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交車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交車共有243項結果
國際總經

BMW「最慘車款」一天賣不到2台!外媒爆停產「已從2024年車型系列刪除」:沒對手卻賣不動

BMW於2017年推出的6-Series Gran Turismo(6系列GT)是一款獨特的旅跑車款,其優雅流線外型,深受外界讚賞與好評,但後續銷售成續不盡理想。去年在德國只賣出509輛,目前在部分歐洲國家作為機場和飯店專車,由於買氣不如預期,傳出6系列GT將在今年秋天停產,明(2024)年從車型系列中刪除,不過BMW官方尚未做出回應。

日期:2023-08-05

政治社會

等了7年,斥資173億「機捷A22老街溪站」通車,8月底前給3優惠好康!A23中壢站施工進度曝光

機場捷運A22老街溪站周一(7/31)正式通車,桃園市長張善政在營運通車典禮上宣布機捷搭乘人數日前已經突破每日10萬人,他也趁機向行政院喊話提出兩項訴求,包括機捷劃為中央運具,以及盡快著手採購機捷新列車車廂。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也當場回覆表示,行政院一定會給桃園捷運公司最大支持,未來機捷資產也會移轉給桃捷,屆時桃捷將得自行採購車廂。不過因為和川崎重工訂車要3年才交車,鄭文燦表示他已和交通部鐵道局商量先修正這段路線,讓購車計劃能在移轉資產前先定案,使發車班距未來能從15分鐘縮短為10分鐘。此外,因應機捷A22老街溪站通車,桃捷公司推出3項「好康」。第一,自7/31起至8/31止,民眾持電子票證等非現金支付方式,可在A22老街溪站、A21環北站兩站間免費來回搭乘、趟數不限,且可在A22站至A1台北車站間南下、北上,享部分路段5元到20元折扣優惠票價。第三,民眾可以A22老街溪站為起迄站,以5折優惠價購買原折扣為7.5折的7天定期票。

日期:2023-07-31

國際總經

全球瞭望》「半導體女王」蘇姿丰延遲來台要見誰?AI供應鏈準備衝一波

繼晶片大廠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5月訪台後,在科技圈享有「蘇媽」、「半導體女王」稱號的超微(AMD)執行長蘇姿丰本周訪台,但班機延誤,市場關注她後續行程,以其高人氣若確定來台,將讓台灣再掀一波人工智慧(AI)熱潮。而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將在本周公布第2季財報,投資人緊盯售價調降對獲利的影響。

日期:2023-07-16

傳產

李奧貝納前執行長連結北美資源 WAVE課程再進化 加國超級顧問出馬 升級台灣CEO品牌力

由李奧貝納集團前執行長黃麗燕領軍的「WAVE品牌領導學」課程,已經邁入第五年了。這一次,他們攜手加拿大品牌講師,為台灣中小企業注入不同的西方思惟。

日期:2023-07-05

國際總經

全球瞭望》美股上半年亮麗,下半年一樣順風?分析師透露3大隱憂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將本周公布第2季全球交車量,有望再度打破歷史紀錄。美股也將本周進入下半年,標普500指數上半年大漲近16%,歷史數據似乎顯示股下半年續漲有望,但分析師卻認為藏有隱憂。

日期:2023-07-02

理財

5月新車掛牌數創18年同期新高!這波強勁需求到何時?一文解析:「汽車類股」後續展望

今年5月新車掛牌數創18年同期新高,各大車廠滿手訂單,資金順勢簇擁汽車族群。這波強勁需求將延續到何時?汽車類股後續展望如何?

日期:2023-06-19

理財

投信拚上半年績效,跟著大戶上車作帳行情!建準、中裕...15檔「投信重點拉抬股」出列

今年台股以中小型股為漲升重心,使得共同基金的績效相對亮眼,進入6月,投信無不把握最後機會拉抬績效,投資人如何搭上這波作帳行情順風車?

日期:2023-06-07

科技

攏是為了車用IC》陳泰銘與劉揚偉半導體合作 兩年後調整方向 鴻海出2億吃下IC模組事業

鴻海(2317)與國巨(2327)於周三(5/31)共同宣布在半導體策略合作上的新布局。兩年前雙方合資的國創半導體,將把旗下的IC、SiC元件/模組產品事業,以新台幣2.04億元讓予鴻海新設立的IC設計子公司。兩個集團同時調整國創半導體股權結構,國巨將持有國創半導體 55%股權,鴻海持有45%,並由國巨集團董事長陳泰銘先生擔任國創半導體董事長。

日期:2023-05-31

傳產

「百萬有找」納智捷N7電動車要投產了!產能全開1天16hr年產11萬台,裕隆:足以對應接單

裕隆 (2201) 週三 (5/24) 召開法說指出,目前單班 8 個小時工廠產能 5.5 萬台,足以對應接單,維持相當的競爭力,其中,各界矚目的納智捷N7純電車款預計年底投產;就整體車市來看,全年新車銷售規模維持預估 42.5 萬台,但明年能見度還是有蠻多干擾,看不清楚,比較難判斷。

日期:2023-05-24

理財

投資策略 穩健族靠ETF分散風險、 價差族看技術面短打 造紙、新能源…碳權概念股教戰

近來「減碳」話題成為市場資金青睞的夯題材,其中擁有森林碳匯資產的造紙股漲勢最猛,新能源業與不受減碳衝擊、獲利成長的電子股也受青睞,投資人如何掌握這波「碳錢」商機、又能兼顧風險?

日期:20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