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896 通膨 存股推薦

魏國珍回歸初衷 分享快樂行醫經驗

魏國珍回歸初衷 分享快樂行醫經驗

鄧寧

健康

攝影/林育緯

916期

2014-07-10 12:59

台灣腦神經外科權威魏國珍,篤信「美善的醫病關係」,從醫30年,一直以無比的耐心,面對病患及其家屬的每一個艱難時刻;他醫病,也醫人,現在更要以自身的從醫故事,喚醒醫療的古典價值。

清晨六點半,夏季陽光灑落在每戶人家的窗櫺,林口長庚醫院的長廊也準時響起腳步聲,醫師開始在病房區巡房;而對於腦神經外科的病人與家屬來說,魏國珍醫師的早晨巡房比鬧鐘還準確,短短幾句帶著微笑的問候與病情解說,就像窗外的朝陽一樣和煦,總能讓人忘卻憂愁與軟弱,再度燃起對抗疾病的意志。

魏國珍是林口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主任,也是癌症中心副主任及腦瘤團隊召集人,他從醫三十年,每年要開三百至四百台的腦部手術,看診人數逾萬人,卻能一本初衷,對待每位病人都視同自己的親人。

不論病人術後痊癒與否、病況是好是壞,他都會誠懇地與病人溝通,盡全力維持其生活品質,每一段彼此信任的醫病關係,也讓他從未經歷過醫療糾紛。


傳播醫療價值,出版半傳記書籍


前長庚腦神經外科主任王大鈞,是台灣第一位神經外科博士,在魏國珍當上住院醫師第一年時,就看中他的耐心與才華,力邀他加入腦神經外科醫師行列。

昔日的弟子成為今日的腦科權威,王大鈞其實不意外:「他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能不忘初心的人,自然能成大事。在國內的腦神經外科醫師中,魏國珍是臨床與研究都能做到TOP的人,我會說他是頂級中的頂級。」

能得到恩師如此讚譽,是因為魏國珍不僅手術技巧高明,在腦科研究上也極傑 出,他所主持的「奈米藥物加超音波開啟血腦屏障」腦瘤治療計畫,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喻為「研究腦瘤治療的重要里程碑」,並因此推崇台灣腦科的創新研究,已為全球腦瘤治療帶來重大突破。

此外,在基因體研究還不流行時,魏國珍就開始建構自己的「腦瘤檢體銀行」,為現在的癌症基因體研究留下寶貴的資料。

熟識魏國珍的人都知道,他雖晉身名醫行列,卻沒有一絲名醫的傲慢,為人謙沖自持,從不誇耀自己的長處;沒想到,這樣的魏國珍應允了出版社的邀請,出版《醫者,本來如此》的半自傳書籍,大力宣揚醫療的古典價值。


打破醫病高牆,注重病人生活品質


「當前的環境,令不少年輕醫師不願投入高難度的科別,更不願開風險高而健保給付低的大手術,甚至處處防衛病人,將原本黏著的醫病關係築成一道高牆。我很熱愛我的工作,不願意看到白袍褪盡光環,所以希望能分享我自己的快樂行醫經驗,鼓勵新一代醫師享受照顧病人的喜悅,回到從醫的初衷。」救人本是醫師的天職,無奈惡化的醫療環境讓好醫師難以生存,魏國珍在解釋出版書籍的源起時,語氣也益顯沉重。

魏國珍認為,醫療糾紛若錯在醫師,多半是醫師做了不該做的事,或是不做該做的事所致,比如復健和藥物治療就能好的疾病卻建議開刀,又或是明明能開刀卻說不能開,「醫療當然沒有絕對答案,但醫師應該站在病人立場考量最佳的處置方式,你從頭到尾都誠實溝通,就算結果不好,病人與家屬也能理解,才不容易有糾紛。」

 

魏國珍引進歐美先進的「清醒開顱」手術,在長庚建立專業的腦瘤醫療團隊。

魏國珍引進歐美先進的「清醒開顱」手術,在長庚建立專業的腦瘤醫療團隊。(圖片/魏國珍提供)


專攻難纏腫瘤,成立「清醒開顱」團隊


顯然,對魏國珍而言,處理好醫病關係是醫師的本分;更令人佩服的是,他長年進行醫療安全係數不高的腦瘤手術,尤其他專攻的「惡性膠質瘤」,還是腦瘤中最難纏的一種。

「腦膜瘤可以完全挖掉,動脈瘤夾掉就好,和膠質瘤比起來,都是成功率高的手術,膠質瘤病人復發快、死亡率高,百分之百復元的人幾乎是零,有的醫師甚至覺得開膠質瘤根本沒意義。」

既然如此,魏國珍為什麼執意鑽研膠質瘤?甚至在長庚神經外科花了五、六年時間,逐步建構歐美最先進的「清醒開顱」手術團隊,讓病患在開腦後能清醒過來,進行各種腦部功能的檢測,再一一避開語言區或運動區,將癌細胞切除。

「膠質瘤不容易根治,但我研究愈深入,病人的罹病生活品質可能會更好,這才是我成就感的來源。」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魏國珍並不是傳統英雄主義式的外科醫師,會為了滿足個人的虛榮感,將所有腫瘤都挖得乾乾淨淨,但下場可能是患者失去部分功能;他注重的是「控制與共存」,讓腫瘤不致威脅,同時也維持生活品質。

十年前,魏國珍的母親出現眼睛斜視與眼皮下垂的徵狀,神經內科初步診斷為「重症肌無力」,吃了一段時間的藥仍無效,魏國珍覺得奇怪,判斷可能是神經活動出了問題,便安排母親做核磁共振攝影檢查,才發現腦裡有一顆良性腫瘤。

