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惡性競爭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惡性競爭共有84項結果
台股

東陽(1319)今年大漲50%,汽車股真這麼強?台積電魏哲家法說會已劇透...達人:得先守住這關鍵

昨日(5/22)提醒大家,輝達財報過後機器人族群要小心,因為過去輝達財報公布後均成為市場的『出貨日』均呈現開高走低→昨日文章『AI產品全面噴出,但明天你必須小心,輝達財報前後慣性你不可以不知道!』而雖然加權指數仍然收紅,但僅是因為台積電(2330)、鴻海(2317)、聯發科(2454)這些權重大佬仍持續上漲。台積電1元相當於加權指數8點,雖加權指數上漲55點,扣除了台積電的漲幅,台積電上漲11元相當於88點,指數今日其實是下跌的。

日期:2024-05-27

政治社會

從大航海時代發跡到先進半導體重鎮 百年大商幫、南瀛第一世家獨家口述風雲史 台南400年蛻變記

(今周刊1430)環泥1962年在路竹廠蓋了第一座水泥窯,但因為90年代台灣西部禁止採礦的政策,這裡已經不再做水泥業了。環泥掌門的侯博義一家卻在這塊土地上,蓋起了「利永環球」無塵室及石膏板產線,至於起家厝所在的台南民權路,「是我們心靈的錨」,侯博義父子說,「利」就是祖師爺侯雨利的「利」,「永」則是侯博義父親侯永都的「永」。嶄新的事業、念舊的名字和土地,濃縮了台南幫侯家對「台南」、對「傳統」,以及對「未來」的願景,直到現在,他們都以台南這塊發跡之土為榮。從1624年荷蘭人在台南築造熱蘭遮城,台南「建城」,走過4百年的悠長歲月。1624年,台南接上大航海時代的世界史,讓原本就承載數千年原住民歷史的土地,混入了更多血脈。再經歷清領、日治,直到今日,上世紀原本是一片甘蔗田的南科台南園區,已成為全球半導體先進製程的重鎮,與老城區充滿層次肌理的宮廟、巷弄相輝映。不只侯家,被稱為「南瀛第一世家」的劉家,出身台南的醫師作家陳耀昌、也是世家子弟的台南市副市長葉澤山,每個人都依戀著這塊土地,更從這裡獲得了值得珍視的精神。

日期:2024-05-15

國際總經

只有破壞,少了創新 ——中國殺戮源頭

從蘋果iPhone到台積電代工模式,都是「破壞性創新」的經典佳作;但是中國商模只有破壞,缺少創新,以低價策略殺戮全世界,正對全球產業帶來殺傷力。

日期:2024-02-05

國際總經

特斯拉危險了?中國全力造車、車廠拚命借貸「最便宜一台17萬⋯」謝金河:電動車市場只剩價格競爭

科技創新與量產殺戮並存:兩個世界,各自奔馳!中國工信部出面示警:新能源車產業陷入無序競爭,項目盲目上馬,重複投資。今天全中國新能源車預計增產20%,到達1125萬輛,造車成了全民運動,華為,小米也進來了!

日期:2024-01-20

政治社會

夠現實!諾魯二度轉向中國與台灣斷交…外交部:新總統向我開天價金援「還拿對岸比價」

2024總統大選才剛剛落幕,由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勝選,不料中國馬上挖牆腳,我國太平洋友邦諾魯共和國稍早宣布與台灣斷交,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台灣邦交國扣除諾魯後為12個。

日期:2024-01-16

政治社會

產業加值》手把手培育農業人才、吸引大學生上山實習 走出課堂 他們為農村注活水

(今周刊1406)「我們這裡房子有一半是沒有住人的,聚落中127人,平均64歲。」在雲林縣水林鄉灣西村一座小黃瓜農場內,36歲的青農黃衍勳,指著周邊一片寂靜的老舊房舍侃侃而談。

日期:2023-11-29

房地產

永慶、信義房屋大鬥法 法院判「一條龍負面宣傳」有問題 買關鍵字「反串」行銷 數位平台難問責

「房仲雙龍」司法大戰,近期法院民事一審判決,認定永慶房屋及關係密切的好房國際購買對手品牌關鍵字廣告,並有造成對手損失之虞,有違公平競爭,面對企業全新形態的負面行銷手段,公平會該如何規範?

日期:2023-08-30

傳產

電商書價折扣流血戰,出版業苦不堪言…韓日德推行的「圖書定價制」是解方嗎?

近來網路電商在圖書市場的折扣大戰,出版業界哀鴻遍野,同時掀起對「圖書定價制」的討論。身兼作者、電商通路,同時有和出版社合作經驗的《法律白話文運動》營運長徐書磊認為,雖然國外有圖書定價制的成功案例,但台灣應先釐清國內出版業面臨的困境,如果只規範書籍定價,恐怕不能解決出版業所有問題。

日期:2023-05-12

房地產

一度快被總部放棄 商仲女王如何救起台灣CBRE 從虧損到獲利創新高 朱幸兒5年逆襲路

在業績掛帥的外商公司,世邦魏理仕台灣去年營收與獲利再度創新高,過去五年,董事總經理朱幸兒是如何在疫情艱困環境下克服驚濤駭浪、再寫傳奇?

日期:2023-01-04

國際總經

中國準備要打仗了?蔣尚義等3位台籍董事被換掉 中芯的圖謀讓外界不敢掉以輕心

中芯國際日前換掉來自台灣的三位董事,動作之大,引起市場不小的議論。上周我在經濟日報專欄寫了一篇文章,點出美中對抗才是背後關鍵原因,未來台灣敏感科技產業員工要到大陸工作,恐怕要面臨更凶險的環境挑戰。

日期:20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