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政府三大錯誤 讓台灣經濟沉淪

政府三大錯誤 讓台灣經濟沉淪

楊紹華,研究員/孫蓉萍

產業動態

shutterstock

821期

2012-09-13 09:50

平均薪資倒退十四年、出口衰退居四小龍之最,高材生選擇遠離家園當外勞……,這些現象,是台灣長期經濟病的難堪結果。二十年來,產業只會砍價競爭,政府忽略加值思考,這場源於苦勞思惟的經濟病,正讓台灣付出慘痛代價。

「我不在乎履歷空白兩年,反正,台灣的工作機會也不需要太多專業,要的只是苦勞。」「既然都是做苦勞,我寧願選擇薪水比台灣多五倍的澳洲。」這是一位台灣年輕人的心聲。

此時此刻,他正在澳洲打工。他幫澳洲人剝羊皮,他的薪水被中國來的仲介老闆抽成;而他所畢業的清華大學,被稱為是台灣一流的國立大學。他是台灣最優秀的孩子之一。

他的人生閱歷或許才剛開始,但他的心聲,卻是一針見血的精準直指台灣經濟病核心─只要苦勞,不問專業。

「台灣經濟生病了,薪水倒退是這場大病的結果,而病的根源,是這個國家從上到下,從政府官員到民間產業,腦袋裡只有降低成本這件事。」看見主計處公布七月國人整體平均薪資倒退十四年的消息,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如此評論。

在他的解讀中,薪水不漲、出口衰退、成長停滯,甚至是愈來愈明顯的「台勞輸出」趨勢,這些最近讓每一位台灣人感到痛苦、難堪、甚至恥辱的困境,都與台灣「走錯路線」脫不了干係:在「壓低成本」與「提高價值」的岔路口,台灣選擇了前者,一條注定走向殺價競爭的血路,走到今天仍未改變。

台灣價值沉淪的結果,是讓最優秀的年輕人寧願出國當台勞賺錢,也不要留在台灣苦等工作與加薪;而台灣價值沉淪的故事,大致可從九○年代台灣製造業西進外移開始說起。

 

製造業沉淪 引以為傲的出口產業已「菲律賓化」


九月初,在東莞設廠的資深台商黃先生回到台灣,「訂單少得可憐,回台灣散散心吧!」他在一九八○年代初期創業,走過台灣最輝煌的創業年代,他的工廠以生產旅行箱為主,「創業初期,我在台灣做旅行箱賣到美國,毛利率可超過五○%!」

但接下來的三十年,黃先生說,自己幾乎是一路在和「降低成本」打仗。

八○年代後期,台灣的勞工、環保意識逐漸提升,黃先生的工廠面臨成本上漲壓力,一九八六、九一年,他分別到泰國、中國開拓生產線,利用廉價勞力維持住一定的毛利率。接下來,隨著中國經濟成長,「我要不停地想辦法,應付逐漸攀高的當地薪資水準,以及快速上漲的原料價格。」他不斷擴大規模,用經濟規模來壓低單位成本。「但到現在,我發現自己好像找不到出路了。」

旅行箱的毛利率已從早年的五○%降到三%,甚至更低。黃先生說,過程之中他也思考過轉型、升級、打品牌,「但我人生最精華的幾十年都在和成本打仗,從來沒想過品牌怎麼做,我根本不會那些東西,也找不到人幫忙。」

吳中書表示:「很多人說,台灣今天的困境是因為九○年代製造業外移中國的結果,但我認為製造業外移不是壞事,壞的是,留在台灣的產業沒做好,尤其是服務業。」製造業要升級,必須仰賴更好的服務業提供支援,但台灣服務業的發展卻是從九○年代中期之後開始「牛皮化」。

升級不力的結果,是製造業只能繼續走在廉價競爭的路,台灣出口產業的競爭對手,檔次正在快速降低。

「台灣一直和韓國比較,但根據我的研究,台灣出口產品的對手早已不是韓國,和我們最像的,是菲律賓。」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說。

從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資料庫裡,不難佐證鄭貞茂的說法。一九九○年,台灣與韓國、中國、菲律賓等國家的主要出口產品相同,都在力拚成衣紡織外銷;二○○○年,台灣靠著資通訊產品殺出血路,反倒是韓國與菲律賓的主要出口產品相同,都是電子零件。

