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學習的理由

學習的理由

2017-08-03 10:18

自學型態逐步開展到高中,當孩子的學習歷程不再只是被課本、考試、補習追著跑;父母們更該思考什麼是學習的理由、如何建構孩子的世界觀與價值觀。

孩子參與實驗教育、成為體制外教育的家長一年半,我們逐漸發現,即使是參與具有規模與多年經驗的共學團體,自學與實驗對象其實不是孩子,而是全家人。因為從踏出體制的那一刻,這就是一段沒有標準答案、行程與終點都未知的旅程。

當孩子的學習歷程,不再被課本、考試、作業、安親班與補習填滿,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建構孩子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而不僅僅是如何填滿生活與學習的時間片段。當父母的責任,不再是督促孩子把書讀好、把功課做完、成績弄好,什麼才是學習的最佳方式,什麼才是學習的理由?

二○○九年宜蘭人文中小學的一群八年級生,經過沒有分數與排名、廣泛探索自我的多年學習歷程,卻必須面對基測與人生的重大抉擇,要繼續保持原有專長與興趣,還是為了升學與職業選擇,走回傳統擁抱體制的路?

當時只有十四歲的楊逸帆,決定拿起攝影機拍攝《不想考基測(後改名為《學習的理由》)紀錄片,記錄同學朋友們的升學準備過程與心中轉折。(詳見文末QR碼)

去年有機會觀賞這部影片,隨著片中孩子在準備考試與面對分數時的心態轉變、行為調整,對自己與未來的焦慮、質疑,相較於我們當年在升學路上的單一標準、沒有疑惑,讓我不斷反思,什麼是這個時代,既能塑造自我、培養興趣又能融入群體、銜接職涯的學習模式。

多年後的現在,隨著十二年國教與實驗教育法上路,過往多數落實在小學階段的自學型態,現在已經逐步開展到高中時期。無論政府與民間,從公辦民營到群體自學,新型態的教育翻轉與自學模式,也開始攪動體制內的教育思惟。但對於多數人來說,自學與實驗教育還是非常小眾、相對陌生的東西。

無論是否跳出體制,在這個世界變動越來越快、人類壽命越來越長的時代,「自主學習」將不只是孩童階段的能力與經歷,而是我們一輩子要面對的課題。找到學習的理由,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本專欄由詹益鑑、鄭博仁、客座作家群共同主持)

延伸閱讀

化不確定性為可管理的風險

2021-06-09

矽谷創浪再起 台灣莫再錯過

2021-03-17

台灣競爭力的隱憂

2021-01-13

打造新創生態系,人才是關鍵

2020-08-26

解讀美國疫情數字與防疫措施

20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