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獨家專訪》接任院長一年 如何帶中研院「扭轉賽局」?廖俊智火力全開找人才 用研究解決社會問題

獨家專訪》接任院長一年  如何帶中研院「扭轉賽局」?廖俊智火力全開找人才 用研究解決社會問題
攝影/唐紹航

彭筱婷

國際總經

1073期

2017-07-13 15:09

翁啟惠遭彈劾,中研院成立以來的最大風暴,至今尚未落幕。去年以「家裡有事,回家幫忙」為由返國接院長的廖俊智,如何重振中研院名聲?上任一年之際,他首度透露招攬人才成果和心路歷程。

走進中央研究院院長室,迎面是中研院嶺南美術館重量級畫家歐豪年的畫作,畫中一隻公雞昂然而立,題字寫著:「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這是一年多前廖俊智剛上任時,歐豪年贈送的字畫。這句話語出《詩經》,後來被引申為處於險惡環境中,也不改變其操守,終將等到希望降臨。

廖俊智去年六月接任院長時,中研院狀況確實「險惡」。

去年三月,時任院長的翁啟惠被質疑收受賄賂,協助浩鼎公司無償取得中研院研究成果,引發社會譁然。翁啟惠請辭後,中研院又為院長人選和遴選方式爭論不休。這一連串風波,不只重挫台灣學界,中研院也陷入成立近九十年來,最嚴重的風暴。

今年七月四日,九位監察委員無異議通過彈劾翁啟惠。六十多位中研院院士隨即連署聲援,譴責監察院「未審先判」;但也隨即有院士質疑連署的院士「官官相護」。這場中研院的風暴,仍餘波蕩漾。

一年前抱持「家裡有事,回家幫忙」的心情,返國接任院長的廖俊智,肯定沒料到,「家裡的事」竟如此棘手。

 

延攬頂尖人才 兩海外學者接所長,加持生醫領域


不過,廖俊智日前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時,首度透露令人期待的新氣象:中研院已成功延攬兩位頂尖學術人才擔任所長。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李奇鴻、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市分校皮膚醫學系教授郭沛恩,將分別接任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以及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

廖俊智說,香港出生的郭沛恩,與台灣淵源不深,仍答應接任所長,「對中研院來說,確實是一大鼓舞。」他認為,郭沛恩是看見台灣的發展潛力,而中研院可提供跨領域和整合性研究環境,正是吸引兩位頂尖學術人才的關鍵。

廖俊智過去長年待在美國,即使他是少見的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學院、中研院、美國發明家學院的「四冠院士」,學術經歷豐富,但在他上任之初,台灣各界對他並不熟悉。如今,一年過去,包括外界及中研院內部,都感受到這位化工學者出身的院長,在「溝通」這件事上,下了不少工夫。

廖俊智坦言,他剛上任時,中研院內部士氣極度低落,「第一件事,就是要穩定軍心。」為激發內部熱情,廖俊智分別與研究人員、行政人員座談,並前往各所演講。

對外,中研院成立正式臉書粉絲專頁,以及科普媒體《研之有物》,讓外界更了解「中研院在做什麼」;他也擴編媒體小組,由院長室直接指揮對外,希望與媒體溝通更順暢。

廖俊智表示,過往中研院專注於基礎研究,沒有重視與社會的連結,這些新嘗試,便是希望讓大家多認識中研院。他並提出中研院「三大定位」:基礎研究的單位、國家級實驗室、政府的建言者。
 

致力產學接軌 解決長照問題,用AI助傳產


其中,「基礎研究」是廖俊智上任以來,就不斷強調的事。他舉老人長照為例,除了由政府訂定長照政策外,長照面臨的一大問題,是老人神經性退化疾病,而透過基礎研究,社會各界可了解疾病根源及影響,甚至發展新藥,「有機會從頭解決長照問題。」

廖俊智指出,台灣過去不是沒有基礎研究,只是通常沒有抓穩方向,導致被誤認為只在發表論文、應付學術KPI(關鍵績效指標)。因此,他極力主張必須思考基礎研究可能的應用。

