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作者陳繼勛是消防員出身,體悟到「消防是一個死神隨時環伺在身旁的職業,死神想帶消防員離開可以有100萬種理由。」他靠著自學投資,5年創造近10倍的驚人報酬,把5萬滾到千萬,39歲提早退休。
有粉絲問他:「如果我只有100萬元資產時,會選擇只做價值投資嗎?」他認為,投資是在市場尋找獲利的機會。甚至有人習慣買了股票就不賣,相信只要長期持有就能賺錢。但長期投資並非死抱不放,而是隨時評估公司的基本面與市場狀況,適時調整策略。
此外,投資不是聽專家說了算,而是為了自己手上的「真金白銀」負責,唯有建立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市場、做出判斷,才能在波動中尋找真正的獲利機會,讓本金發揮最大效益。
尋找「未來報酬大於風險的機會」並加以押注,是一種「投機」或是「投資」?
在《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書中,作者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對投資與投機是這樣說的:
「在投機和投資之間根本就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一個好的投機就是一次成功的投資;一次失敗的投機就是一個壞的投資。」
他認為成敗是取決於策略和執行。
投機者通常是在短期內尋找市場的不合理定價,利用自己的判斷力和市場變化進行操作,而非追求長期的價值積累。
追求長期「報酬大於風險的機會」的價值積累是投資,追求短期「報酬大於風險的機會」的市場不合理定價是投機。
有100萬元本金該怎麼用?關鍵是尋找獲利機會
在我的Podcast節目曾有粉絲問我:如果我只有100萬元資產時,會選擇只做價值投資嗎?我當時回答:「我從來就不是只做價值投資,我隨時都在尋找未來報酬大於風險的機會。」
不管是投資或是投機都是在市場尋找獲利機會:投機是尋找「市場不合理定價」;投資則是追求長期價值累積。
投機是對市場變化快速反應;投資則需要長期的視野。投機的目的是快速獲利;投資則注重穩定的回報和資產的長期增值。
投機與投資並非互相對立的概念,而是基於市場運作本質的不同策略。
不管是投資者或是投機者,我認為科斯托蘭尼一語道出了重點:
「投機者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會去想事情的前因後果,想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去做。」
科斯托蘭尼認為真正的投機者是獨立思考者,他們會基於對市場的分析來採取行動,而非受到群眾情緒的影響。
股票買了就不賣?長期投資不是死抱不放
很多強調「安心最重要」的網紅會有一個論點:「股票買入後一定不賣。」這麼做,一定是賺錢的嗎?所以股息收到才是自己的或是股票逢高出脫,落袋為安。
投資是追求「長期報酬大於風險的機會」,長期投資是投資者對這家公司的「未來」持續看好,並非永遠不賣出,因此投資與投機都是需要對「未來」持續做判斷。
在《快思慢想》這本書籍當中,作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提出,對於政治或經濟這類本質上極為複雜且難以預測的系統,關於未來的預測往往準確度極低;原因是系統有複雜性及隨機性,以及無法應對「未知的未知」,即使專家具備再多的資訊,也無法應對那些完全無法預料的「未知」。
因此康納曼對於不可預測的未來建議採取4個態度:
1.承認不確定性
專家應坦誠地說明預測的局限性,而非過分自信地承諾準確的結果。
2.採取長期視角
與其關注短期波動,應專注於基於穩健數據和理論的長期趨勢。
3.利用概率模型
用概率而非絕對判斷來描述未來的可能性。
4.靈活應對
專注於設計應急策略和風險管理機制,而非依賴單一的未來情景。
因此,要獨立思考,不要相信沒有在戰場實際打仗的人。
你的「真金白銀」不該交給只會說話的專家
在報章雜誌上,有些投資領域的專家只看結果,看漲說漲,看跌說跌;就算那名專家跟我們一起打同一場仗,也不代表專家一定是勝利的那一方。
而且專家有可能只是做評論,並沒有真金白銀下去投資,因此我們應有自己的判斷並獨立思考,不要受到別人的情緒影響。
作者簡介_ 陳繼勛
「Chris的FIREman人生&投資日誌」FB粉絲專頁版主。
出生於1985年。出身農村,沒錢念大學,憑第一名成績考上警校,並於畢業後投身最辛苦的公職工作。
從基層消防員開始起步,37歲晉升為機關最年輕的一級主管;39歲那年達到9職等公務員的頂俸,但是已透過投資達成財富自由的他,選擇在同年告別職場,拿回掌控人生的自主權。
本文摘自Smart智富《FIREman 39歲退休實戰筆記:指數投資×最強企業,打造加速財富自由的行動路線》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