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外交官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外交官共有251項結果
焦點新聞

「阿富汗自己都不願意打的戰爭,為何要美軍犧牲?」拜登為撤軍辯護:再花20年也沒用

阿富汗局勢驟變,民兵組織神學士15日攻佔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總統甘尼(Ashraf Ghani)逃亡國外。阿富汗政府迅速跨台後,美國已正式宣布撤軍,結束美國在阿富汗長達20年的戰爭。

日期:2021-08-18

國際總經

美國撤軍、塔利班席捲阿富汗! 紐時:台灣等國家憂慮 還能指望華府長期撐腰嗎?

<編按>《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人文、財經、科技、進步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日期:2021-08-15

焦點新聞

AIT新處長孫曉雅背景起底 一場人事布局牽動美中台深層意義

AIT新任處長孫曉雅以副助理國務卿的層級出使台灣,而且她精通亞太事務,除了代表美國愈來愈看重台灣,也著眼於印太安全架構中的角色。

日期:2021-08-12

國際總經

指使群眾鬧場「反送中」、親中遊客亂扔十字架 立陶宛細數中國行徑「惡化觀感」!副外長:對中態度已確定

立陶宛同意台灣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加深我國與立陶宛的關係,此舉一曝光立即引發中國不滿,昨(10)宣布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駐中國大使。中國前外交官王義桅更力行「戰狼風格」,對立陶宛撂下狠話,「再敢進一步舉動,不排除中國會與其斷交」;對此,有立陶宛官員向外媒表示,對中國觀感已開始轉變,且非一朝一夕之事,可說是日積月累而來。

日期:2021-08-11

焦點新聞

19歲離開家鄉就是來台灣!AIT酈英傑1500字暖文道別:我將離開,但台灣不會離開我

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酈英傑將要離台,今(9)寫下長文記錄在台灣的點滴,他忠心地謝謝台灣的人民。「雖然我將離開台灣,但台灣不會離開我。」

日期:2021-07-09

政治社會

從關西機場事件省思台灣媒體的自律與他律

發生於2018年9月的「關西機場事件」,起因於境外(中國)網路的一則虛假訊息,經由中國網媒傳到台灣的社群網路,再經由本地主流媒體推波助瀾,終於引發全民關注與議論。使得這起原本只是一次遠在日本的風災造成部份台灣旅客受困機場的事件,最後竟演化成一場充斥著「官/民」、「朝/野」甚至「中/台」對立矛盾情緒的「政治風暴」?更不幸的是,此事件還意外造成我國折損了一位優秀的外交官員。毫無疑問地,對台灣社會而言,關西機場事件是個不幸的悲劇——在這場風暴中,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互信基礎、不同意識形態者彼此溝通變得不可能?無論官/民、朝/野、媒體/閱聽人…沒有人是「贏家」!但若要問:到底是誰愚弄了我們?誰是這起事件的「加害人」?誰應該為此負責…在整個社會尚未對此事件有充分認知、全面討論、形成共識前,這些追究,恐又將陷入另一場爭論?事件發生至今(2021年)已經兩年半,雖然台灣政府與民間,都因此對「假新聞」議題有了更多的關注、討論與行動。但我們也注意到,就關西機場事件所透露出的警訊、與呈現的意義,整個台灣社會(包括政府與民間)似乎仍因著各自不同立場(利益糾葛),而欠缺一種誠實面對問題的態度、或一次深入而廣泛的省思?以致於在此事件後(例如,2020年的總統大選、新冠肺炎疫情…)類似的虛假訊息,依然程度不一地流竄全台、擾亂社會?特別是,本事件中最應該要勇於面對的台灣新聞媒體,在事件過後至今,不僅鮮少公開向閱聽大眾說明自己在此事件所應扮演的角色(有無失職)?更遑論對此事件做出較深入的後續(影響與省思)報導?本地的新聞媒體或許礙於「涉己事務」的新聞自律規範,而不便對自身或同業多作批判?但相較於公共利益(亦即公眾知的權利有無被誤導?)的把關,媒體理應更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由今周刊及幸福綠光出版社、台大法律學院校友會主辦,常在法律文教基金會協辦,總統府資政蕭新煌教授擔任座談主席,邀請臺灣事實查核中胡元輝教授、台灣民主實驗室沈伯洋助理教授、通傳會委林麗雲教授、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等各界碩彥進行座談,提出寶貴見解,期冀有助於釐清以上問題,也有助於台灣社會認真看待關西機場事件及後來、未來的類似現象!以下整理「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中,總統府資政蕭新煌教授針對關西機場事件省思「台灣媒體的自律與他律」。

日期:2021-05-31

國際總經

中國施壓阻訪台 法議員嗆:法台關係無需中國同意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日前致函法國參議院友台小組主席李察(Alain Richard),要求他取消國會於夏天訪問台灣的計劃,引起法國政界、學界譁然。對此,李察表示,法國與台灣的關係無需經北京同意。

日期:2021-03-20

焦點新聞

1979年來首獲「正式邀請函」! 蕭美琴出席拜登就職大典

駐美代表處蕭美琴,接獲「第59屆美國總統就職典禮」主辦單位「就職典禮國會聯合委員會」(JCCIC)邀請,於本(1月20)日代表我政府出席在美國國會西草坪舉行的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及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宣誓就職典禮,全程參與美國最重要的民主盛會。

日期:2021-01-21

焦點新聞

不再安撫北京!美國務院取消美台交往限制 龐培歐:將使兩個偉大民主政體受益

美國國務卿龐培歐9日發布聲明,宣布解除美台交往限制;「我宣布取消所有自我施加的限制,行政部門應將國務院先前頒布有關台灣關係的所有聯繫準則,視為無效。」

日期:2021-01-10

政治社會

兩岸應當重啟對話 但內容必須更加實際

眼看兩岸局面十分緊張,為了避免擦槍走火,台灣與中國應當重新展開熱線來化解目前的緊張狀態。誠如蔡英文在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所言:「我們必須要在友善、尊重與包容的原則下,找出兩岸和平共存的方法。」以往面對較為棘手的問題時,兩國都會利用特殊管道從中協調。舉凡李明哲案開放旁聽審判以及中國遊客翻車意外,都是交給大陸委員會、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海峽交流基金會等組織處理。如今,蔡英文雖然明確表態堅守台灣國格,但仍對中國持續釋出善意,並表示在沒有任何政治前提之下,會很樂意與對岸領導人習近平進行談話。不過,中國堅持蔡英文必須承認一個中國、九二共識才有對談的機會,並持續在台海周邊部署解放軍。雖然部分人士批評蔡英文過於固執,但即使如此也無法正當化中國單方面行使武力來試圖恫嚇台灣人民。因此,其他國家(尤其是準備上任的拜登政權)在制定台海政策時,若是天真的認為台灣和中國之間就是這麼一來一往,或甚至認為台灣也需要為台海危機負責,那麼所制定的外交政策恐怕一塌糊塗。

日期: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