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處中國的地理中央,南北交通與長江河運的樞紐之地,湖北人個性剛硬,一般人皆以「天上九宮鳥,地下湖北佬」來形容湖北人難搞。湖北省是國營企業的重鎮,武漢的鋼鐵廠,與裕隆汽車合作的東風汽車,以及遍布全省的基本金屬、紡織企業,構成了湖北的經濟主體,在沿海省分快速發展的同時,湖北卻承受「國企改革」的強大衝擊,經濟表現與沿海省分形成嚴酷的對比。
去年,總部在湖北宜昌市、曾經是湖北國營企業股票上市標竿的「猴王股份」,爆發高階經理把上市公司當作「提款機」,挪用巨額資金,導致公司資不抵債的惡性犯罪;不久之後,湖北省有三個大型國營企業的總經理陸續被員工殺害,全都是因為「國企改革」引起的糾紛所致。
從一九九七年總理朱鎔基舞動國企改革的大旗,湖北的國營企業就面臨一波又一波的整頓裁員,三年之內新增下崗工人超過百萬,湖北首府武漢市出現一條「破產街」,位於武漢市的中北路,兩旁是武漢電視機總廠、武漢手錶廠、武漢重型機床廠、國營六八○三廠等,總長五公里的中北路,都是破產歇業的國營企業,以及下崗無業的工人。
中國的經濟改革,其實是一場「與癌症競賽」的生死戰,是「凋敝的農村與繁榮的城市」、「衰敗的國企與新興的私企」的鬥爭。一方面,外資與私營企業在市場的吸引下,不斷成長茁壯,資金湧入上海、深圳等臨海城市,創造繁榮景象;另一方面,計畫經濟下的國營企業,卻在內地不斷吃掉市場經濟的果實。
中南海的領導們深知,只有徹底貫徹國企改革,割掉虧損與賠累的包袱,才會有腳踏實地的經濟發展。
最近,中國政府發布國企改革成效新聞稿,宣稱在二○○○年「達標脫困」的國企改革,繼續在二○○一年取得重大成就,國營企業的盈利總額達到二千三百億元人民幣,創下歷年來的新高。
這個數字,與筆者在中國各地所見的實際狀況,實在有些差距,經過一番抽絲剝繭,終於發現其中的奧妙。
國企盈利二千三百億人民幣的真與假
原來,去年這二千三百億元人民幣的盈利,前十大龍頭企業,包括中國電信、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上海一汽大眾等,就貢獻了一千九百多億元。這其中,中國石化與中國石油兩家公司,由於剛剛在紐約股票上市,必須對全世界的投資人交代,因此兩家公司就包辦了九百多億元的盈餘;另外五百家國家重點支持的大型國營企業,則又提供了五百多億元的盈餘;剩下總數一萬五千家國企,基本上繳了白卷。
也就是說,中國的國企改革,與「上海浦東」有異曲同工之妙,把國家所有的資源集中到極少數的企業,頂尖的企業發出燦爛的鑽石光芒,但是遍布中國三百萬平方公里的各地企業,卻是哀鴻遍野,難以脫困。
正如武漢破產一條街所透露的訊息,中國國企改革的本質正是保大去小,犧牲掉基層民眾的根本利益。過去四年,在國企改革的旗幟下,各省市的棉紡與毛紡工廠、煤礦與冶煉工廠、基礎加工與機械工廠,都在行政力量下被大幅關廠,強迫中小型鄉鎮企業退出市場,關廠歇業的國營企業超過一萬家,如此創造出大型國企的利潤空間。
雖然,國務院宣布二○○○年國企虧損家數,從一九九七年的六千多家,減少到二千多家,但是,從中國經濟體改辦公室的統計數字卻發現,在達標脫困後的半年(二○○一年年中),國企虧損的家數竟然又從二千家一下子跳增到七千多家,有高達四成的國營企業呈報了虧損。排除前五百大國企之後,其他一萬五千家「中小型國企」加總起來的盈餘,只有九億多元,平均一家一年賺六萬元人民幣。
然而大型國企雖然獲得大量的國家資源,實際上卻沒有產生真正的競爭力。相反的,從市場經濟取得的巨額資金,卻被國營企業消耗誤用,抵銷人民辛苦賺來的資金。
上海與深圳上市的一一六四家公司,正是國企改革的標竿,中國股市的上市公司全部都是各省市的標竿國企,北京政府多次宣稱,中國股市的存在,實際上「是為國企改革服務」的政策工具。
這一千多家龍頭國營企業,去年從股票市場吸收了一一六五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平均一家一億元是個巧合),但是,股價指數卻從高點下跌三成,流通股的總市值跌掉六千多億元人民幣。而根據最新的估算,這一千多家上市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五千二百億元,創造出的盈利總額卻還不到五百億元,而且可能會有兩成的公司出現虧損。
而更為開放的香港股市,有許多更具代表性的龍頭國營企業,不幸的是,從香港股市的「國企股指數」來看,國企改革卻是每下愈況。
國有股減持一提出股市就大跌 成為無人敢承擔的
一九九三年,朱鎔基出任人民銀行行長,開始逐步推動國企改革,鼓勵龍頭國企到香港上市取得資金。九三年七月,青島啤酒成了第一家在香港上市取得資金的國營企業,隨著國企改革的熱潮,香港國企股指數在一年後創下六千點的紀錄,不料,六千點就此成為歷史高點。
九七年,在香港回歸的熱潮下,百富勤證券主辦北京控股公司到港上市,再度鼓動香港股民排隊認購,一度突破六千點的紀錄,但是北控炒作曇花一現,香港國企股在九七回歸之後暴跌,至今剩下二千點,只有九七高點的三分之一。
前後十年的整理,號稱脫困達標的國企改革,其實成就有限。北京的策士們繼續提出新的口號,認為「股份制改造」是國企下一步要走的大道,而占上市公司股本六成的「國有股減持」,則是確保國企改造成功的不二法門,然而國有股減持一提出就造成股市大跌,在十六大江澤民政權交替之際,成了無人敢承擔的燙手山芋。
根據中共國家計委的統計,改革開放二十年後的今天,來自於外企與民間企業的「市場經濟」,已經占全國生產總值的五成;國營企業所代表的計畫經濟,則占據另外的五成。五成的市場經濟力量不斷茁壯,但是集中在沿海幾個城市;另外五成的國營企業經濟,則遍布在大江南北,仍然仰賴國家的資助。
中國的經濟架構,其實正是一腳強、一腳跛的跛腳型經濟,而跛的那隻腳,則只有極少數的樣本型國企,獲得國家全力灌注資源,展現「鑽石級」的光芒,其他一萬五千家,仍然躺在奄奄一息的生死線上。用一隻強腳拖著一隻跛腳跑步的中國經濟,正是「凋敝的農村與繁榮的城市」、「衰敗的國企與新興的私企」的鬥爭,中國的「市場經濟」,現在才剛剛要開始接受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