當時間走到一一年,韓國的出口大軍已經改頭換面,機械、運輸等重工業成為主力,占比達到三七%,而台灣與菲律賓,則同樣是以電子零件為出口大宗。

說台灣經濟「菲律賓化」或許有些誇張,但至少從主要出口產品的比較來看,台灣的確正在向菲律賓看齊。

 

服務業沉淪 宏達電失色 是台灣服務業的全面潰敗


關於服務業與製造業的關係,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舉出一例。「宏達電最近被打得滿慘的,這代表的其實不只是宏達電被打敗,更象徵了台灣服務業的全面潰敗。」他說:「宏達電輸在哪裡?輸在內容、設計、行銷廣告、智財權大戰、購併案的評估,這些層面都不是宏達電所屬的製造業,而是屬於服務業的領域。」

因應台灣經濟困境,政府喊出不少口號,其中包括「製造業服務化」,用專業服務業為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助力,這句口號,其實正是黃先生的旅行箱工廠迫切所需,但學者卻悲觀地認為,以目前台灣服務業的能量,對製造業的幫助有限。

 

談及服務業的沉淪,吳中書把矛頭指向政府。「服務業賣的是專業,要提升服務業,政府應該帶頭示範尊重專業,引導民間思惟從一味的降低成本,逐漸轉變成利用專業提升價值。但我看到的不是這樣。」

 

吳中書想到了許久之前的一段場景。一九八七年,中研院舉辦研討會,一位老教授對他抱怨,研討會給到場學者的評論費十年沒有變過,不管物價、薪資漲了多少,一直都是兩千元。吳中書笑著說:「到政府各單位開會提供意見,往往要耗時一整個下午,還得先準備資料,而一直到今天,我在政府單位拿到的評論費,還是和當年的老教授一樣,兩千元。」

 

「在中國大陸參加研討會,包吃包住包機票之餘,評論費大概是五千元人民幣起跳。」他說,政府帶頭輕忽專業,讓台灣服務業無法從上到下形成有效的升級環境。「製造業與服務業本來應該是相輔相成,但在今天的台灣,反而是相互扼殺。」製造業得不到服務業的支援,而服務業也因為製造業埋首於降低成本,少了提供高價值服務的市場空間。

 

「所以,愈來愈多的台灣會計人才,開始放眼中國市場。」勤業眾信審計部營運長郭政弘表示,相較於台灣製造業習慣於降低成本,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需求強勁,所需要的會計服務也明顯比台灣複雜許多,因此,整個市場的薪資水準能夠大幅墊高,「以六、七年以上經驗的人才來說,中國的薪資水準約比台灣高出五成。」

 

事實上,如果比較亞洲各大城市服務業薪資,也能看出台灣服務業發展的困境。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二○一一年資料,在雅加達、北京、上海、首爾等地,服務業主管的平均薪資都能比整體就業市場主管平均薪資高出兩成以上,而服務業主管薪水最不突出的城市,一是台北,二是菲律賓的馬尼拉。


台灣的出口產品正在和菲律賓看齊,而台灣就業市場對於服務業的重視程度,看來也已和菲律賓一起在亞洲吊車尾。

 

台灣經濟

▲點擊圖片放大

 

購買力沉淪 對外購買力偏低宛如勞力輸出國

 

說到政府腦袋的謬誤,吳中書再舉一例,「台灣官方很喜歡用『購買力評價人均GDP』來自我安慰(註:指台灣通膨較低,物價相對較便宜,因此國人在島內消費力較高)。」他解釋,「購買力評價人均GDP」,代表國人在「台灣島內」的購買力,「官員強調『對內購買力』,就代表他們不重視專業精神。」他批評,「政府好像是在對著國人宣揚,你看!台灣什麼都便宜,各行各業的收費都很廉價,所以生活在台灣島內,其實你的購買力是很不錯的。」他苦笑兩聲繼續說到:「但這真的值得高興嗎?我們不是應該注重附加價值的提升嗎?便宜、廉價,其實就代表我們的服務不夠專業,不能藉由專業拉高價格。」

 

今年五月間,媒體報導台灣人均GDP遠遠落後於韓國,五月三十日,中央銀行即發布新聞資料,強調若比較「對內購買力」,台灣不但遠勝韓國,甚至超過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

 

亦有學者指出,對外購買力的強弱,才是一國經濟向上走或向下走的重要影響因素。「如果對外購買力不夠強,自然不易從國外引進島內缺乏的產業創新元素。」

 