廖俊智拿出自己畫的圖,向記者解釋「中研院的目標」。圖中「基礎研究」和「社會重大問題」是兩個交會的圓,他指著其中的交集處說:「能解決社會重大問題的基礎研究,就是我們要做的事。」

最近的實例,是中研院AI(人工智慧)計畫。中研院資料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昇瑋,近來與電子製造業、紡織業和農業等傳統產業合作,希望運用AI協助產業升級。以農業為例,陳昇瑋便試圖透過AI自動育種,「挑選五千株草莓中,最好的一株。」

廖俊智日前在陳昇瑋協助安排下,全台趴趴走,拜訪不少中小企業。「台灣傳統產業急須幫忙,但要怎麼幫,我們不太確定,所以先進去看看。」廖俊智說,AI橫跨應用和基礎研究,中研院可扮演重要角色,在此之前,他們先和業界溝通、了解需求,就好比人類學的「田野調查」,進入現場觀察、找出問題所在。

廖俊智說,基礎研究需要長時間耕耘,不可能在一年半載內,馬上創造多少「產值」,因此中研院的產學接軌更重視「未來」,「我們不急著解決明天的問題,明天的問題,十年後可能還是問題。」

除了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外,廖俊智也力推「研發輔助產業」的構想。他指出,現在有些研究生、博士生畢業後沒工作,有人會想:「是不是該把研究所直接改成職業訓練班?」但他認為,應該是鼓勵一部分人繼續做創新基礎研究,其他對操作儀器、實驗有專長的人,則可以從事「研發輔助」的工作。

廖俊智舉生技產業為例,很多公司並非開發新藥,而是在開發過程中,提供不同服務。他指出,美國早有非常多類似的公司,台灣應該多鼓勵這類研發輔助產業發展,才能培養未來產業升級所需的人才,「帶來人才的(正向)循環。」


蔡英文

蔡英文總統(前排中)去年核定由廖俊智(右二)出任中研院院長,一旁的翁啟惠(右一)至今仍深陷浩鼎風暴中。(攝影/吳東岳)

 

改善研究環境「創見」為先,不陷入量化考核窠臼


對廖俊智來說,人才與好研究是一體兩面。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吳素幸表示,今年五月,在「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決選聯席會議上,廖俊智特別提到,要找出有創見的學者。所謂「創見」,就是研究能和社會有連結、可以回饋社會。中研院近期聘請李奇鴻、郭沛恩接任研究所所長,便是在延攬人才上踏出重要的一步。

但台灣的人才問題,仍須從根源解決,廖俊智直言,台灣社會不夠了解研究人員,「一位好的研究人員,透過研究產生價值,絕對比他的薪資高出許多。」他表示,學術研究好比從事藝術,是以「創造」為主的工作,應該落實彈性薪資,讓表現傑出的研究人員獲得獎勵。

此外,廖俊智指出,要創造好的研究環境、延攬好人才,除了薪水合理外,有適當研究經費「支援」也很重要。


對此,廖俊智觀察到,台灣學界研究經費有「M型化」趨勢,固定的、巨型的研究計畫不少,但以期程來說,中長期研究計畫少,最多的反而是一年型等短期的研究計畫。

他指出,這就像「M型化」經濟,沒有中間的中產階級,就很難從一邊移到另一邊,而學術界也需要常態分布,「中間這塊研究人才多一點,才能往前衝。」

他以科技部一年型計畫為例,研究人員寫計畫書,每年十二月底送出申請,隔年三月知道計畫是否通過,再過幾個月經費下來,但年都過了一半了,接著開始寫期末報告,「請問什麼時候做研究?」

廖俊智說,當研究計畫期程太短,可能一天到晚在考核、寫報告,沒時間做研究,「當考核太頻繁,反而會揠苗助長。」

「台灣所有事情都要考核!」廖俊智若有所思地說,台灣人太關心「排名」,翻開報紙,新聞報導往往是哪個人考了幾張證照,沒有「具體成績」的事,卻少有人關心;但這樣的文化不利於長遠基礎研究,因為大部分研究都是在失敗中求進步。他以新創公司比喻,「十家公司有一家成功就很棒了。」學術研究也是如此。

