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行醫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行醫共有278項結果
科技

林口長庚COVID-19疫苗追加劑接種研究成果出爐 不論何種廠牌皆能有效對抗Omicron

國內COVID-19疫苗第三劑追加劑接種率已突破4成,朝5成邁進。究竟追加劑的效果如何呢?林口長庚醫院今(17)日發表國內第一份COVID-19疫苗追加劑接種研究成果,總計招募340位受試者,發現不論是使用哪一種廠牌的疫苗當追加劑,皆可有效提升受試者體內抗體生成效果,也更能有效對抗Omicron變種病毒。而施打後的副作用,則以莫德納比例最高,高端比例最低。

日期:2022-03-17

教育

中部唯一國立後醫 中興大學後醫系招生公告

國立中興大學獲教育部正式同意設立學士後醫學系,今(111)年首度招生。中部地區醫院包括臺中榮總、彰基醫院、童綜合醫院及秀傳醫療體系四院成為後醫系教學醫院,支援教學、臨床實習。

日期:2022-03-11

焦點新聞

「台灣是遠距醫療的沙漠,但有空間做!」 前矽谷創投返台打造首個線上醫療平台 只因醫師的一句話

台灣健保制度與醫療便利,但對偏鄉居民來說,生病就醫卻需要長途跋涉。過去旅美多年後返台的徐克宇,成立台灣第一個遠距醫療平台「醫生馬上看APP」,將醫療服務搬到線上,串接醫護、患者、機構等,翻轉大眾將遠距醫療當成「視訊」的印象。

日期:2022-02-24

職場

門診、急診全要顧!扛「24小時待命」壓力,醫師駐地綠島一年,離開前最掛念這件事

「黃醫師你要離開(綠島)囉?之後會有醫師來嗎?」舉杯暢談中被問著的,是綠島衛生所主治醫師黃奕竣。結束衛生所看診的工作後,他被邀請到綠島居民家中聚餐,當晚,眾人歡送他即將前往台東馬偕醫院就任,卻也擔心之後看診取藥的各種問題。

日期:2022-01-28

健康

腦動脈瘤沒破裂前,95%沒有症狀...神經外科醫師點名11種人要提防

醫師表示,腦中風的治療近幾年無論是內科的藥物治療,還是外科的手術治療都有突飛猛進的進步。像是效果好、意外出血的風險更低的藥物被開發出來,以及經由腦血管導管直接將血栓取出,延長了腦中風治療的黃金時間的方式。但無論如何,發生腦中風時,搶時間趕快接受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準則...

日期:2022-01-25

職場

李安《臥虎藏龍》青冥劍他做的!一年到頭穿被火花穿洞的破衣...隱身高雄茄萣的76歲鑄劍大師

編按:與李安同獲世界3D大獎,台灣首席3D導演曲全立把對電影的熱愛轉為大愛,為了讓偏鄉孩子也能感受3D的魅力,於是載著夢想,開往台灣每一個角落。2014年至今跑了316個城鎮,超過250,000公里,相當於繞地球6圈。是的,這些年來,傻瓜一直在路上,沒有停下。他不僅自己奔跑不息,這一路上還遇見許多平凡無名的英雄,有著與他相似的傻氣,用執著與熱情突破磨難困境。例如首創也是唯一的到宅醫療牙醫,本身卻是位行動不便的小兒麻痺患者;罹患重度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男孩,卻以眨眼帶動電腦,設計出精美的作品……這些罕見於媒體版面的平凡英雄,用堅韌的生命力帶給你看待人生的不同角度,讓你擁有走出低谷的勇氣,以及擁抱夢想的毅力!於是,曲全立導演帶著這些故事回來,用愛串連起美與善,傳遞給每一個熱愛這片土地的台灣人。

日期:2022-01-19

職場

「大哥們告訴我,受夠30年來顏家掌控,好想改變」 林靜儀60天扳倒顏寬恒 改變台中政治生態 她怎麼做到?

乘著渴望改變的民意浪潮,扳倒地方勢力代表,全程參與一場改寫台灣政治生態的選戰之後,原本直率嗆辣的林靜儀,性格中也多了幾分溫柔。

日期:2022-01-12

教育

最邪惡的行銷策略:吸菸是大人才能做的事,就像性愛、酒精和駕車一樣

數字讓人自以為擁有獨立思考,但其實,我們比想像中更容易掉進用理性科學編織而成的思維陷阱。

日期:2021-12-27

職場

老婆、兒子投身相挺 陳玉祥:「行醫到不會動為止」 仁醫心裝7根支架 12年救10萬後山病患

台大醫師陳玉祥提早退休,投入偏鄉醫療十二年,擴充醫院醫療量能升格教學醫院,自掏腰包兩百萬元支持偏鄉教育,獲得三十一屆厚生基金會醫療奉獻獎個人醫療奉獻獎殊榮。

日期:2021-12-15

政治社會

球棒實名制、店員備辣椒水…治安亮紅燈靠「見警率」解決? 補漏洞的不該只有基層

短短半年期間,全台各地連續發生數起超商店員因勸導顧客戴口罩遭刺死、挖眼或毆傷等暴力事件,社會治安問題引輿論撻伐。對此,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召開治安會報,徐國勇針對大夜班職員人身安全提「辣椒水防身」、配套提升「見警率」,民意炸鍋。「見警率」雖在警察勤務策略運用絕非幹話或口號,實證上有利犯罪預防效果、增加人民的安全感,是能降低犯罪率的治標方法之一;然而,綜觀近期治安事件,暴力犯案者共通點為:疑似合併精神疾病,性格特質與精神狀態皆有至醫療機構就醫的紀錄。這凸顯社會安全網對於精神病患犯罪行為無法發揮預警功能,填上社會安全網的漏洞不該只有基層員警動起來。

日期:202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