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共有728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3
產業時事

半導體人才系列報導》「連台大新生的成績都往下掉!」新一代人才危機浮現,恐怕與108課綱有關?台大教授的教學第一線觀察

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地位眾所皆知,但在部分從業人士眼中,半導體人才危機已明顯浮現,因為少子化造成大學生人數逐年減少,投入理工科系比例又一年比一年低,意味大學理工科系學生規模正加速縮水。另一個浮現的危機,就是人才素質弱化,而且這從12年國民教育108課綱實施後,進入大學的第一批學生,也就是目前大一學生的基礎學科能力表現弱化,就清楚反映出來。國立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張耀文教授長期投入半導體相關人才教育,在教學現場也有第一手觀察。他憂心忡忡地指出,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根本,人才培育的問題影響產業很大。他認為,如果台灣不改變108課綱對於自然學科的過少必修時數,真正重視對高中學生的數理教育,7~10年後台灣半導體產業是否仍有目前這樣的人才優勢,將是一個大問號。

日期:2023-05-03

產業時事

草案初審通過 病患權益、醫病利益關係仍存疑慮 再生醫療雙法拚三讀 兩大爭點擺不平

今周刊編按:經過漫長的五年協商,「再生醫療雙法」因各界認知歧異,再度錯過5月底結束的立法院會期三讀時機。然6月加開的臨時會料將聚焦大法官人事案、「性平三法」修法,再添再生醫療雙法闖關三讀的變數,恐致又得延到新會期才有機會處理。歷經立法院初審及朝野協商,再生醫療雙法爭點逐漸收攏,針對其中最關鍵的爭議條文,衛福部參考醫藥界、學者意見「大翻修」,卻反倒引來部分立委反對,卡關癥結為何?

日期:2023-04-26

產業時事

漁獲量少近6成、魚種消失逾7成⋯海洋保護區無「法」管:企業以行動護海保地球,應加速海保法!

在422世界地球日前夕,《今周刊》1374期針對全臺灣海洋保護區現況展開調查,發現臺灣雖已設立47個海洋保護區,但因長期缺乏監管人員,再加上法源分散,變成權責混亂的多頭馬車管理,讓保護區淪為「紙上公園」。根據中研院長期監測結果,臺灣北部海域魚種近15年內,已從142種銳減至37種,相當於逾7成魚種消失,而沿海與近海漁獲量也下跌超過50%。

日期:2023-04-20

產業時事

喜好大自然、對文史感興趣…中研院志工招募活動開跑,符合「2條件」快來報名

中央研究院志工招募活動開跑!今年需求單位包括歷史文物陳列館、生態池、國家生技園區,其中,文物館需招募週末值勤的志工。資格條件包括:能全程參加基礎訓練與特殊訓練課程,以及依各服務地點要求之服務時間提供服務,服務期間至少連續6個月以上。召募期間自4月1日至5月31日止。

日期:2023-04-12

產業時事

全國首件聚焦生技產業BOT案-台北生技園區正式落成啟用, 創逾3,000個就業機會,年產值超過500億

台灣首件聚焦生技產業聚落發展的重大指標型建設「台北生技園區Taipei Bioinnovation Park」今3/30(四)隆重舉辦落成啟用典禮,在臺北市市長蔣萬安、世康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黃茂雄董事長及逾300位國內外重量級貴賓共同見證下圓滿成功,也象徵著台灣生技產業發展迎來新的里程碑。

日期:2023-03-31

產業時事

56%未婚族想結婚生子,卻因兩大因素難圓夢...「2023年台灣婚育意願大調查」結果公布

台灣少子化問題嚴峻,關鍵原因在未婚族群逐年擴大。《今周刊》3月30日發表「2023台灣婚育意願大調查」,結果發現台灣未婚族56%想結婚、生子,卻因「找不到對象」、「經濟條件不足」兩大因素,難以步入紅毯。

日期:2023-03-30

產業時事

接下國光生技董座 從扛起15億積欠貨款到國產疫苗圓夢 專訪詹啟賢 首談腸病毒疫苗9年研發路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各國政府爭搶疫苗的狀況,讓台灣對自製疫苗的重視度也加倍提升。今年一月,國光生技的腸病毒疫苗完成取證上市,這支國產疫苗如何熬過多年開發歷程?

日期:2023-03-22

產業時事

先丟千萬補助給民間建站 再花逾兩千萬打造TOAJ 國科會補助疊床架屋 學術平台恐淪蚊子館

為提升國內人文社會學術研究的國際曝光度,國科會規畫三年內耗資兩千多萬,打造名為TOAJ的期刊平台,卻引來浪費公帑質疑,問題究竟出在哪?

日期:2023-03-22

職場生活

邁向「2023幸福防疫」 專家盼抗病毒藥物可自費、增列重症風險因子 專家小組將研議

在各國逐漸解除新冠肺炎防疫限制後,專家、學者建議能將公費抗病毒藥物開放自費,給予民眾選擇權。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目前抗病毒藥物Paxlovid在申請藥證,申請完成後醫療院所將可自行採購使用,讓未達公費投藥標準,但自認有風險的民眾可採克流感的模式自費。專家、學者也建議能將高血壓、納入COVID-19的重症風險因子,也將肥胖的BMI標準下修至27,以及放寬列入60至64歲高齡者,以利及時投藥治療。莊人祥表示,會將這些建議帶回給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討論。

日期:2023-03-13

職場生活

從SARS、MERS到COVID-19…下次何時再來襲?冠狀病毒之父:只要有人類,就有更多會出現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逾3年,有「冠狀病毒研究之父」之稱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直言,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人類冠狀病毒出現,且被間隔期間將會變短,但他樂觀認為在此次疫情後投入更多經費、設備與研究量能,會更有信心、能力與方法去應對。對於相當具爭議性的COVID-19起源究竟為何,賴明詔解釋目前這支病毒的起源有兩派主流說法,分別是「自然基因交換說」以及「實驗室製造說」,但他坦言此事目前仍是「羅生門」,真相為何尚無法確定。但賴明詔認為,在COVID-19疫情出現後的1年內,就研發出多款疫苗,遠快於以往的10年,人類很幸運,這也見證科學的偉大,至於疫苗的有效性,他認為疫苗開發須具科學證據,有效與否,不是也不應靠自己判斷,應信任科學。

日期: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