「感謝上天,還好我是腦神經外科醫師,才能及時發現媽媽的病。」但因魏母的腫瘤位在顱底,老人家年紀又大,魏國珍判斷不需開刀,只用放射線治療,十年來追蹤也都正常,如今,高齡八十七歲的魏母每天仍能到魏父昔日開設的「魏回春診所」,與友人敘舊。

魏國珍感嘆地說:「我母親的狀況,有些醫師會選擇開刀,但開了反而糟糕,疾病其實不需除惡務盡,與腫瘤和平共處,也是一種維持生活品質的方式。」

 

魏國珍(左一)有八個兄弟姊妹,全家生活在診間兼住家的診所裡,再忙也要一起 用餐,感情融洽。

魏國珍(左一)有八個兄弟姊妹,全家生活在診間兼住家的診所裡,再忙也要一起用餐,感情融洽。(圖片/魏國珍提供)

 

魏國珍的新書發表會上,高齡87歲的魏媽媽(中)與妻子王宗曦(左)都到場支持。

魏國珍的新書發表會上,高齡87歲的魏媽媽(中)與妻子王宗曦(左)都到場支持。


承襲父親理念,寧可少賺也不濫診


總是站在病人立場,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魏國珍從醫以來,熱血不減,是因為受到父親魏清潭的影響。

魏國珍第一次考大學時錄取園藝系,讀了半年後就決定重考,第二次果然考上中山醫學院;後來進入長庚選科別時,也因為父親的期許選擇外科,「我父親是內科醫師,但他在軍隊裡看到外科能救治更多傷兵,才希望我當外科醫師。」

魏清潭在台北萬華的南機場公寓裡為附近居民看診,來看病的人多是底層民眾,遇到窮苦人家,甚至不收分文。承襲父親「當救人的醫師,勿當賺錢的醫師」之庭訓,魏國珍的門診多是一般民眾,少有權貴階級,且為了有時間與病人仔細溝通,一次還限診二十五名,與外界對醫師「多看多賺錢」的印象大相逕庭。

魏清潭自己也執業到七十歲,才卸下診所招牌,不斷學習醫術的作風,讓魏國珍印象深刻。所以,歷經六年的住院醫師與六年的主治醫師訓練後,魏國珍還申請到美國加州大學神經外科腦瘤研究中心進修,待在腦神經外科權威密契.伯格(Mitch Berger)的實驗室裡執行「腦瘤疫苗」研究計畫。

整整兩年,魏國珍未支領薪水,每日清早到實驗室工作到晚上七點下班,日復一日重複著乏味而單調的基礎研究,最後卻因腦癌的致病機轉太過複雜,該實驗並未發展出可供臨床應用的腦瘤疫苗,計畫宣告失敗。

幸好,兩年的時光沒有白費,魏國珍因此認識了癌症免疫療法。

回國後,他以伯格教授的實驗為參考藍本,一回長庚就著手進行「癌症基因體研究」,凡他操刀的手術,都會在病人同意下保存腫瘤檢體。現階段,他正以過去十年留存的檢體資料,交由美國西雅圖系統生物學院進行「全基因體定序」,企圖從中找出腦癌細胞的演化過程,為腦瘤治療領域再做出重大貢獻。


天生手藝靈巧,有紀律又講義氣


與魏國珍結識四十餘年,曾是兒時鄰居及國中、高中同學的長歌藝術傳播製作人吳靜忱透露,魏國珍的手非常靈巧,曾為了做玩具給弟弟,用魏父看診用的鑷子做出一頂摺紙帽子,「我們同學遇到要修的東西就找他,國珍的天賦就適合當外科醫師,甚至中學時,我們就叫他『魏醫師』。」

現在,魏國珍每天準時清晨六點半巡房,看診時仔細聆聽病人問題、耐心對待病患的種種,也都是小時候就顯露出來的特質。吳靜忱笑說:「他是很有紀律又有義氣的人,每天上學都準時在樓下等我,但就算我睡過頭也不會先走;他也很細膩,當時我很瘦弱,但國珍已經發育得很好,外號是『起重機』,比腕力竟還故意輸給我,讓我打從心底感覺溫暖。」

像這樣對每一個人都好,不問頭銜、財富、名聲,任何一位躺在病床上的人,都是魏國珍關懷的對象,在現代的醫者中,他無疑是位貫徹「利他精神」的好醫師。「能照顧病人,也能從他們身上看見美與善,這是全天下最棒的工作!」魏國珍以他自身,照見了醫者的獨特生命意義。


魏國珍
出生:1958年
現職:林口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主任
經歷: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腦瘤研究中心研究員
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系、成功高中
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醫者本來如此

書名:《醫者,本來如此》
作者:魏國珍、吳錦勳採訪撰文
出版:天下文化

延伸閱讀

習近平終於提到關鍵字》他在中國兩會首度提及台灣 要「推進祖國和平統一」 也是我1/13大選後第一次提台灣

2024-03-06

中國兩會閉幕/政協「政治決議」涉台內容,再提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共推和平統一

2024-03-10

不戰不和不死不降不守不走?台灣排斥統一,卻對備戰嚇阻中共猶豫不決「長遠必敗」

2024-02-27

統一超(2912)、全家(5903)...超商雙雄福袋跳樓大拍賣,為何反而是存股族入手的好時機?

2024-03-04

換金融股上陣撐盤,開發金、中再保、統一證…這檔爆10萬天量!哪些金控股殖利率能上5%?

202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