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固體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固體共有76項結果
政治社會

星雲大師荼毘出現25顆「珍珠舍利子」,驚人畫面曝光…曾說「我沒有舍利子」弟子親解有深意

今周刊編按: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2/5圓寂,享耆壽97歲。佛光山周一(2/13)上午為星雲大師舉行圓寂讚頌典禮,結束後進行「荼毘」(火葬),永久安葬於佛光山萬壽園。佛光山周二(2/14)證實,星雲大師荼毘後燒出25顆大小不等的舍利子。不過,星雲大師生曾說過,自己沒有舍利子,弟子妙熙法師進一步解釋,舍利是梵語,在印度火葬後的骨灰都稱為舍利,最早指釋迦牟尼佛自行火化後遺留下的靈骨,後來也指高僧圓寂火化留下的遺骨,有的呈現結晶體,且形色各異。大師說,佛陀不標奇立異,一生示教利喜,要讓人明心見性,在生活中給予人間社會服務與關懷,不一定要人崇拜舍利。所以佛陀自己都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因此大師認為,「我們不必太過強調舍利子的信仰,假如我們能在佛陀的舍利之外,懂得佛法的智慧、佛法的功用,了解佛法能讓我們安身立命,這許多的密行,比舍利子更為重要。」

日期:2023-02-14

國際總經

台灣碳排放佔全球不到1% 為何還要減碳?「當全球把減碳當成貿易談判,我們一定要減碳!」

中華開發金控(2883)與《今周刊》今(16)日舉行「解密綠色經濟,中小企業減碳論壇」,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處長兼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致詞時表示,台灣的碳(淨)排放量是2.66億噸,在全球佔比約0.53%,遠遠不如美國的11%,以及中國的20%以上。然而,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災難,影響不分國界,加上歐盟碳關稅可能在2027年正式上路,所以「台灣一定要減碳」,大家要一起努力。

日期:2022-11-16

健康

最新國人平均壽命出爐,10大死因之首竟減壽3.84歲!如何揪出致命殺手「靠這工具」

內政部今(14)日公布「110年特定死因除外簡易生命表」,內政部表示,110年國人一般平均壽命為80.86歲,如排除10大死因前3位的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肺炎,平均壽命將可分別提高3.84歲、1.56歲及0.91歲,顯示惡性腫瘤對平均壽命的影響最為明顯。

日期:2022-10-14

科技

10家半導體大廠齊聚 2022 TIE創新領航館 綻放創新力 帶動國產自主技術飛躍全球

一年一度的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aiwan Innotech Expo),已成為臺灣科技界的一大盛事,其中展出國內外一流先進技術的創新領航館更是眾所矚目的關注焦點。2022 TIE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於今(10/13)日正式揭開序幕,創新領航館不但匯聚經濟部工業局、技術處、中小企業處、國發會、國防部等部會局處科技計畫投入之研發成果,以及國內外跨領域科技業者之創新技術,今年更首度設置「半導體專區」,邀請到臺灣護國群山,以台積電為首的 10 家半導體大廠參展,讓與會民眾深刻體驗臺灣源源不絕的創新科研動能。

日期:2022-10-13

健康

好市多牛奶「微波加熱變豆花」,結塊還能吃?專家解釋出現1變化:建議不要食用

許多人喜歡到美式賣場好市多Costco採買,其中自有品牌「科克蘭鮮乳」深受民眾喜愛。不過,有網友透露,因為不想喝冰牛奶,於是把牛奶放進微波爐加熱,沒想到「牛奶變成豆花」,讓他不解發問這樣還能喝嗎?

日期:2022-10-04

政治社會

2022年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凶險通膨、病毒下的機智永續生活

永續發展已是世界的共同語言,也是各城市責無旁貸的課題。《今周刊》連續第三年進行SDGs大調查,揭曉台灣最強永續城市!

日期:2022-09-28

焦點新聞

紙杯新概念,開啟全紙回收時代!中華紙漿,以技術翻轉用紙趨勢

為響應聯合國「ACTNOW」個人氣候變遷行動,《今周刊》在8/20~8/21舉辦「自綠生活節」於南港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熱鬧開展,為期兩日的活動共吸引近萬人次參加。其中自綠沙龍講座邀請到中華紙漿陳瑞和總經理,分享中華紙漿如何利用產業優勢達成高效率減碳,並以技術設計突破自身產品限制,打造全紙回收真紙杯,創造新世代用紙概念。

日期:2022-08-27

生活消費

打開冷氣其實也算是購物?減少隱形消費,享受自然與健康的變化

「 隱形消費」指的是,人們因為系統的設計或遵循社會常態進行的消費,如果不與它對抗,就無法實現一個低消費的社會。

日期:2022-08-23

健康

19天超過300人熱到送醫!住頂樓、馬拉松多人中暑 9大中暑危險因素:睡不好也是關鍵

編按:全台熱到爆,據氣象局網站,今天截至下午4時,最高溫為花蓮縣玉里40.7℃,其次為花蓮縣卓溪40.3℃,台北市社子則為38.6℃。高溫前10名皆達37.7℃以上,包含花蓮、台北、新北、桃園等地。而這樣的天氣預計會持續到下週一。據衛福部統計,光是7/1~7/19已有367人次熱到送醫,比去(2021)年同期多出逾100人次。而最常出現中暑的,就是參加馬拉松等戶外運動的民眾,過去曾有一場馬拉松超過10人中暑送醫,甚至還有一名住頂樓的70多歲男性,因為不開窗、不開冷氣,熱到高燒41度意識不清送醫。或許很多人可能認為,熱愛運動或本身是運動員的人,對於保健知識較豐富,但即便如此,有些人對熱傷害的觀念,還是模糊的,影響排汗的順暢與否,是造成熱傷害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原刊登時間:2015/6/2 更新時間:2022/7/21)

日期:2022-07-21

科技

智慧農工 還綠大地

氣候變遷,旱澇交替,嚴重衝擊看天吃飯的農業,農村人口老化,無力負荷繁重農務,農業困境怎解?臺灣以科技外溢優勢,跨域整合、農工合作,做守護環境、還綠大地的淨零先鋒!

日期:2022-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