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我有許多機會受邀到許多場合分享,每次都會談到台灣電子產業的未來,除了半導體外,還有哪些新領域可以發展。
其中,與歐洲國家的合作,我認為是台灣要進入新產業時,很重要的一個努力方向。
在討論與歐洲國家合作的同時,正巧前總統小英日前也赴歐洲訪問,從立陶宛、丹麥到英國,除了與政壇人士會面外,也與在地台商見面。小英的歐洲行,讓媒體更加關注台灣,也觸發我對台灣產業發展的一些想法,與大家一起分享。
台灣半導體成就早已受到全球關注,加上歐洲不少國家對台灣很友善,因此,關於台歐合作倡議,早在川普1.0時期就已展開。如今,進入川普2.0後,關稅大戰又加深地緣政治衝擊,多元化布局更有必要,台歐雙方均有合作需求,而且重要性更加突顯。
因此,我與國內研究台歐產業合作的學者討論到,過去大家都聚焦在台灣與美、日等國的投資與聯盟,較少討論台歐如何合作。歐洲與台灣半導體業的發展方向較為不同,但一直是部分技術與產品的重鎮,台灣應該如何開啟與歐洲等國的合作大門?
歐洲半導體有影響力 北歐小國各有特色
比較一下歐洲與美國的半導體發展,兩者在版圖上有不小差異。美國強在PC、手機、網路及AI等領域,至於歐洲則在汽車、工業、醫療等部門領先,其中,英飛凌、恩智浦與博世,2023年在全球車載半導體市占分別居第1、2、7位。
因此,即使美國半導體企業表現優異,霸佔大部分產業市占龍頭,但全球半導體營收前十強的排行,到了2023年,歐洲還有兩家公司英飛凌及義法半導體擠進榜內,至於2024年,英飛凌也還在前十名,這在美國公司強力主導的產業中,是很不容易的事。
只是,歐洲半導體業雖然仍有影響力,但由於歐洲國家眾多,每個國家雖各擁優勢,但卻很分散,而且缺乏整合。
例如荷蘭有設備大廠艾斯摩爾(ASML)及車用、工控大廠恩智浦(NXP),英國有矽智財(IP)領先廠安謀控股(ARM),義大利及法國擁有合資的意法半導體(ST Micro),比利時擁有奈米科技研發實力很強的iMec。
另外即使北歐小國也各有特色,例如此次小英拜訪的丹麥,也藏著不少競爭力十足的小企業。例如環球晶收購丹麥一家半導體矽晶圓廠,另外瑞儀光電斥資百億元收購光學半導體超穎透鏡NIL T公司。只有600萬人口的丹麥,也擁有具全球競爭力的企業。
此外,台積電在歐洲的投資案歐洲半導體製造(ESMC)公司,是落腳在德國德勒斯登。此地是歐洲最大半導體聚落,薩克森州稱為「薩克森矽谷」,有英飛凌、博世、格芯、X-Fab、恩智浦等在此設晶圓廠,另外,還有應材、艾司摩爾、世創等設備及矽晶圓廠。
除了這些傳統半導體強權外,東歐還有幾個小國可以關注,近年來因為俄烏戰爭與台海衝突等原因,對台灣都保持互動與友好關係,而且很想與台灣合作,台灣與東歐的合作大門也因此而打開。
捷克、斯洛伐克、波蘭 都有自己的產業特色
例如捷克、波蘭、斯洛伐克、愛沙尼亞及立陶宛等東歐國家,這些國家有的大有的小,在傳統半導體業並不強,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產業特色,值得台灣選擇一些重點產業進行合作。
首先是人口約1000萬的捷克,很多台商如鴻海、宏碁、華碩、友達、和碩、緯創、英業達等,都已在捷克設廠,台灣第一座IC設計海外訓練基地也在布拉格。此外,捷克在歐盟的Chips Act(晶片法案)支持下,也設有半導體發展中心。
捷克另一個發展特色是航太與太空技術。歐盟有兩個重要的航太發展中心,一個設在法國,另一個就在捷克,顯示捷克在太空領域擁有競爭優勢。
至於在半導體產業,捷克技術層次並不高,先前境內擁有8吋廠、0.6微米(等於600奈米),另外安森美已於羅斯諾夫投資20億美元生產碳化矽(SiC)半導體,產品應用則以汽車、工業、雲端、AI用的電源半導體為主。
