬間被安頓了下來。」許庭碩分享道。

在石晉華的觀念中,藝術只是工具,設計的很多作品都是為了解決其生活的苦。

 

藝術創作

 

藝術創作

▲《走筆#130》的作畫過程,連續2.5小時畫出平整縝密的線條,左手得握扶右手才能維持平衡。


他的理念因樹而展延  種樹計畫串聯藝術與社會

 

二○一○年受到高雄市立美術館謝佩霓館長支持的計畫《X棵菩提樹》,則是為了解決眾生之苦。當年,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工程移除樹木而造成一百六十二棵樹死亡,石晉華憤而將該台北雙年展的題目命名為《X棵菩提樹》,替死掉的樹木立碑,,每立下一塊墓碑,他就重新栽種一棵樹。「即使再微小的個人,也能對大環境做出確實的貢獻。」他深信。到目前為止總計三十棵樹木被重新栽植,石晉華至今仍持續推廣著。台北藝術大學副教授林宏璋直說這個計畫喚醒了社會的良知,挑戰藝術的界線來開啟與社會機制的對話,點醒我們看不到東西。
 

藝術創作

▲《X棵菩提樹》,菩提樹象徵覺悟,安置玄武岩供人靜思,從覺悟與靜思之間找到對環境的關懷。


當文明的社會邏輯無法容忍某部分的「真實」,藝術以一種表述媒介為人類的歷史按下快門,或美麗或殘酷,藝術家們都期待能改變一點什麼。

一九三七年,畢卡索停下他描繪女人的手,畫下了《格爾尼卡》,畫面中殘酷的殺戮,控訴當時轟炸無辜西班牙小鎮的德軍,他說:「藝術是個謊言,但卻是一個說真話的謊言。」因為藝術不合常理的表現往往讓人覺得不合理、是個天大的謊言,然而這些作品卻能正確、實在地呈現出社會各種現象或人們的想法。

石晉華
出生:1964年,澎湖馬公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藝術創作研究所(M.F.A.)、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B.F.A.)
成績:2007年台北美術獎、高雄獎、2003年台北雙年獎、1986年雄獅新人獎

他們也用藝術與社會交往》


以創作發聲,揭露當地樣貌


這次在「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覽中的幾位亞洲藝術家,不約而同都以反思社會作為創作的基礎。除了石晉華外,來自中國與菲律賓的藝術家也能從作品中看到當地的樣貌。

隱身到聞名世界的劉勃麟,反映中國經濟與政治

2005年北京索家村國際藝術營被迫拆除,當時28歲的劉勃麟第一次了解到在北京,原來什麼都可以消失,藝術可以消失,人也可以消失,那麼能留下的是什麼呢?為了抗議在共產黨壓制下被掩蓋的小市民心聲,他開始進行《隱身在城市裡》的創作,畫中的他與背景完美無瑕地合而為一,閉起雙眼的他詮釋人們無力選擇不願面對,「我們都有一樣的困惑,只是我們選擇了視而不見。」他去年在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即技術、娛樂、設計)大會演講的影片超過110多萬人點閱。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評論劉勃麟的作品代表中國概念藝術的進步,反映了中國的經濟與政治。劉勃麟的作品今年第一次來台展出。

 

藝術創作


菲律賓傑出當代藝術Kiri Dalena,刻畫菲獨裁政權

現年39歲的菲律賓藝術家Kiri Dalena屢獲菲律賓當代藝術的最高肯定「艾騰尼奧藝術大獎」(Ateneo Art Awards),《擦去的標語》作品刻畫了1972年獨裁者費迪南德•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發布戒嚴令前夕,大規模群眾抗議的場景,Kiri用後製擦去標語牌上的文字,以此控訴政府透過無形的手竄改歷史、扭曲群體記憶的真實性,今年第一次來台展出。

 

藝術創作

延伸閱讀

燒塑膠一定會有戴奧辛?大家都誤解了焚化爐!她赴日取經:看這小島如何把「垃圾島」變「藝術島」

2023-04-27

網購年逾2億件,浪費多少紙箱?他倡議「循環包材」把選擇權交還消費者,立志讓台灣變「循環島」!

2023-05-25

即期麵包變啤酒、酒粕變脆片!6名大學生「零剩食」創業,「初始只是打賭...卻玩出了永續職志」

2023-06-15

一切歸「零」,生活更快樂!澳洲打工度假啟發這對夫妻,裸買減塑無包裝...全在小店裡實踐

2023-04-13

不要再丟了!展示櫃、貓跳台...這公司把裝晶圓片盒子100%循環再利用,讓封測大廠日月光主動找上門

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