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英國加稅將有反效果

英國加稅將有反效果

2009-12-24 14:57

加強監管,控制風險,令金融業收入與風險掛鉤,都是應該的,不過凡事都有度。過激政策,只能起到反效果。

十五年前,筆者剛入行時去見歐洲客戶Roadshow(路演),倫敦、巴黎、米蘭、法蘭克福以及日內瓦是必去的。

 

十年後,在倫敦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而其他歐洲城市,則變得可去可不去了。

 

因為在一九八○年代的金融改革(Big Bang)之後,倫敦的金融業迅速崛起,倫敦城(the City)以及後起的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的資產管理業繁榮發展,衍生商品交易也大幅增加。

 

歐洲其他國家將越來越多的資金交給英國公司管理,國際投資銀行及其他銀行也積極以倫敦為基地,擴充對歐洲的業務。倫敦成了公認的歐洲金融中心,金融業占到英國整體經濟近一八%,是已開發國家當中最高的。

 

然而,英國政府卻向這隻下金蛋的鵝舉起了屠刀。布朗政府宣布對銀行分紅加徵五○%的特別所得稅,連同四○%的所得稅,金融從業員所負擔的稅率可能高達九○%。

 

金融業的貪婪無度,幾乎將世界推向破產的邊緣,也令英國的納稅人付出沉重的代價。在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失業狀況持續惡化之時,投資銀行又要大發分紅,的確令人感到「是可忍,孰不可忍」。不過,加稅卻達不到預期的正面效果。

 

金融業中真正賺大錢、發大筆分紅的,是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的自營交易部門。這些部門只需要一台電腦,一部電話及一條彭博(Bloomberg)線即可運作,在資訊化的世界中,身處倫敦或在馬達加斯加,對於交易來說其實差異不大。

 

加稅只會逼這些金融業人員搬離英國,卻不能降低風險,因為英國的銀行還是借錢給他們。他們的撤離,勢必影響交通、餐飲、房地產等各行各業。加稅不僅難以為英國帶來稅收,反而削弱經濟活力,最終納稅人未得其利卻受其害。可見布朗政府此舉的惟一解釋,是打民意牌,為明年的選舉做點似是而非之事。

 

不僅英國如此,法國也有類似的舉動。此外,歐洲在金融監管上一意收緊,嚴重加重金融業的營運成本、監管成本,勢必導致金融業的出走。

 

加強監管,控制風險,令金融業收入與風險掛鉤,都是應該的,不過凡事都有度。過激政策,只能起到反效果,令資金流向更大的經濟體(美國)或更有活力的經濟體(亞洲)。

 

再過幾年,或許出公差不必去歐洲了。
(本專欄隔周刊出)

延伸閱讀

美政府傳要查輝達、微軟、OpenAI壟斷AI產業…為何被盯上?陸行之曝可能原因:台積電恐被拖下水

2024-06-07

50歲勞保年資滿25年,老年給付可以領多少?2張表無腦看:一次領還是月領好?年金改革有什麼影響

2023-09-05

失業勞保中斷,收到國民年金繳費單,欠費不繳會怎樣?配偶會被罰款?國保常見5大問題一次搞懂

2023-09-12

勞保年金越晚領不見得越有利...65歲退休領反吃大虧 達人試算破解勞保「陷阱題」:早2年多賺25萬

2023-10-28

不只台積電,輝達也來了!高雄房價Q1漲近1成「晚3個月買要多掏百萬」…楠梓中古屋更是翻倍漲

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