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是非暴力溝通的核心,其中又涵蓋了兩個彼此相關的層次:一是「同理自己」,也就是先懂得體諒自己的感受及需要,二是有了同理自己的經驗之後,才有辦法「同理他人」,體會對方的感受及需要。
這是我常常舉的一個例子。一早起床,太太跟先生說:「我頭痛,我想我是感冒了……」先生回了一句:「我昨天就跟你講了,要多穿點衣服,你就是不聽!看,現在果然感冒了!趕快,下午趕緊去掛號,去看醫生……」
這樣的對話,熟悉嗎?我猜我們都跟最親密的家人這樣說過。跟這位太太一樣,先生說這麼一大串,句句當然都是關心,然而,都不是太太想要得到的回應。太太最想要的,是先生的安慰與疼惜。
這就是同理心,同理自己及他人的感受與需要。
我們先換位思考。想想看,如果換做是先生跟太太說感冒了,會不會想聽太太說什麼「我早就跟你講了,你就是不聽」這樣的話?我想應該不會,先生應該也希望獲得安慰與疼惜。
首先,先生只要花一些時間,感受一下自己曾經生病、四肢無力,當下多麼希望太太能泡個茶、拿個枕頭,有包容、有耐性、有品質的給予溫暖。單單一個從主觀切換到客觀的小小動作,就能讓對方從懊惱提升到跟我們有親密連結。
換句話說,也就是養成一種新的習慣,設身處地去體會一下對方的需要,說穿了,就是意識上的轉換。就這麼一個小小的切換,就能夠讓我們從一個只想下指導棋、數落對方的狀態,躍升到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真切體諒的品質。
只要有一次深切對同理心的體悟,自然就不會再用以往的表達方式了。或者這麼說好了,萬一不小心又犯了毛病,也會知道要從哪裡著手改善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