捷克還有一個很強的領域是檢驗(inspection),在被稱為「捷克矽谷」的布爾諾,有一家電子顯微鏡公司FEI,幾年前被Thermo Fisher收購。此外,在舊蘇聯時代,捷克與斯洛伐克是汽車生產重鎮,歐洲Skota汽車主要在捷克生產。因此,捷克在精密機械、真空、光學等領域的製造及加工,都有一定實力。
另外,東歐還有幾個國家,擁有600萬人口的斯洛伐克,目前也是歐洲汽車組裝地,也研發電動車逆變器。
至於人口4000萬的波蘭,也是電子大廠在東歐的主要製造地。波蘭是歐洲電動車電池的主要生產國,電池產量名列全球第2,僅次於中國。
另外,英特爾目前在波蘭格但斯克設有軟體研究中心,原本計畫要在波蘭投資先進封裝廠,但後來因業績財務不佳而取消。
波蘭的人口多、人工便宜、科技教育強,且地理位置靠近德國,未來台積電ESMC開始量產,可與德國、捷克形成「晶片三角」,發展半導體供應鏈聚落。
擁有300萬人口的立陶宛,傳統上是鐳射技術的強國,大學生第一志願是念物理系。台積電目前推動矽光子技術的發展,要將電子與光子整合,其中鐳射是矽光子技術的重要基礎。
還有一個人口僅120萬的愛沙尼亞,這是一個被世人關注的數位大國,在無人機與航太產業也都有布局。愛沙尼亞曾打造出舉世聞名的數位身份證系統,即便鄰國俄羅斯頻頻發動資訊攻擊,愛沙尼亞卻能在保護個人隱私與資訊安全下,提供便捷的數位服務。
台灣發展太空產業 必須在國際市場有競爭力
台灣在面對與歐洲各國合作時,東歐與西歐的情況顯著不同,台灣過去把目光放在如何與西歐國家合作,但現在則可以多思考與東歐國家的聯盟,因為除了台積電這種超大企業之外,台灣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與這些小國談合作會很合適。
至於要如何建立與捷克等東歐國家的合作?原則上,許多國家目前看上的都是台灣的半導體與AI產業,因此有合作意願,台灣可以利用這些優勢,去交換別人較強的技術與產業經驗,尋找互補機會,應該是目前雙方合作的基本邏輯。
例如,台灣發展航空、太空的實力並不強,捷克則是歐洲發展太空科技的重鎮,雙方合作的空間就很大。
近來總統賴清德視察太空中心,也勉勵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台灣要「競逐太空、探索海洋」。其實,台灣發展太空商機時間很早,1991年就成立太空中心,主管單位是國科會。台灣第一顆衛星福衛1號在1999年就發射成功,如今福衛8號預計今年10月將升空,而且自製率已達84%,算是很不錯的成績。
近幾年,政府對太空產業的發展計畫,也在經費及法規上都有加速,例如太空發展三期計畫已延長至2031年,另外經費從251億元提高至650億元,還有太空發展法的立法,以及將太空中心從財團法人改為行政法人,代表台灣要長期投入這個產業的發展,這些都是推動太空產業的重要政策。
太空產業如今會被看重,不只是地緣政治的推波助瀾,軍工國防與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更重要的是,太空也是一個規模不小的產業,整體產值可以達到半導體產值的七成以上。
根據Omdia的資料,2023全球半導體業產值是5448億美元,而根據SIA的報告,2023年的全球衛星產值為2850億美元,至於太空經濟的整體產值則達到4000億美元,約等於半導體的73.4%。
不過,發展超過三十年的太空經濟,即使前面提到,福衛8號衛星的國內自製率已提高至84%,但是,自製率只是個指標,若拿台灣發展其他產業的標準來看,這個成績是夠好的嗎?在台灣有形成一個產業鏈嗎?這些恐怕都可以再多加檢驗,也可以仔細檢討。
有熟悉衛星產業的朋友跟我說,台灣在福衛5號以前,為了確保發射一定成功,在設計衛星時,許多系統與零件都以採購國外廠商為主,因此自製率並不高。
