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風險學:意想不到的競爭優勢

風險學:意想不到的競爭優勢

天下雜誌出版

管理

2016-02-29 10:19

有時候別人認為危險的事情,對你來說毫無風險,因為你的特質和環境不同,會得出不同的分析。

作者︰雷德.霍夫曼 Reid Hoffman 、班.卡斯諾查 Ben Casnocha
 
追求別人誤認為風險的機會

有時候別人認為危險的事情,對你來說毫無風險,因為你的特質和環境不同,會得出不同的分析。風險因人而異,但有時候很你相似的人,如有相似資產、抱負,或面對相似的市場實際狀況,可能會把事情想得比實際情況還要複雜,因此給了你一個良機,讓你去追求同儕迴避的機會。

巴菲特有句名言:「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這是他的競爭優勢。2008 年金融危機期間,當多數美國人恐慌拋售股票時,巴菲特便宜買進了美國股票。當你相信別人不信的東西時,你就有可能在股市裡賺錢。你之所以買進股票,是因為你相信它未來的股價會比今天的股價還高。賣股票的人則是認為,未來股價會比今天的股價還低。公開市場的投資就像很多事情一樣,當你和眾人的看法相反但正確時,就能大獲成功。

承擔與眾人看法不同卻正確的風險,不是指你直接挑風險高、報酬高的機會,而是挑風險比同儕想的低,但報酬仍高的機會。

這類職場機會和情境的常見例子包括:

. 薪水少但學習機會多的工作。大家通常把焦點放在可輕易量化的硬性資產上,例如實際的薪資多寡等。薪水少但學習多的工作,常被貶為高風險的工作。

.比正職「不穩定」的兼差或約聘工作。一點點波動沒大家想的那麼危險,我們會在下個單元看到那其實是好事。很多人覺得兼差與約聘工作不如正職,但實際上,那是培養技巧和人脈關係的絕佳方法,可以幫你應變成多樣的B 計劃。

.雇用經驗不多但學習迅速又比較便宜的人才。這是風險中等但潛在報酬高的做法。學習快的人可彌補經驗上的不足,而市場通常低估他們的實力。

.眾所皆知有風險的機會。由於人類先天就有負面偏誤,我們聽到一件事的負面風險愈多時,就愈容易高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這也是大家看到新聞大肆報導墜機事件後,比較害怕搭機的原因。如果媒體或同業經常談某個工作或職業的風險,可能沒多數人想的那麼危險。

你可以在你很了解、但同儕對風險評估有誤的領域中,找到風險/報酬組合很有利的機會。例如,創業新手有時在不景氣期間會恐慌,放棄新創企業的點子,因為他們覺得籌資變難了,要讓顧客花錢也變難了,不景氣時到公司上班比較穩當。但經驗豐富的創業家知道,在不景氣時創業的風險其實比大家所想的還低,因為其他人都被風險嚇跑了。

當你在不景氣時創業,比較少人來跟你搶頂尖人才、顧客荷包及媒體版面等。很多了不起的公司都是在不景氣的谷底創立的,例如微軟和聯邦快遞。許多創業者認為不景氣時風險高,那反而降低了風險。

在哪種情況下,你會有更好的資訊和立場可以評估風險?

▎承擔短期風險可以增加長期穩定

一般普遍認為,某些職業的風險較高。2003 年,在一篇名為〈風險與職業選擇〉(“Risk and Career Choice”)的論文中,兩位經濟學家根據收入來源的穩定性及平均失業水準,估算出不同行業的工作風險。

他們把收入波動,列為「衝擊」,包括失業。根據他們的說法,風險高、衝擊較嚴重的行業有商業、娛樂業、銷售業;風險低、衝擊較小的行業則有教育、醫療、工程產業等。另一種表達方式是,風險高的職業波動較大,風險低的職業比較穩定。這些研究結果呼應了傳統的看法:趨避風險的人可能當老師、醫生、律師或銀行員,冒險的人可能自己創業或去百老匯試鏡,但這樣的假設對嗎?

長期低波動反而更脆弱納西姆. 塔雷伯(Nassim Taleb) 在《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裡描述意外、罕見、衝擊很大的事件,如九一一恐怖攻擊、1987 年的股市崩盤、2004 年印度洋的海嘯等,都算是黑天鵝事件。這些事情都無法事先預料,發生的機率微乎其微,發生後都造成很大的衝擊。我的朋友喬舒亞.庫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在精彩著作《不可思議的年代》(The Age of the Unthinkable)裡表示,我們應該預期這輩子會看到更多的黑天鵝。

雷默認為,世界上意想不到的破壞事件正逐漸增加,部分原因在於全球緊密相連,某處稍有波動,就可能使各地都受到波及。亞洲或歐洲經濟不好時,美國經濟也跟著走弱。中東發生政治動盪時,油價飆漲。脆弱是我們為這個高度相連的世界所付出的代價,所有緩衝的餘裕,已從最佳化的世界裡排除。

未來的經濟、政治、職場會出現許多意外的衝擊。就這方面來看,明日的世界會更像今日的矽谷:瞬息萬變,渾沌無序。那表示你應該投入醫療或教學等波動小的職業,以迴避那些衝擊嗎?