他以三組國家比較分析,瑞士、瑞典等強國的共同特質,就是對外購買力明顯高於對內購買力;「再看亞洲四小龍,也只有台灣的對外購買力明顯偏低。」

 

最後,他攤開了幾個亞洲勞力輸出國的資料,「○九年以前,在亞洲,這些國家和我們最像,印尼、泰國、菲律賓、越南。」數據顯示,這些把台灣當成勞力輸出對象的國家,原來和我們一樣,都是對外購買力相對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九年之後,隨著東協經濟加速發展,這些國家已經逐漸改善對外購買力的強度。「只有台灣,還是走在過去的老路,再這樣下去,我們會不會真的變成輸出台勞的國家?」

 

影響對外購買力的重要因素就是匯率,匯率強,對外購買力就能提升,「國家靠著製造出口賺了外匯,本來就應該提升匯率,才能幫助國內引進更好的服務、資源或關鍵技術,看起來,全世界好像只有台灣不是這麼想的。」

 

錯誤的產業政策、貨幣政策,帶著台灣走在「創新無力」的苦勞路線,「這樣一來,產業界要取得更多元的創新技術,只有透過吸引外資直接投資一途,讓外國人帶著技術來台灣。」鄭貞茂說。

 

可惜,在這最後一個刺激創新的著力點上,台灣的表現同樣也在向下看齊。根據CIA(美國中情局)統計,截至一一年年底,台灣的「外人直接投資總額」為六五三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五十名,放眼亞洲主要國家,台灣只比菲律賓高,甚至不如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在吸引外資這一環,台灣同樣淪為亞洲的輸家。

 

台灣為何沒有吸引力?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表示,吸引外資的條件,不外乎是基礎建設、環境、人才,以及制度、法律、規章的進步程度,「這些項目的強或弱,說穿了,就是要看政府的效率與執行力。」

 

他認為,台灣的問題,在於政府沒有清晰的願景目標。沒有目標,各單位於是只求自保、政策不願彼此配合,「最近你就看到,對於開放郵政儲金投資公共建設的議題,金管會與中央銀行大唱反調,凡此種種,行政效率當然高不到哪裡去。」

 

關於政府的效率低落,在一場研討會中,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辛炳隆說得更是直接:「十幾年來,政府財經政策只是把名稱換一換,內容其實都一樣,根本什麼政策也沒有真正落實。」

 

台灣經濟

▲點擊圖片放大

 

台灣經濟

 

台灣經濟

 

施政效率沉淪 十幾年來政策都沒有真正落實

 

如何搶救台灣經濟?吳中書說,「目標要明確,現階段就是想盡辦法刺激內需!」他認為,台灣經濟二十年來走錯路線所造成的畸形之一,就是產業結構嚴重傾斜於製造業,攸關內需的服務業價值則持續弱化。「我們關起門來自我保護、苦思如何幫製造業降低成本,但別人已經用強大的服務業,大幅拉高製造業的價值了。」

 

梁國源也強調「目標明確」的重要性,他回憶,七○年代的十大建設雖有「十大」,但所涉及的範圍只有兩個:交通和基礎工業,所以全民從上到下都知道政府究竟要什麼,有目標就一起拚。「現在政策一大堆,但你說得出黃金十年、愛台十二項建設要的是什麼嗎?」

 

他繼續回憶:「我年輕的時候,一向都是韓國人在追台灣,從沒想到會有這樣一天,台灣不但被韓國人追上,還被打得這麼慘。再這樣下去,會不會有一天,我們真的會被菲律賓追上呢?」

 

會不會有一天,台灣真的被菲律賓追上呢?再不解決台灣根本的問題,未來,我們的孩子都將淪為台勞!

 

台灣經濟

▲點擊圖片放大

延伸閱讀

0056、00878、00919…這檔ETF「息利雙收」!存股達人點3大優勢:一次就領20萬股息

2024-06-04

00919準備除息!配息0.7元新高、26元近高點怎麼買?存股老手2算法反推人氣王「便宜價」

2024-06-18

退休規劃怎麼做?50歲、65歲投資指南:本金500萬,存股00919+2檔ETF+勞保年金,月領5萬被動收入

2024-06-13

00919成分股電子金融都包,26.X元會太貴?他用公式揭便宜價:年化配息率保守都有7%

2024-06-13

00878、0056、00919…從18歲到80歲如何配? 專家解讀:配息型ETF,7%以上我才能接受!

202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