「假如你請一位水電工,付三小時工資,也不會一直問他,有沒有在偷懶。」廖俊智說,考核有其必要,但一天到晚考核,代表的是不夠信任人才。而台灣已經夠進步,「除了量化的考核,我們應該開始重視實質考核。」讓人才追求榮譽感,而非應付考核的分數。

 

廖俊智

廖俊智(左)日前到紡織廠聆聽業者意見,思索人工智慧如何協助傳統產業。(圖片由中研院提供)

 

下階段新任務 拚農業生技,南部院區設智慧化溫室


接下來,廖俊智還將繼續招攬人才,八月,他將親自率副院長及一級主管赴美國,在多所大學舉行延攬人才座談。

此外,行政院近期已在審核中研院南部院區規畫案,待公告後就可動工,中研院下半年也將為南部院區舉辦攬才活動。

廖俊智透露,位在台南的中研院南部院區,將增設六十名研究人員,以及五四○名支援人力的員額。他強調,南部院區要建構的是「以基礎研究為主的任務導向型研究」,以農業生技、循環永續、台灣文史三大領域為主,因此將倚重南部人才和資源。

他表示,以農業生技為例,未來將在南部院區規畫一個能做自動化「性狀分析」的全智慧化溫室,透過篩選和研究抗乾旱或抗病蟲害等不同性狀,協助台灣農業創新。

未來,南部院區也將籌設高階儀器研發中心,並預計和成功大學、中正大學、中山大學及交通大學光電學院合聘師資、共享核心儀器。

喜愛棒球的廖俊智,將中研院比喻為棒球隊,有人專門做基礎研究、有人做政策建議、有人做任務導向型研究,「今天說缺投手,並不是每個人都要練投。」唯有每個人分工合作,才能讓一切順利進行。

他會如何帶領中研院「扭轉賽局」?台灣社會都拭目以待。

廖俊智
出生:1958年
現職:中央研究院院長
經歷: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化學暨生物分子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
  • 德州農工大學化工系副教授

學歷:

  •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化工所博士
  • 台大化工系學士

 

新挑戰!打造南部科學重鎮
——中研院南部院區規模


位 置:高鐵台南車站特定區產業專用區
面 積:7.3公頃
人力員額:600人(研究人員60人,支援人力540人)
發展方向:農業生技、循環永續、台灣文史
建設經費:55.45億元(土地費15.45億元、工程費40億元),共3棟研究大樓
目標進度:第1棟大樓於2019年12月完工,3棟大樓於2021年3月全數完工

延伸閱讀

AI成功導入的策略與關鍵是什麼? IBM、勤業眾信、中研院分享AI應用訣竅
AI成功導入的策略與關鍵是什麼? IBM、勤業眾信、中研院分享AI應用訣竅

2023-11-22

中研院台電「去碳燃氫」發電技術走出實驗室,年底混燒示範!氫氣替代5%天然氣,年減碳7千噸
中研院台電「去碳燃氫」發電技術走出實驗室,年底混燒示範!氫氣替代5%天然氣,年減碳7千噸

2023-11-14

問AI國慶日卻回「10/1」...中研院:與台版ChatGPT無關、有用到中國資後庫但「已先下架」
問AI國慶日卻回「10/1」...中研院:與台版ChatGPT無關、有用到中國資後庫但「已先下架」

2023-10-11

喜好大自然、對文史感興趣…中研院志工招募活動開跑,符合「2條件」快來報名
喜好大自然、對文史感興趣…中研院志工招募活動開跑,符合「2條件」快來報名

2023-04-12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直指6G將成美中新戰場  價值體系競爭  台灣須擴大民主經貿聯盟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直指6G將成美中新戰場 價值體系競爭 台灣須擴大民主經貿聯盟

2023-03-08

中研院士郭沛恩:善用健保資料庫  預立治療計畫  對抗疫情高峰  台灣有獨門武器
中研院士郭沛恩:善用健保資料庫 預立治療計畫 對抗疫情高峰 台灣有獨門武器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