不見得。明智管理風險的方法,就是追求那些原本就有波動性的機會,機靈因應那些衝擊。塔雷伯進一步闡述那些研究衝擊復原力的生態學家所推廣的論點:環境的波動愈小,黑天鵝事件來臨時破壞愈大。無波動的環境只會顯現出穩定的假象:「看起來動盪不大的獨裁政權,如敘利亞或沙烏地阿拉伯,面臨的混亂風險比義大利還大。義大利從二次大戰以來就一直處在政治動盪中。」

雷默說明原因:義大利容易從危險的混亂中恢復,因為他們吸納屢次的攻擊,就像「森林裡受到控制的小火一樣,砍除足夠的灌木叢就可以避免火勢擴大。」這些小火強化了政治體系因應突發危機的能力。敘利亞、北韓或緬甸沒有小火,只要一起火,很快就會蔓延成毀滅性的大災難。

短期而言,低波動意味著穩定,但長期而言,低波動反而更加脆弱,因為系統更無法因應意想不到的外部衝擊。這些原因促使經濟學家拉古拉姆.瑞詹(Raghuram Rajan)在2005 年告訴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或許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潘在任內只讓經濟發生兩次些微的衰退正是錯誤所在。」經濟體系缺乏足夠的壓力測試時,難以因應大難來襲。

這種短期高風險可降低長期風險的矛盾現象,也適用在職場生涯上。過去,一說到穩定的雇主,我們會想到IBM、惠普、通用汽車,這些都是創立許久的扎實企業,雇用上萬名員工。他們都一度施行終身雇用制,無論是在實質上或甚至明文寫出來。想像市場的現實狀況迫使公司裁撤數千名員工時的情況;想像那些原本以為自己可以一輩子待在惠普的人,他的技巧、經驗、人脈都和雇主密不可分,但是突然間,轟!他失業了。

如今的雇主不提供終身就業,勞資雙方的約定徹底瓦解,一如本書一開始所述。有些產業仍提供一些穩定的假象:比較難解雇員工,薪水波動不大,工作職責穩定。大家通常覺得這些職業的風險較低,例如公職、教育、工程、醫療產業的工作等。

比較在州政府上班的公務員和獨立的房地產經紀人,房地產經紀人不知道下一筆收入何時進帳,他隨時處於動盪中,需要積極累積人脈,跟上市場變化。他的收入起起伏伏,偶爾做一筆大生意維持生計,如出售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房子。相反地,公職人員有穩定的收入,每隔幾年就自動升遷,總是吃得很好⋯⋯直到公務員退休金破產,或政府縮編,完全裁撤了他的部門。
 
這下他完了,他會餓死,因為他不像房地產經紀人那樣,不知如何因應人生的低谷。或者,我們也可以比較知名雜誌社的編輯和自由撰稿的寫手。雜誌編輯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規律的工作,還有業內既有的人脈。自由寫手每天必須積極找案子,有幾個月的狀況比較好,有幾個月比較差。編輯總是衣食無缺,自由寫手則偶爾過得青黃不接。等到印刷品產業終於掛了,雜誌業崩垮,編輯遭到解雇。在平日疏於培養機靈應變的能力下,他可能會餓死,比較沒本錢轉行。自由寫手則是一輩子走跳慣了,可以繼續生存。所以在這個意想不到的年代,長期來說,哪種職業風險比較大?
 
(本文選自全書,周政池整理)

作者︰雷德.霍夫曼 Reid Hoffman

LinkedIn執行董事長,也是創投公司Greylock Partners 的合夥人。2003年,他在加州山景城住家的客廳創辦LinkedIn,如今這家全球最大的專業人士網絡服務公司在200 個國家與地區擁有4億名會員。
2009 年,霍夫曼加入矽谷重要創投公司Greylock,Greylock的投資包括租屋網Airbnb、Facebook、相片網站Flickr和遊戲業者Zynga。他也是數家營利和非營利組織的董事會成員,包括微型貸款組織Kiva.org 和輔助創業者的Endeavor。
他擁有牛津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和史丹佛大學榮譽學士學位。

班.卡斯諾查 Ben Casnocha

矽谷的獲獎創業者暨作家,與雷德.霍夫曼合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自創思維》(The Start-up of You)與《聯盟世代》(The Alliance)他曾服務LinkedIn 和Greylock Partners,擔任雷德的幕僚長。
  卡斯諾查是政府網路化軟體公司Comcate的創辦人,曾入選PoliticsOnline 的「網際網路與政治領域25名最富影響力人士」名單, 並獲《商業週刊》(Businessweek)譽為「美國頂尖的年輕創業者之一」。
卡斯諾查經常獲邀發表有關人才管理和創新的主題演講,邀請者包括十多個國家的數百家公司和專業組織。

出版:天下雜誌

書名:自創思維
 

延伸閱讀

先生不到50歲離開科技業、她焦慮到不敢花錢!清理3個櫃子後學會了…「家庭支出竟減4成」

2023-01-25

勞工退休金VS勞保老年給付,有什麼不一樣?拆解勞退新制的計算方式:簡單1招,最大化自己的退休金

2024-04-08

勞保老年年金幾歲領最划算?退休實例計算:提早領、延後領差多少…這招「輕鬆多領38萬」

2024-03-31

存股50張00929...股價一路漲16→20元,重新加碼的3個理由!高股息+勞保退休金,月領4萬簡單過生活

2024-04-12

公公過世她做了「1件事」拿到政府最高「近10萬補助」 勞保局提醒:還得符合這資格

202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