如今,進展到福衛8號,雖然自製率有進步,但若以產業發展的目標來看,台灣尚未有能力賣出一顆衛星到國際市場,這也代表這個產業還沒有在台灣立足,離產業基礎的扎根及商業化的落地,都還有很大距離。因此,若以台灣最成功的半導體發展經驗來看,台灣的太空產業,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就像50多年前台灣發展半導體,當時台灣根本沒有經驗,因此先從美國RCA取得技術授權,派了三十多位取經大使去學習,把技術帶回台灣,並在台灣生根發展。
而且,技術取回台灣後,工研院思考的是技術要能商業化,要做到足夠的品質與價格競爭力,把IC賣給其他國家。只有進入國際市場與其他國家競爭,才是真正的商業化落地,也才是產業扎根發展的關鍵。
因此,台灣若要發展太空產業,應該要向其他先進國家尋求合作,學習別人的優點,從基礎上建立競爭力。至於接下來的目標,則不只是台灣自己的衛星可以打上去,還要在國際市場中具備競爭力,做出夠好的衛星與其他對手競爭,這才是產業發展的最終目標。
與東歐國家交流 需要台灣政府各部門合作
而且,不只半導體或太空產業的發展是如此,像鐳射與光學領域也是如此,東歐國家擁有台灣沒有的優勢,這是我們可以利用半導體優勢,與歐洲創造出來的合作空間。
因此,我在很多演講場合中也提到,最近很多人關心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的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看過這部紀錄片的人都很感動,這也是很少數可以凝聚藍綠不同人馬的議題,今天我們回顧這段歷史,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從走過的路中學得經驗脈絡,思考為何一個產業可以如此成功,並且在未來的選擇上做出更有智慧的判斷。
我認為,半導體的成功經驗,不只很多人付出青春與汗水,更是在許多過程與環節上有所堅持,如今台灣還在很多新產業努力扎根,不管是太空、矽光子、汽車或能源,都可以思考要如何學習運用這些智慧。
前台積電研發展處長楊光磊,日前剛從捷克訪問回來,在和捷克朋友深入了解後,他也看出一些台捷交流為何卡關的問題。
他說,政府目前是以外交經費補貼的方式,在做兩國產業合作的交流,但是,外交經費從政治著眼,可是產業合作必須回到商業判斷,這種作法成功的機會很小。此外,政府其他部會與資源無法跟上,例如其他單位覺得那是外交部的事,沒他們的事,很多合作因此難以展開。
他也發現,捷克這一方也有錯誤期待,覺得不需太多投入就能獲得結果,但捷克若想在半導體尋求發展,也必須要做更多事,投資更多錢。光靠外交經費補貼,只會養出媽寶,絕對不會成功。
楊光磊一向快人快語,但他的觀察很直接,把目前台灣與東歐的合作問題直接點出來。我也採訪其他與捷克等東歐國家有交流合作的當事人,部會彼此沒有協調,國科會、工研院及經濟部等資源沒有跟上,甚至出現有人從捷克帶回連繫窗口,但沒有人銜接,三個月之後才找到人的現象。
有人說,對比當年半導體發展的決策,過去是黨國體制,從上而下的決策速度快,但今天台灣需要遵循民主程序,決策效率一定慢,要重現半導體的奇蹟應該很困難。
不過,我寧可相信的是,即使環境不同,但現在台灣的實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條件比過去不知道好過多少倍,當然可以做得更好,只要政府幫忙打開合作大門,其他交給民間去做就好了。
小英總統的歐洲行,為台灣與歐洲打開一條路,在大部分都沒有正式邦交的國家,先撒下種子,也等於是為很多台灣企業,開啟了合作之窗,未來可以建立更多實質合作的關係。
半導體是台灣被世人關注的重點產業,五十年來從無到有,從邊陲到核心,這其中有許多前人智慧的結晶,以及台灣發展產業的經驗談。《造山者》的製片蔣顯斌說,這是一部「向過去致敬,向未來提問」的紀錄片,我相信,台灣也需要好好想想,向未來提問,在半導體之外,五十年後台灣需要哪些新產業,又要如何做才能達成目標,這應該是當前朝野上下很重要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