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Time,我問你,你會死嗎?

Time,我問你,你會死嗎?

吳錦錩

職場

shutterstock

2021-12-30 10:17

假如「時間」是一個人,跟我們一樣擁有生命,對於「時間」來說,過完每一個今天,到底是多了一天?還是少了一天?假如「時間」這個人也會吹蠟燭過生日,每年生日過後,是多了一歲、還是少了一歲?

 

我還幫「時間」這個人取了一個洋化的名字,Time。所以,Time,我問你,你會死嗎?

 

歷史上,每個當代最著名的科學家都曾經為了這個問題爭辯不休:時間有沒有盡頭?若有,時間盡頭還有多久?若沒有盡頭,時間起點是何時?然而,每個當代結束,科學家死了、人類死了,而「時間」還存在著,致使這個問題依然無解。

 

Time,我問你,你會死嗎?

 

事實上,談時間的起點容易些。大部分科學家認為可以從宇宙大爆炸開始談起,當今理論與觀測推論大約是距今136~138億年之前,更準確地說,應該是137±0.37億年。關於時間起點推論的正負區間差距這麼大,當然,對於時間起點的預測變得很不準;0.37億年,就是超過135億個日子。

 

起點不準,終點何在!假如「時間」有限制,例如時間最長只有200億年、不多不少,則根據剛剛預測時間的起點,離我們最近與最遠的終點,或許超過兩億年。

 

如果時間壽命結束的預測相差了兩億年之久,當科學家、社會賢達、宗教團體、政府、或者是師長、長輩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愛護地球……會不會感覺有點兒力不從心;心想:時間還有那麼久!

 

如果,我是說如果,時間根本沒有盡頭、地球不會毀滅、資源沒有用完的一天,談珍惜、聊保護、說愛護地球,會不會有一點兒矯情。當然,我很珍惜生命,希望大家都珍惜生命。

 

若談時間盡頭,物理科學、自然科學即使從嚴謹且受到規範的科學論點,探討時間盡頭這個問題不一而三,或有共識、但沒結論,直至放棄討論。樂天派的人甚至會放任著時間走到盡頭。

 

Time,我問你,你會死嗎?

 

課堂上,我問過學生這個問題。那天正在演示經濟學圖表,縱軸是工資,橫軸是時間,形成一個方形框框,從左下至右上畫了一條類似45度的曲線;重點是,左下有起點,右上則是逐漸停在一段趨於平緩的、但沒有終點的某段延伸線上。

 

順勢問了學生,橫軸表示時間,而時間為何沒有終點?如果過完每一個今天,「時間」這個人會認為是多了一天、還是少了一天?幾位學生一聽、跟著起鬨,我知道他們起鬨的原因,討論時間有沒有終點,遠比經濟學的勞動與工資理論有趣多了。

 

不是科學家、物理學家,說出來的答案沒有理論價值,更無助於自然科學的發展;但是,對自己的價值觀卻有無比意義;我跟學生介紹這個問題可稱之為「時間哲學」。放上哲學二字,無他,只因為任何無解的、沒有確定答案的,但是可以一直重複辯證的問題,去問問哲學家通常比較會有答案。

 

哲學(Philosophy)源於希臘文,意指對智慧的愛,就是對智慧的追求。博士學位(Ph. D.)的拉丁語Philosophiæ Doctor(或英文Doctor of Philosophy),意指每一位擁有不同學科、專業領域的博士,幾乎都具備哲學家精神,特別愛討論、追求這種饒負辯證、但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

 

時間哲學可以看出個人對於時間價值觀。

 

首先發言的學生說:時間有終點,在我結束生命那天,就沒了。

 

另一學生說:時間沒有終點,就算我死了,別人還活著,時間還在走。

 

有一位穿著皮衣的女學生說:時間過去了,就過去了,下一刻時間就會出現,看過去,不如期待未來。

 

就在我想要總結、給予回饋時,有一位學生舉手了,右手舉得直挺挺的。舉手的學生提出反駁:就是因為未來時間看不見,而過去發生過的事情卻歷歷在目,時間永遠都是過去式,過去有多久,時間就有多長。誰知道下一刻還會不會出現。

 

他講最後一句話時,還特別加強語氣,那個語氣讓人印象深刻,堅定而略帶有緬懷,瞬時也讓課堂氣氛稍微僵了些。就在下課後,他走向講台、跟我分享,初戀女友因為車禍過世了。

 

Time,如果你真實活著、你會說話、你能表達,你願意的話,我想問你一個大不敬的問題:你會死嗎?

 

我們會死!毋庸置疑。這意味著生命有始、有終,從出娘胎第一個哭聲,到最後闔眼,或許聽到周邊的哭聲,這兩個哭聲之間串起自己一生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的生老病死人生。如果時間有盡頭的話,說不定會出現在我們這代的某一個時間點,所以我們必須珍惜生命;那句話是這樣說的:每一個今天,都是我們這輩子最年輕的一天。

 

前幾週,在我個人粉絲專頁上,寫下一段文字,沒想到受到大家喜愛,送給今周刊的讀者們,「不管最終時光偷走了什麼,務必保留一份天真,給自己與身邊愛你的人。」

 

作者簡介_ 吳錦錩Peter Wu

台大國際企業學博士。現職身份多元、角色互換,除了專業,也講人生,享受自由。臉書:吳錦錩Peter Wu

延伸閱讀

抉擇:去外地工作嘛?看你自己

2021-12-16

我的台灣便利商店觀察

2021-12-02

我應該接受慰留嗎?!

2021-11-18

喊了大半年的減肥,去問問看經濟學家怎麼說

2021-11-04

她的最後一天上班,仍然送來一壺熱茶給我;工作,就是把它做好

2021-10-22